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學完《預防醫學基礎知識》,做個筆記。
預防醫學作為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他要求所有醫生,除了掌握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常用知識和技能外,還應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掌握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科學、社會和行為科學以及衛生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了解疾病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學會如何分析健康和疾病的問題在人群的分布情況,探討物質社會環境和人的行為及生物遺傳因素對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規律,找出對人群健康影響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制訂防治對策,并通過臨床預防服務和社區預防服務,達到促進個體和群體健康、預防疾病、防治傷殘和早逝的目的。
1.預防醫學的特點
工作對象包括個體及確定的群體,主要著眼于健康和無癥狀患者。
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觀和宏觀相結合,重點研究健康的影響因素與人群健康的關系,預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
采取的措施既有針對個體預防疾病的干預,更重視保障和促進人群健康的社會性措施。
2.預防醫學的學科體系
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環境衛生科學、社會與行為科學以及衛生管理學。
3.健康影響因素
環境因素、行為與生活方式、生物遺傳和衛生服務。提出健康生態學模型。
4.三級預防策略。一級預防是根本性預防,也稱病因預防。二級預防屬于臨床預防,臨床早期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達到三早的根本性措施是宣傳。對傳染病,還需加上疫情早報告和患者早隔離。三級預防則是對患病的人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防止病情惡化,預防并發癥和傷殘;對已喪失勞動能力或殘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復、心里康復、進行家庭護理指導,使患者盡早恢復生活和勞動能力,能參加社會活動或者延長壽命。
5.臨床預防服務:健康咨詢、健康篩檢、化學預防和免疫接種。
6.社區公共衛生服務 提到社區這個概念與行政區域的聯系和區別。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實施原則:以健康為中心,以人群為對象,以需求為導向,多部門合作和人人參與。
國家也提供基本的公共衛生事服務,但現在還處于極基礎的階段。
收獲:預防大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