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教師》第五次共讀心得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按杜威的觀點,學校是簡化了的社會生活,學校教育是培養(yǎng)未來合格公民的場所。因此,學校教育應該與生活緊密聯系,應該成為活生生的未來公民的成長所,而不應是抽象的高高在上與世隔絕的“象牙塔”。但在過分追求分數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教育與實踐脫離,生活與課程脫節(jié),學生的大腦成了定理、定義、概念的倉庫,獲得的是“僵死的知識”,教師成了知識的搬運工,學生成了知識的接收器,長此以往,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思維越來越遲鈍,學習也越來越吃力,學習興趣越來越喪失,教育越來越異化……以至于出現“教室里練習屠龍術,生活中殺不了一只雞”的現象。如何避免以上教育異化現象,培養(yǎng)未來的合格公民?可以在《高手教師》之《孩子在學校吃不飽飯,老師怎么辦——如何將生活轉化為課程》中窺見其方法和路徑。
問題是分水嶺。無論是學校管理、班級管理,還是學科教學、后勤服務等工作,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及處理問題的措施成了區(qū)分普通\優(yōu)秀的學校和教師的分水嶺。如何在問題這個“分水嶺”上實現自我超越?在本節(jié)內容里,魏智淵老師根據家長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學校吃不飽飯的問題,以教師的角度進行深層次的剖析,以此案例提供給一線教師如何將生活轉化為課程,如何在問題的解決中實現普通教師、優(yōu)秀教師向高手教師、卓越教師的華麗轉身。
第一是要學會理性思維——弄清問題實質。在問題解決中,確定問題是最最關鍵重要的第一步。在案例中,魏智淵老師通過對家長向老師反映的問題——“有一個學生一直沒吃飽飯”進行理性分析:首先經過理性分析,確定這不是問題,只是信息,或者是事實與感受混淆的未經查實的事實;接著是從學生角度、取餐分餐數量、烹飪方法、食物調配、作息時間、個性共性等方面進行全面調研,區(qū)分事實與感受,力求弄清事實與問題;3.確定問題,以為后期整改問題對癥下藥。由此,我們從中獲取弄清問題實質的思維方法和程序:1.獲取信息,理性分析,區(qū)分事實與感受;2.全面調研,弄清事實,澄清事實與感受;3.全面分析,確定問題,找準問題結癥。
第二是要學會元認知思維——換一種方式提問。在運城國際學校家長反應的“學生一直吃不飽飯”的問題,魏智淵老師針對問題本身,首先讓教師以此問題進行思考:學生為什么不自己解決。而是請家長出面幫忙解決?學生為什么是找家長解決,而不是先找老師?這兩個問題涉及到更為深層的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師生間的相互信任,而這又觸及到教師的教育智慧、綜合素養(yǎng)等問題。其次是對學生進行討論:這件事找誰解決最合適?你通常會找誰?你找人解決的順序應該是什么?為什么在實際行動中沒有按這個順序來操作?……這些問題的討論又涉及到家庭教育、家校溝通、學校教育、自我教育等問題。學生和教師利用問題產生的契機,學會元認知層面的省察,就能擁有非凡的意義——作為學生,從一件小事出發(fā),學會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積極地且以恰當的方式與人溝通,最終穿越一件件小事成為問題的解決者,從而學會生活,并在此過程中發(fā)展了智力與情感,提升了社會化水平;作為教師,一是要與學生建立信任,“建立跟兒童的友誼,這是要用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明智、我們的信念和我們的情操去鼓舞兒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事。”讓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協(xié)助者、合作者;二是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程序與方法,因為師生間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在共同生活以及協(xié)助學生挑戰(zhàn)困難的基礎上的。這樣,在師生的相互信任中,相互協(xié)作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未來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每一種兒童行為背后,都潛藏著一種行為模式,每一種教師行為背后,也潛藏著一種行為模式。成熟的教師,能夠洞察兒童行為背后的模式,也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并形成越來越成熟有效的專業(yè)模式。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意味著教師經常地擬想不同的反應可能帶來的不同后果,并不斷地從中選擇最佳模式。”以元認知思維面對困難,是高手教師、優(yōu)秀學生脫穎而出的最佳時機。
三是要勇于擔當——成為問題的解決者。雪崩之下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面對問題,高手教師應勇于擔當,成為問題的解決者: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與智慧;要有問題即課題、困境即機遇的積極心態(tài);要有共同體意識,協(xié)同團隊成員共克困難。因為,學生最信任的老師是敢于擔當的老師,是能為學生“出頭”的老師,而團隊精神將是教師提升自我魅力、提高干事能力的最好平臺。
問題,生活的課程。讓你、我、他在生活的課程中歷練、成長、蛻變,在問題解決中成長為高手教師,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