話說看完《后會無期》,對鄧紫棋的那首后會無期特別有感覺,“當一首船沉入海底,當一個人成了謎。”這是2014年的夏末,距離外公的離去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四年我遇到過很多人,我從一個高中生轉變成了大學生,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愛過我,有些人傷過我,有些人教過我,我就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五味雜陳的人生。
四年走入一個平淡的日子,仿佛那些屬于外公的記憶慢慢淡掉了,但是記憶中最深刻的還是小時候和外公在陽臺上看到的那一抹鮮紅的晚霞,和劃過天際的一群自由的白鴿。四年了外公的死仿佛讓我明白忘掉一個人很難也很簡單,很深的感情也會被時間沖淡,但是心里永遠留著一片空白的地方裝著屬于外公的記憶。
記得外公死去的前幾天還告訴我新聞上貴州師大附中考上了一個狀元,叫我好好學習。我能感覺到平時雖然對很多事情都很隨遇而安的外公還是很重視我的學習,希望我能考上一個好大學。中下層的中產階級的孩子,父母都不是太有文化,但是也不是無知的文盲。父母料想自己功名難就,便把一腔的希望都全賭在了女兒身上。生了個女兒就盼望她長大變成居里夫人,養了個男娃就希望把他培養成成貝多芬。可憐的孩子們小時候就被各種洗腦,從小就被家里寄予了厚望,仿佛只有好好讀書才能出人頭地。如今大三,在外打工賺錢,發現文憑也不是全部,更多的成功看的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決定一個人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性格。一起上班新進來的龍經理做事唯唯諾諾,什么都要請教別人,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沒有什么經理氣質的人,但是他最近發了一條說說:”成功就是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認真做。“我開始對他的態度有了一點轉變。外公其實也是一個做事不太有氣場的人,很多時候喜歡聽外婆的意見,在四川貴州俗稱“耙耳朵”,但是一生勤勤懇懇,是個老實人。
外公與我的愛,是一種特殊而濃厚的愛。初中第一次做長途火車去溫州找我媽,是外公送我去的火車站臺,還記得當時檢票員說外公沒有票不讓他進去,但是他非要送我進去,檢票員怎么說都攔不住他。然后他送我上了火車,看到我我在火車座位上坐好了,他才走。就是那分鐘他的堅持與執念,讓我明白親情與其他感情的不同和區別,親情永遠是無償的,既廉價又珍貴,一生只能享受一次。之后我從溫州回到貴陽,也是坐的長途火車,一下火車,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看到了來接我回家的外公。他那期盼的目光,我想那是我下火車最難忘的一個瞬間。
還記得前面我說過外公喜歡養花養魚嗎?如今浴缸里面的金魚只剩下一只紅色的金魚了,其他的都死了,我就叫這只堅強的魚“小紅”吧。“小紅”現在生存在我家的塑料盆里面,我外婆經常忘記給它換水,盆里面就它一個人,但是它還是堅強的活了四年,一直到現在都沒死。可以說我對它很念舊嗎?看到它就會想到以前和外公在一起的舊時光。往昔的舊時光總是顯得那么的彌足珍貴而美好,有外公外婆的家就是我心靈的港灣,就像史鐵生筆下的地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看到自己的身影。而外公外婆的他們總是與世無爭,沒有外面社會上這些人這么強的物質欲,沒有這么強的占有欲,沒有這么多的心機,只有在他們身邊我才覺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 ? ? ? ? ? ? ? ? ? ? ? ? ? ? ? ?
? “麻將”這個詞語是我對外公貼的標簽,他很喜歡打麻將。不過我外婆經常抱怨都是因為我外公愛打麻將,才會死得那么早。這件事影響了我的這偶標準,我的第一個男朋友,很喜歡賭錢打麻將什么的,我一直很排斥,和他在一起談戀愛一年半多終于分手。(當然還有別的原因)
當外公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生活還是在繼續。現在不知道個大家庭的還有幾個人還記得外公的忌日是哪一天,不過我記得。每一年的七月半鬼節我們都會聚在一起給外公燒紙,仿佛是一種儀式,一種信仰,希望我們都能在外公的保佑下活得更好。
外公走了四年了,轉眼間我二十歲了,大學這幾年過得很好,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看清這個世界,然后愛它。”此時已經是凌晨一點半,我的耳邊還在放著鄧紫棋的那首后會無期;當一艘船沉入海底,當一個人成了謎。看到instagram上一個朋友發的一段話,她說你以為每個故事都會有完美結局嗎?人越長大越應該懂得克制,就算你難過得要死,喝得爛醉,第二天照樣要打起百分之百的精神去完成手頭上的工作,放任和責任永遠都要對等,這就是成長最大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