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議的今年高考作文破天荒地出了個有關圍棋的命題,作為一個多年的圍棋愛好者見到該題目雖然感覺已經有違其時,但是難免還是有點躍躍欲試,畢竟圍棋是我的酷愛,曾經聯眾圍棋我的網名就是起的“本手”。何況“少年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的年齡或許也會有一些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心得吧?而且我想我的棋友和廣大圍棋愛好者一樣也一定是手癢會有很多圍繞著該命題的感想所發吧?更有中國圍棋第一人柯潔對于“本手,妙手,俗手”的經典解釋,基于已經有“”李白”題詩在頭,我等只能不自量力地在李白詩下面胡亂烏鴉涂抹,信口開河了。
非懂圍棋的人確實不大能深刻理解體會這三個專業術語的釋義,但是就事論理才應該是該命題的所指。
孩提時代的我們常年被傳統教育熏陶得一定要下“”好好學習”的“本手”,學習成績是衡量學生第一位的指標,像韓寒那種“三重門”式的另類“”妙手”一定會是被禁止的,更不要說那種立足于畢業就能打力工糊口或者混跡于江湖的“俗手”,
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我們是響應“要在平凡的崗位上當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的“本手”,雖然沒有下出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的“俗手”,但是基本上也沒有可能在固有的形勢環境下下出能帶來影響人生的“一鳴驚人”的“妙手”。
步入夕陽無限好的時光,我們更多的是知足于自己兢兢業業工作踏踏實實做人的“本手”,事后諸葛亮地惋惜曾經錯過的有可能“騰達”的諸多次“妙手”,痛定思痛地反思著一再錯犯的有違符常理對工作中拖后腿的“俗手”。
時光不再,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就一定能下出人生的“妙手”嗎?一定不會,時也命也,性格即是命運,開什么花一定是結什么果。不必為人生沒有下出更多的“妙手”而惋惜,更要為自己一直恪守“本手”的自律而知足常樂,尤為慶幸的是自己沒有下出太多“俗手”“惡手”的敗筆而欣慰。
縱觀古今,歷史上我朝屢屢曾經下出過領先世界的像漢唐宋甚至大明中興時期的“妙手”,但更多的是守成持重的平淡無奇的默默無聞的歷代“本手”,更不乏宋末明末清末導致滅亡的“俗手”和“惡手”。孔明平生謹慎,六出祁山皆用步步為營的“本手”,也不采用魏延“出子午谷”的“”妙手”才導致的后來魏國有了喘息之機鄧艾偷襲陰平的“”妙手”?
共和國“抗美援朝”尤其是1962年痛扁阿三是堪稱國家下出的一步經典“妙手”,妙在連國際上的專家都對先祖選擇中印之戰的時機贊不絕口,那恰恰是利用了蘇美古巴導彈危機無暇顧及世界其他地域的爭端而速戰速決的最佳時機。
我們永遠不稱霸,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只拘泥于“和平友好相處”的“”本手”,因為人家總是會給你施加“騙招”和“無理手”,如果你沒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妙手”,那注定是要“滿盤皆輸”的,更別說你頻頻不斷下出的“”俗手”(韜光養晦?)和“惡手”導致的惡果。
“以正合,以奇勝,”這里面蘊意了人生的生存法則,也是對“本手”與“妙手”的最好釋義,而“俗手”也就是犯低級錯誤,只要不要演繹成形勢急轉直下的“惡手”就足矣,本手雖然平淡無奇,卻是你的立足之本,翅膀還沒有長硬的時候(本手)卻企望奇跡般的“”妙手”無異于緣木求魚,所以人生要多下點“本手”。
圍棋易學難精,給人的哲理參悟和啟迪的確是博大精深,它是相對比較公平的一項競技游戲,講究的是立足于扎扎實實基本功(本手)進而追求創新進取(妙手)的技藝,李昌鎬就是本手的代表人物,看似招招無奇大巧如拙的本手卻是通向勝利之門的捷徑,吳清源和清末范西屏施襄夏卻堪稱創新派“妙手”的代言人,但其妙手只不過是立足于本手之上的升華而已,可見本手的重要性。
不管無論棋盤上怎么血腥,但都是紋枰論道,最終大家都能以謙謙君子之態“握手言和”,沒有現實當中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所以還是那句話說得好:“下圍棋的沒有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