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為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本文參與 『薇泩鈴單月征文 』 第五期 【童年】
每個在外的游子,心中都有一種無處排解的鄉愁。無論時光過去了多久,鄉愁都如影隨行,甚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酵,令人惆悵,讓人感傷。
在余光中的詩中,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在席慕容的詩中,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在劉亮程的筆下,鄉愁是新疆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日漸老去的村莊;在鮑爾吉·原野的筆下,鄉愁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
盛慧的這本《外婆家》,其中也飽含著濃濃的鄉愁。那是對逝去的童年所懷淡淡的感傷,對親人離世無力挽回的憂傷。
盛慧,江蘇宜興人,新生代作家,資深媒體人。散文集《外婆家》主要描述了一個叫堰頭鎮的南方鄉鎮里的舊時光。那里,有作者成長的足跡,有親人間至深的情感。那極富想象力的詞句,充滿畫面感的講述,韻味悠長,令人動容。帶給人的,是詩一般的享受,還有對生命無盡的哲思。
對逝去的童年所懷淡淡的感傷
關于童年的記憶,恐怕逃不開對食物的念想,盛慧自然也不例外。
在他那物質比較匱乏的童年時代,商店里如今看起來少得可憐的食物,卻如此誘惑著他。你看,透明的玻璃罐里,水果硬糖散發著芳香。五顏六色的小圓糖,色澤鮮亮。還有桃酥,沁出薄薄的一層油,只要一打開瓶蓋,香味便直往鼻子里鉆。最令他難忘的,是那種叫“牛鼻頭”的食物,其實就是用面粉油炸而成的,香甜酥脆。饞得他,口水直流。
為這,他甚至做了一回“小偷”,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了些鈔票。因為年紀小,并不懂得價值多少,只管拿那張最大最漂亮的就是了。
當接過店老板遞過來的一大堆“牛鼻頭”時,盛慧驚呆了,他原本只想要一根的,誰知道竟然換了一大堆呢。沒辦法,自己造的罪,流著淚也要把它吃完。
后來,他才知道,那是五元錢。而彼時,父親從山上挑一擔150斤的柴,走好多路,才只能掙幾毛錢。于是,被父親暴揍,也是理所當然的了。看到這里,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又隱隱約約的生出些心疼。
我和作者一樣,都出生于70年代,所以,書中所描述的場景,我很能明白。
比如,他說到勤儉持家的母親對食物的態度,總是將能長期保存的食物放到過年吃。“好像只有過年那幾天才是正兒八經的日子,是人過的日子,其他的日子都是用來應付的”。看到這里,我會心一笑。是啊,恐怕那時候,每個母親都是那樣想,也那樣做的吧。
在外婆家時,偶然看到房東小孩喝健力寶,喝了便會打嗝,但盛慧知道這種飲料價格昂貴,也不敢開口向外婆要,只有羨慕的份,也因此情緒低落。我想到了我們年少時喝的汽水,同樣會使人打嗝,那似乎真的是一種幸福的味道。
面包房新鮮出爐的面包飄出的香味,讓少年的盛慧覺得世界如此美好。這又讓我想起了剛上初中那會兒,面包還屬于稀罕食品,曾經有人跟學校合作,推銷一種賴氨酸面包,說是吃了能長高。雖只有幾分錢一只的價格,可連續訂購,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父母還是給我訂了好像一兩個月吧。只可惜,我吃了之后,身高并沒有明顯變化。只有那面包的香味,至今想來,還是齒頰留香。那個年代,能吃上面包實屬奢侈,更是父母沉甸甸的愛的表達。
還有,作者提到的江南美食,我們這里叫“腌篤鮮”的,也讓我感同身受。
咸肉是臘月做的,品嘗過白雪的氣息,吸收了陽光的氣味,像是清瘦的修道高人,肉質結實緊致,充滿干香。筍是冬筍,又白又嫩,像少女的足。冬筍是有小脾氣的,如果清炒,剛進嘴的時候,舌頭會有些發麻,但如果和咸肉放在一起燉,它的那點小脾氣就蕩然無存了。
那優美又精到的言辭,真讓人驚艷。忍不住停下來,仿佛這碗菜就擺在面前一樣,細細品咂,口舌生津。
食物里所承載的,是對逝去的童年的懷思,更是難言的鄉愁。
對親人離世無力挽回的憂傷
作者最先體會到的生離死別,是祖母的逝去。那時候,年僅三歲的他,根本不知道何為死亡。他以為祖母只是睡著了,怎么過了幾天還不肯起床?
這讓他內心十分著急。因為“我和祖母一直是形影不離的,就像是她的布包,走到哪里拎到哪里”。當祖母的棺材在夜里被秘密運上山,作者也想跟去,卻遭到阻攔時,他急得大哭,并在地上打滾。雖然他并不了解死亡的真正意義,但與至親的分離,還是讓他感到不安。
很多時候,他會思念起祖母,會想祖母為什么要一個人呆在山上?下雨了,天涼了,她會不會受凍?這無邊的牽掛,讓原本無憂無慮的少兒,也有了自己的心事。
冬天,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場雪。這雪,何止是物理意義上的雪,分明是生命中最先體驗到的寒涼。看到雪地上纖瘦的腳印,他會想,那是祖母回來看他了,忽然流下了熱淚。
這貌似輕描淡寫的敘述,卻一下子擊中了我們內心柔軟的角落,也讓我們唏噓不已。
直至后來,讀到那篇《將盡》,更是不知何時,淚水已蓄滿我的眼眶。
這是一篇畫面感極強的文章,首先描寫了一場大雨。“村子在白浪中顛簸,像一只孤苦無援的船”;“幽靈一般的閃電,一次次從天空掠過,雷聲響得驚人,幾乎要把人的腦袋炸裂”。“一切景語皆情語”,我暗暗意識到,接下來肯定沒有什么好事了。
村子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這樣大雨滂沱的夜,他們也只能選擇早早上床。
猶如電影中的鏡頭畫面,由遠及近,緩緩定格。在這樣極端的天氣里,半夜時分,村子里仍亮著一盞燈,就像柿子樹上殘剩的最后一只柿子,燈光顯得格外突兀。
原來那亮燈的屋子,正是外公外婆家。這對已風燭殘年的老人,也是村里最年長的。屋里凌亂不堪,還散發著一股老年人所特有的氣味。這也像極了我所接觸過的很多老年人的居住環境。
接下來,作者以倒敘的手法,描述了這對老人的經歷。原來,幾天前,外公不幸被一輛三輪車撞倒,落在了溝渠里。但善良的他當時沒覺出什么不舒服,不忍心看著肇事者的一臉恐慌,便安慰對方說沒事,連誰都沒告訴。
結果,就是在這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外公腹痛難忍,自感再呆在屋里的話,恐怕捱不過今晚。必須得去醫院。在這個念頭的支撐下,兩位老人不得不冒雨出行。
這時候雨大得,一出門就睜不開眼睛,唯一的傘又被風刮跑了。他們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相互攙扶著,憑感覺在雨中行走。
原本熟悉的路是如此泥濘而漫長。他們先后被絆倒在泥洼里,半天爬不起來。那種無助與恐懼感,讓人感到生命是如此脆弱。此刻,兩人的相依相伴,又是多么的珍貴和難得。好不容易連滾帶爬的來到鎮上,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終于被送到了醫院。這段文字,實在是太過沉重,讀得人揪心。
盡管外公內心對醫院十分依賴和信任,但很多疾病,醫生也無力回天。在醫院住了三天后,外公的病情并無緩解。他是爬著離開,躺著回來的。他的生命已進入了倒計時,只有回家,才能安慰這顆瀕臨死亡的靈魂。
人生的殘酷就在于,盡管你十二分不愿意,但還是不得不直面死亡。就這樣,外公永遠的離開了。不久后,外婆也追隨而去。
時光如塵,日夜堆積。如今,外公和外婆已經成了夜晚的一部分,寂靜的一部分。他們消失于時間深處,就像風消失于街道的拐角。曾經充滿歡樂的房子,如今蓄滿回憶與憂傷。一把生銹的鐵鎖綁架了房子,昏暗的光線,像叢生的雜草。
許多熟悉的人和物,就這樣漸漸的從我們的視線里消失。只有那如影隨形的鄉愁,時時,在我們的心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