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用時方恨少’語出明朝錦句集《增廣賢文》一書,本來就是民間智慧結晶,上小學初中時,也常常被用來老師勸導我們多讀書之用。現在再細細品嚼這句話,發展多有不當之處。
任何一個職業新人、實習生面對一個新環境,最先困擾他(她)肯定不是專業知識不夠,而是情商不夠。
情商不夠,則沒有辦法很快的領悟到別人的情緒,沒有辦法很好調整自己的情緒來讓整個相處環境達到自己想要的那種狀態。尋找到他人的性格特點,通過特有的一些技巧,來盡快磨合,找到一種最優的合作模式,這完全考驗個人的覺察能力。
現代工作日益復雜,不要說大學所學的教材沒有教我們該如何解決工作中具體的問題。可能任何一本書都沒有明確的告訴我該如何處理工作中的矛盾。‘用時方恨少’想到也不是‘書’少,如果可以,一位長者導師此時的作用真是無限大。
我并不是一個反智主義者,也不認為學術比實踐更沒有價值。如果說書很重要,那么它一定不是在用的時候體現的,而是在自我調整的時候出現。
比如人物傳記,可以讓人更能承受痛苦,畢竟有人承受過遠超自己的痛苦。可以這樣說,書不決定每個人起跑的速度,但是決定個人跑的耐力。書讓我們屢次的自我調整,能盡可能朝向正確方向指引,如指南針、燈塔、北極星。
這個理由是當我面臨生活的貧瘠、無趣,翻來書中,與現實毫無關系人物對話。一邊在做化學農藥檢測的實驗,卻在試圖了解霍金的宇宙學和黑洞,或者聽兩百多年美國先賢不大靠譜的斗爭故事。如此,我才有動力繼續堅持,這些我認為正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