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色花》是一篇篇幅短小,意蘊豐富的散文詩。詩人借助想象,設計了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fā)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嬉戲”,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xiàn)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
在這課結尾,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
如果你魔法,可以隨心所欲變成任何東西,去感恩母愛,那么,你會變成——
學生思考片刻,便陸續(xù)舉手發(fā)言。
生1:我要變成智能機器人,幫媽媽做家務,不要媽媽那么辛苦。
生2:我要變成洗衣機,在媽媽勞累了一天后幫媽媽洗衣服。
生3:我要變成化妝品,讓媽媽青春永駐。
生4:我要變成取款機,讓媽媽隨時都能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學生想象都很豐富,想要變成的東西也都很實用,但似乎缺乏了文學的美感。于是我評道:“看來,你們和泰戈爾筆下的小孩兒一樣,都是善良孝順的孩子。泰戈爾筆下的這位小朋友想要把自己變成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樹上的花,給人美好的感覺,咱們能不能也變得美好雅致一些?”
于是又有學生反言。
生5:我要變成一朵云,偷偷地跟著媽媽,為她擋住酷暑的炎熱。
生6:我要變成一陣風,為媽媽送去涼爽。
生7:我要變成一朵花,靜靜地開在窗前,給媽媽送去幽香。
生8:我要變成一棵樹,站在庭院,守望著母親回家的身影。
這樣的想象有了些許文采,但又稍顯平常,我又評道:“美則美矣,但平凡了些,有沒有更獨特些的?”
終于,有學生說道:“我要變成一只美麗的蝴蝶,當媽媽坐在庭院休息時,我時而在她身旁翩翩起舞,時而悄悄停在她的發(fā)梢。
又有學生說:“我要變成一片樹葉,搖曳在媽媽必經(jīng)的路旁,等媽媽經(jīng)過,悄悄地輕撫她的面頰。
兩句點評,讓學生的語言由生硬變得稍有文采,進而變得富有詩意。
番外篇
課后,收來學生的練習本,看到班上那個小考語文才30分的女孩兒寫道:
我想變成一只小狗,媽媽走路時,我陪伴著她;媽媽干活時,我陪伴著她;媽媽睡覺時,我陪伴著她。
語言雖然質(zhì)樸,“變成小狗”也似乎也不太合適,但我依舊覺得很難得。因為好幾次課堂練習,她交上來的都是“白卷”。
于是,我在她的本子上慎重地寫下了一個大大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