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位幼師同仁在群里分享,參加學校早期閱讀相關培訓,發現培訓的內容非常不合理,于是找培訓師詢問交流意見,可培訓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言下之意還有說什么說,你聽我說的去做就好了。小伙伴有點憤慨,想要培訓師聽取自己的意見,可當時又無法用清晰有力的語言去說服培訓師。小伙伴隨后感慨說,真是有必要把早期閱讀相關的知識、技法梳理清楚,這樣當向人介紹或與人“辯論”的時候,可以做到有理有據,使人信服。
看著她的故事,我也想起來自己多次掙扎又略帶憤慨的時候,想起做一線幼師小白的種種經歷。在幼兒園里,一線幼兒老師有時仿佛就是一個提線木偶,做的任何事情都要依照上級意思來做,要聽教研組長、副園長、園長、各種專家團隊的指導,有些指導確實是真知灼見,但有時真的就是胡搞瞎搞。
曾經在一個市級示范幼兒園實習,每天做的最多的居然是環創,加班到8、9點那是家常便飯的事,每天7點上班工作12個小時。可大多時候做的事還是“迎合上級”的事……甚至有些老師忙不過來時,把孩子聚到一個角落,隨便拿玩具“打發”,教什么孩子?老師們都絞盡腦汁努力做環創去了,那時充滿了無限的困惑與掙扎。誠然為孩子打造適宜他們的成長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可有時會覺得這些東西都變味了,特別是當我們跟那些有點經驗的資深老師開會時,會發現導師們都各有一套理論,而真正執行落實的還是我們一線小白,當我們在做的過程中,要一遍遍詢問導師意見一邊執行,可當另外一個導師出現時,她提出的意見我們也得聽,特別是兩個導師在園位置相當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在反反復復修改版中做事情,也會漸漸忘記到底我們為什么要做著此刻的事情。
其實非常肯定前輩們多年的理論實戰經驗,但幼教這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非常不容易,需要從上到下一致努力才行,需要還原到具體當下的孩子狀況才可做到知行合一。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工作現場有神明,一線老師才更可能在執行現場找到正確工作的打開方式,所以我覺得經歷過育兒現場的一線老師也應有更多的發言權。
但我們說的,可能沒有人愿意聽,那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要怎樣找到自己的打開方式呢?首先應該秉持虔誠的對待每一個工作現場的態度,其次時刻保持心里有每個孩子的信念。
然后實際可做什么呢?
1.多看專業書籍以及論文期刊,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像大師們取經,并形成自己的幼教知識系統。
2.多與人溝通交流,與有經驗的老師、家長、不同性質院所的同行討論學習,以開放的心態去收集大家關注的問題,經驗方法等。
3.踏實努力,當我們還是小白的時候,就一點一點積累經驗,一步步走向上層,或做管理或做培訓,然后再摸著良心帶領新的老師們。
4.主動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臺,現在各地早教中心、幼兒園非常多,要敢于去尋找自己心儀的工作場所,當然工作中出現一些不愉快的小事是很正常的,需要調整自己與團隊多溝通多磨合,但如果越到教育觀、兒童觀、企業文化嚴重不同意的,就該分分鐘換工作,因為這既不浪費時間,又可以讓工作做得開心,心里開心了才會有更多動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
5.在不違背上級大方向的同時,加入自己的想法去實踐,堅持在每天的課程當中踏實的反思自己的行動,把注意力多放在自我提升上面,看到每個方案、計劃背后好的地方,吸收并反思創新。
6.如果自己真的想法太多,又時機成熟,那么自創一個幼兒園又何不可,當然在有創業行動之前,也要去學習怎樣做一個管理者,了解更多做企業的經營理念。
最后想說能夠成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感到無比自豪,愿自己更加堅定與踏實,與更多小白們一起積累,與孩子一起成長成為自己。
最重要的是做好此時此刻能夠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