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看第二本邏輯思維相關書籍一《決策與判斷》
[美] 斯科特·普勞斯
這本書講的是決策與判斷,對某件事的決策與判斷是基于我們的認知和知覺的。而本書第一章就告訴了讀者一個最基礎的道理——人的認知和知覺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知覺和認知會有偏差、
№ 2 知覺具有選擇性
我們的知覺常常被各種因素欺騙,從而產(chǎn)生不協(xié)調的反應,這些反應可以被歸結為四種:支配、折衷、分裂、再認。
當人們對某一特定情況有經(jīng)驗時,就會看到他們預期看到的東西。當然,除了過去的經(jīng)驗,還有其他的因素也可能會導致知覺偏差。
認知的偏差、如案例中告訴試驗者是烈酒,還有球賽,
知覺的本質具有選擇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認知和動機因素。因此在做任何重大決策或判斷之前,很值得停下來想一想并問自己一些關鍵問題: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某種動機的驅使?我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是否夾雜了自身的預期?我是否需要與那些與我有著不同預期和動機的人交換意見?同樣,當我們在評價別人為什么會做出某些認知選擇的時候,就可以多去想想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擁有的經(jīng)歷是否影響了他的認知。
№ 3 認知不協(xié)調理論
根據(jù)大量選擇性知覺實驗,“認知不協(xié)調”理論被提出了。它認為,當人們同時有兩種心理上不一致的想法時,他們就會處于認知不協(xié)調狀態(tài)。
作者舉了一個著名的猶太人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一群壞小子經(jīng)常到猶太人家門口大喊“猶太人!猶太人!”,猶太人不勝其擾。后來,他對這群小子說,只要以后你們天天來我家就這么喊,我每天給你們一毛錢,壞小子們很高興。漸漸地,猶太人把報酬逐漸縮減到一分錢,壞小子們很生氣地抗議,并且再也不來喊了。
這個例子中,猶太人巧妙地改變了那些年輕人稱呼他為猶太人的動機,從侮辱變成了金錢激勵。當報酬不存在時,他便成功地誘發(fā)了一種心理上不一致的狀態(tài),讓壞小子們感覺好像吃虧了,免費奉承了猶太人一樣。這其實就是一種利用認知不協(xié)調理論的方法。
№ 4 認知不協(xié)調理論的應用
認知不協(xié)調對我們的很多決策與判斷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引發(fā)不協(xié)調的情境必然出現(xiàn)在決策前或者決策后。決策前的不協(xié)調影響的是人們所做的決策,比如如果你一直購買某種5元的飲料,你就會認為這瓶飲料的價值是5元。而有一天它變成了10元時,你會認為它的價格與價值不一致,你就會做出不再購買的選擇;決策后的不協(xié)調是由已經(jīng)做出的選擇引起的,增加或者減少這種不協(xié)調會影響到以后的行為,比如,實驗證明,當選民們把票投給某一個候選人后,他們就會愈發(fā)覺得自己選的候選人比別的候選人優(yōu)秀,從而做出更多支持自己候選人的言行。
№ 5 記憶
什么是記憶呢?記憶并不是在我們過去經(jīng)歷發(fā)生的時候被我們存進記憶庫中的拷貝, 相反,記憶是在我們提取它的時候才建立起來的。在發(fā)生重建的這一瞬間,我們所用到的重建材料也就是那些填補缺失細節(jié)的邏輯推斷、與原始記憶混合在一起的關聯(lián)記憶以及其他一些相關信息。
№ 6 事后聰明式偏差與記憶偏差
事后聰明式偏差廣泛發(fā)生于選舉、醫(yī)療診斷、懷孕測試、購買策略、比賽等領域中。如果我們要讓自己在決策和判斷時避免陷入這種偏差而造成判斷失誤,我們可以考慮下導致不同結果的原因。
如何避免記憶偏差?
1、做好記錄一做好仔細的記錄并保管好是避免出現(xiàn)記憶偏差的最好的方法。
№ 7 對比效應和初始效應
決策者并不是孤立地去感知和記憶某個事件,而是根據(jù)他們過去的經(jīng)驗和事件發(fā)生時的情境去理解和解釋新信息。在不同情況下,同一個人對同一剌激的認知可能會完全不同。情境依賴性可以解釋許多知覺錯覺產(chǎn)生的原因。在決策與判斷領域,情境依賴性主要有四種表現(xiàn)方式:對比效應、初始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
對比效應、初始效應、近因效應和暈輪效應都說明,當情境不同或剌激出現(xiàn)的順序不同時,剌激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不依賴于情境而起作用的剌激物是不存在的。情境因素對人們的反應方式有很深的影響,不管這種剌激物是幾何圖形、性格特征、法律證據(jù),還是胡說八道。
利用好這些情景效應,可以讓我們在許多事情上獲益。銷售者常常會鼓勵顧客列出購買原因和不購買的原因。如果在列出的原因中間沒有間隔,顧客可能在無意間會受到初始效應的影響;政黨候選人經(jīng)常宣揚他們過去的一兩個成功事例,以利用暈 輪效應向選民們展示自己所具備的各方面能力。
當然,情境效應的作用并不是無限的。一個慣于說謊的人看起來總是不誠實的,一個不合格的政客也只能有限度地利用暈輪效應。但即便如此,任何有關決策與判斷的有意義的分析都應當考慮情境效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