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到目前為止讀過契科夫小說四本,算起來有幾十個故事了,每一個都非常喜歡。但如果一定要按最喜歡程度排序的話,《約內奇》一定位列前三甲。是啊,實在太喜歡這個故事了。難忘第一次讀它時,所帶給我的心靈震顫和心痛難抑。
這是一個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激流涌動的故事:約內齊是地方自治局的醫師,被派往某城工作。初來異地,這個年輕人工作之余深感空虛寂寞。偶然一次機會,他結識了本市里最有文化品味的家庭——圖爾金一家。圖爾金本人熱情風趣,妻子薇拉是資深文學愛好者,常寫小說并喜歡當眾朗讀自己的作品,女兒葉卡捷琳娜是位酷愛音樂和鋼琴的才女,就連他家的仆人都很有意思。自從認識這一家之后,約內齊枯燥無趣的生活一下子有了亮光,他很喜歡去圖爾金家聊天,聽主人幽默的閑談,聽薇拉朗讀動人的小說,聽葉卡捷琳娜彈奏優美的鋼琴曲,這一切令他陶醉不已。他時常與葉卡捷琳娜討論書籍和文學,并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她。一次,在圖爾金家花園里,他鼓足勇氣向她表白,并收到了回復。她給他的紙條上清清楚楚寫著“請于今晚十一時,赴墓園,于梅杰季墓碑附近相會。”約內奇一眼就看出來了,這是葉卡捷琳娜在故意捉弄自己。想想就知道,誰會在三更半夜去墳墓幽會?這種小把戲連中學生都能識破。然而,當晚十點半,約內奇竟然真的去了,他心中只有一個想法“說不定她不是在開玩笑,也許倒會真的來呢。”墓地寧靜陰森,月亮陰晴不定,他傻子般定定站在那里干等了三個小時,葉卡捷琳娜沒有出現。她果然是在耍他。但他仍不死心,又抓住機會向她表白,卻遭她恥笑,笑他干等活該。葉卡捷琳娜向約內奇攤牌了,她愛音樂超過一切,她永遠也不會被家庭生活束縛的。她發自真心地感激他的愛,卻不能接受這份愛。失戀后的約內奇窩在家不吃不喝好幾天,直到聽說葉卡捷琳娜已去莫斯科音樂學院求學,這才徹底死心,恢復了正常生活。再之后,他就和圖爾金一家斷了來往。四年之后,約內奇醫務工作越來越忙,賺錢越來越多,可內心十分苦悶,這個城市里沒人能和他聊到一塊去。他只剩下兩大愛好:玩牌和數錢。每天傍晚,他都會掏出花花綠綠浸著各種味道的鈔票,無比滿足地望著它們,興致勃勃地數來數去,然后等攢到一定數額就跑去存銀行。一天,他收到薇拉的來信,邀請他去她家。在圖爾金家,約內奇再次見到葉卡捷琳娜,她比以前成熟了,但他已經不再心動。薇拉像過去一樣朗讀小說時,他心想寫得太爛了還拿出來丟人,葉卡捷琳娜像從前那樣彈鋼琴時,他心想辛虧當初沒娶她。葉卡捷琳娜約他去花園談心,真誠地向他懺悔過去的所作所為,并表示自己已經不再一味追求音樂了,自己并非音樂天才。她很喜歡他。此時,約內奇早已對葉卡捷琳娜沒感覺了,他心里直躥火,嘴里卻胡亂地敷衍著,一次次暗想“幸虧那時候我沒娶她。”圖爾金家的一切都讓他無比厭煩,從那以后,他再也沒去過圖家。又過了幾年,約內奇已經是當地的成功人士了,有錢有地位。他也變成個肥頭大耳滿臉油膩的、性格傲慢火氣旺盛的中年大叔了。工作之余,他只會去酒吧吃喝玩牌,對下人呼來喝去,再沒有任何精神追求了。而葉卡捷琳娜呢,明顯變老了,還總愛生病,只能靠旅行解悶。至此,故事結束。
說真的,每回讀完這個故事,我都不寒而栗(就像被契科夫拿著的那柄照妖鏡晃到眼睛一樣),之后久久地熱淚盈眶。像約內奇這樣的人,見得實在太多,感觸太深。拒絕庸碌,人生要有所追求——這是契科夫小說最最重要的三大主題之一(其他兩大主題是剔除奴性和解放思想),他總是很有耐心地一遍遍為這個主題包裹上不同的外衣,不管是《約內奇》、《醋栗》,還是《掛在脖子上的安娜》等等,主人公最后都無一例外向現實生活低下頭顱,徹底放棄精神追求,完全臣服于物質世界。讓讀者空遺余恨,反觀自照。記得《千與千尋》里也有個寓意深遠的鏡頭:當千尋回小飯館找父母時,父母猛一回頭,她才驚覺他們已經變成肥豬。小說和電影用藝術手法把這種驚人的轉變呈現在我們眼前,而卷入生活洪流中的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豬”,且還像千尋父母一樣對此渾然不覺。約內奇最后就從一個“人”悄無聲息地變成了一頭“豬”,不是嗎?當然,平庸和平凡是兩碼事,契科夫批判平庸,卻從不輕視平凡之人。最好的例證就是那篇以真人為原型著名小說《跳來跳去的女人》,主人公的丈夫平凡卻不平庸。契科夫對這種有奮斗精神的小人物從來不吝惜他的贊美之詞。
《約內奇》這部小說有兩個細節讓我特別難忘:一是墓地約會。彼時的約內奇還是個純情少年,精神清明。他明知事出蹊蹺卻甘愿赴會。為了追求到葉卡捷琳娜,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做了種種最壞打算,不在乎一切,甚至愿意放棄一切。在墓地,他強忍著孤獨和恐懼,一心只盼著心上人快些來。彼時,再多錢抵不過真情兩字來得金貴。這段描寫,非常細膩感人;一是傍晚數錢。多年以后,約內奇已功成名就,卻精神麻木,每天傍晚最愛干的事就是翻騰口袋,細數當天所賺鈔票。小說中,強調這個愛好是“不知不覺漸漸養成習慣的”,又對那些鈔票做了細致入微的描寫“那些都是黃的和綠的票子,有的帶香水味,有的帶香醋味,有的帶熏香味,有的帶魚油味,有時候所有的口袋都塞得滿滿的......”想想這情景,不覺心驚肉跳,那種真切的痛感就像心被尖刀“撲哧”猛戳一般。
反過來再說葉卡捷琳娜,這個理想主義者在莫斯科學習生活了四年,見識了大世面,磨平了所有棱角之后,終于不得不低頭,承認自己是很平凡的人,在音樂方面并無過人天賦。等她徹底想通這一點,回到故鄉想吃約內奇這棵“回頭草”時,現實卻給了她一記無聲的耳光——他對她完全無感了,而且還不斷暗自慶幸當初沒娶她這事(她不知道,他現在只對錢感冒)。人的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錯過,既是終身遺憾,也是愛情學費。
曾聽過一句很動人的話:我活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被世界改變。是啊,這世界誘惑太多,防止自己隨時腐敗變質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但說到底這是個艱巨的心靈工程。沒點兒堅定的信念,還真做不到對自己人生從一而終這事。保爾.海澤說:“人年紀越大,他所表現出來的天真幼稚反倒越可貴,越感人。”,他又說:“咱們都知道自己生在何處,卻不曉得自己將死在哪里。”人在時間長河里,不過是一粒沙子。然而越是渺小,就越是覺得一生可貴。或許,“不帶敵意的堅決,沒有引誘的深情”,才是對待外在世界的最好姿態吧。很久以前看胡因夢在某訪談節目里說過一句話印象深刻,大意是說人吶,你其實可以活出更高的意義跟價值來。至今深以為然。
滄海桑田、星移斗轉,變與不變之間總有一些東西需要堅守。如果人活著的目的,就是要淪為只知數錢的“約內奇”們,那么,活著本身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出人間悲劇,人豬之間沒有區別。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平凡之軀最終都會無可奈何地走向平庸。我始終堅信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人可以選擇怎樣生活。愿那位眼神明亮的白衣少年永駐你我心間,青春萬歲,純真不老。
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