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詩歌的簡稱,詩與歌是不分家的,詩要與歌天然合一,有精彩的內容之美,也有悠美的音樂之美。
從中國意義的詩歌來講,只指傳統的詩,不包括新詩,用中國意義上的定義,新詩不是詩。因為只有內容之美,無音樂之美。
音樂之美,直觀上來講,就是押韻
不押韻的詩,就不是詩。
音樂的美化,出現了格律詩,所以說,格律詩是音樂美化后的詩。為了區別音樂有沒有美化,于是把這種音樂美化了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音樂沒美化的,稱為古體詩,也叫古風。
既然存在音樂美化的關系,那先不管音樂沒美化的詩
也就是先知格律后,才能明白什么叫非格律。
我們常說的格律詩,分三大類,律詩,絕句,排律。
無論是律詩、絕句還是排律,都有都有一個總的特征,就是在押韻、平仄、對仗等等方面都有許多的講究
具體來講有四個特點
1、有一定的字數和句數限制,律詩八句,分五言和七言。絕句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排律,就是十句以上的偶數句,也就是10句,12,14……句,也分五言和七言
2、嚴格意義上的近體詩,都押平聲韻。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押仄韻的,都不是近體詩。我們去學格律,就從嚴格去要求,有要嚴格后,才有放松。
3、每句的平仄排列都有嚴格的規定。
這一條,是我們要詳細去學的
4、對仗上有一定的要求,絕句來講,沒這個特別要求,但律詩和排律,都有這個要求,律詩和排律,在第一二句,稱首聯,最后兩句,稱尾聯,則對對仗沒有嚴格要求。
第一條,不用細說了吧!一看即明白,第二條,押韻的話,我們堅持用平水韻為好,當然,用新韻也妨。有機會,專門講講押韻的規范。
我們今天主要學習格律
格律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我們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平仄,平聲,即平聲,在平水韻里,有30個韻部。普通話里,依教材的內容,即普通話的第一二聲。
仄聲,即上、去、入聲。普通話里,即第三四聲。
我們對平仄的應用,如果是廣東人,最好用平水韻,很好區別的,但我不懂廣東話。我們可以參考《平水韻部》與廣東話進行對照,就很容易區別的了。
懂得平仄,這是前提。而格律的平仄怎么排列?
我:
第一、每一句的節點上的平仄是交錯的。
這一條里,什么是節點,得先弄明白,否則這第一條理解不了
我們先說一個音節。
音節,是從音樂上而來的,因為詩歌具有音樂性,所以,我們也按音樂的特點,把詩句按音節劃分。
我們把每兩個字,定為一個音節,前一個字為輔助音節,后一個字為節點。
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字為一個音節,那這里有三個半音節。第一個:兩個,第二個:黃鸝,第三個,鳴翠,半個:柳。
我們去辯別音節,是按順序,第兩個字一個音節,不要按詞語去劃分。
例如上一句:鳴翠,是一個音節,但不是一個詞,而翠柳是一個詞,但不是一個音節。
五言句,兩個半音節,七言,三個半音節
我們再來認識一下,輔助音節(簡稱輔音)和節點
剛說了,前一個字為輔助音節,后一個字為節點。
我們再以上句來認識一個輔音和節點
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輔音,個節點,黃輔音,鸝,節點,鳴輔音,翠節點,柳,半個音節,那不要管它,把它看作一個輔音。
第一個節點,個,仄聲,既然節點是平仄交錯的,那第二個節點,應該是平聲,我們來看看鸝,正好是平聲,那第三個節點,交錯進行的話,應該是仄,翠正好是仄。節點上是平仄平,符合第一個條件。
這樣一來,我們來排列,
要么第一個節點是平聲,我們稱平起
要么第一個節點是仄聲,我們稱仄起。
那就形成了兩個基本句式:
我把把輔音暫時不論,用中字來代替,有輔音的地方,用中表示。
中平中仄中平中
中仄中平中仄中
我們把這種這兩個句式稱為基本律句。也可以說,具有這兩個句式特點的,就形成了律句的規模。
節點上的平仄解決了,我們再來看輔音上的平仄
第二個特點,就是解決第七字的平仄
第七個字,是個輔音,輔音是可平可仄的,那無非兩種,要么是平聲,要么是仄聲
這樣一來,第一個句式:中平中仄中平中,可變成兩個句式:
中平中仄中平平
中平中仄中平仄
第二個句式:中仄中平中仄中,也一樣變成兩個:
中仄中平中仄平
中仄中平中仄仄
第七字上的輔音解決了,那解決第五字上的輔音
第三個特點:杜絕三同尾
三同尾,就是句式的最后三字的聲調相同。即仄仄仄,平平平。我們要杜絕最后三字為仄仄仄和平平平的現象
那我們再把上面的四個句式來變
中平中仄中平平,這個句式要杜絕三同尾,那第五個字,只能是仄,如果出現平,則出現平平平,要杜絕,所以這個句式只能變成一種句式:
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二個句式:中平中仄中平仄
這里的第五個字,無論是平是仄,都不會出現三同尾,那這句式可變成兩個句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仄
第三個句式:中仄中平中仄平
這里的第五個字,無論平仄,也一樣不出現三同尾,那也可變成兩個句式: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平
第四個句式:中仄中平中仄仄
這里的第五個字,只能是平,如果出現仄,則出現三同尾,仄仄仄。那只能變成一個句式:
中仄中平平仄仄
綜合上述,可得出六個句式: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仄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第三、杜絕孤平
孤平,這也是一個音樂方面的問題,古時代,音樂講救綿長,在漢字的發音中,綿長的聲調只有平聲
而仄聲字,比較短促或高低變化,達不到綿長的效果,所以,在格律詩中,也平聲字也有一定的講究
既然平聲字有綿長的效果,前面有又講了,格律詩嚴格來說,是押平聲韻的
所以,孤平現象,只會出現在尾字為平聲的句式里
我們看以上的句式,尾字為平聲的只有三個: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平
我們看上面這三個句式,第一個句式:中平中仄仄平平,第七字是固定的,第二六字又是節點上的字,所以,這里的平聲字,都固定了,沒得考慮了
第二個句式也一樣,沒得考慮了
那我們看第三個句式:除了尾字和節點上的字是固定的,還有第三個字,是一個輔音,而輔音,是可平可仄的
上面看錯了,第二三個句式,第三個字的輔音都有變化
先看第二個句式:中仄中平仄仄平
如果第三個字為平聲,則是中仄平平仄仄平,這一句里,有兩個平聲連在一起,有音樂的綿長之感。
如果第三個字為仄聲,則是:中仄仄平仄仄平,這樣一來,平聲字無論在哪個位置,都只有一個,這樣縮短了聲律的綿長。
我們把這種縮短了聲律綿長的句式,稱為孤平。
為什么稱孤平呢?
我們看看這個句式:中仄仄平仄仄平
無論哪里的平聲字,都只有一個,周邊都沒有其他的平聲字來作伴,于是平聲字就孤單了,所以,稱孤平
我們來給孤平下定義
孤平,就是在押平聲韻的句式里(尾字為平聲),沒有兩個平聲字連在一起的句式,叫孤平。
那孤平有兩個條件:
1、必須是押平聲韻的句式里,即尾字是平聲。
2、沒有兩個平聲字連在一起。
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稱為孤平。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不是孤平。
孤平是要杜絕的,那么:中仄仄平仄仄平,這個句式孤平,要避免。
那么上面三個句式中的第二個句式:中仄中平仄仄平,只能變成一個句式:
中仄平平仄仄平。
我們再看第三個句式:中仄中平平仄平
這一個句式里,無論第三個字是平還是仄,都不會影響聲律的綿長,好不會孤平,所以,這個句式的第三字不論。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仄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因為孤平的原因,以上的六個句式要變化一下了:
1、第一個:中平中仄仄平平
2、第二三個合并:中平中仄中平仄
3、中仄平平仄仄平
4、中仄中平平仄平
5、中仄中平平仄仄
因為嚴格來說,格律詩是押平聲韻的,所以,我們把尾字為平聲的稱入韻式,仄聲的稱不入韻式
上面的12345,各有稱呼
1、平聲入韻式
2、平聲不入韻式
3、4、仄起入韻式
5、仄起不入韻式
格律的基礎知識說完了。
至于押仄韻的詩,依樣畫葫蘆。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格律詩,但因為都是用律句組成的,也一樣稱格律詩。
至于一些變體,那就是拗救的內容了,拗救的現象,自古都是有的,有機會,再說拗救吧!
如果掌握了今天所說的,格律就學會了,無論怎么變化,萬變不離其蹤
要鞏固這個知識,如果對格律一無了解的話,估計一周的時間也夠了
對格律稍有了解的,應該講完后就掌握了
我講的,是當時沈宋的格律規定,唐代的科舉考試,符合我今天講的,就不會直接打回了,當然,能考中科舉,那還得看內容了,如果不符合我今天講的這些內容,是絕對中不了科舉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