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我們打開行情軟件基本上就看到了,但是大多數人并沒有理解量和股價之間的關系,能給我們帶來什么上策略指導。在陸蓉的金融行為學中提到一個價量關系的經典理論——米勒(Miller, 1977)假說,給到自己一些啟發。
價量關系的經典理論——米勒(Miller, 1977)假說
在說這個假說前先了解一下成交量反應了什么?
那什么是成交?
那時跟朋友聊天,大家一致認為eos能上200,所以很不理解為什呢有人賣,怎么會有成交量,但是其實市場上存在多種想法,有的人認為價格被高估了,有的人認為價格被低估了,但是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怎么辦,那就在在市場上pk,也就產生了“成交”。
所以,成交本質上反映的是意見分歧。
而成交量是反映分歧的程度大小,交易量越大,意見分歧就越大。
米勒假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投資者具有意見分歧,2.市場具有賣空約束。
第二點賣空約束,在大多數市場對賣空來說都有限制,有的是不允許做空,有的做空成本很高,所以,在這個限制下,成交中是出價高的人,也是樂觀的人獲得該股票。
所以米勒假說就認為,均衡的時候股票價格一定是被高估的,價格反映的是樂觀者的預期。
“米勒假說”對我們的實戰價值
首先,它讓我們認識到股價有泡沫是常態。
其次,越是放量,也就是交易量變大的股票,你越需要警惕泡沫的存在。
第三,你還應該注意那些賣空特別困難,比如無法賣空或流動性缺乏的市場和證券。
因為賣空有限制的情況下,如果還存在放量,則股價泡沫會特別嚴重。
如何判斷買進、賣出的時機?
市場上流傳著一句古話,“利好出盡是利空,利空出盡是利好”。
英語也有句諺語,全句是“buy on the rumors, sell on the news”,謠言起則買,新聞起則賣。
所以往往在在上市公司年報、季報發布的時間前,大家競相競猜,換句話說,傳聞期投資者的意見分歧達到最大,股價被極度高估;隨著公告的發布,謠言變成新聞,投資者的意見分歧迅速消失,股價回落。
所以外國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標題就叫《新聞一出就要賣》(Sell on the news)。
那什么時候買呢?
謠言起則買。
也就是市場上開始有分歧的時候,那怎么判斷大家意見分歧的程度呢?
有5個衡量指標,分別為:公司收入波動、股票收益波動、分析師預測差異、被股票研究數據庫收錄的時間長短、換手率。
這里重要的是記住換手率。當換手率下降之前,你可以買入,當換手率快速下降的時候,你則應該果斷賣出。
為什么會產生意見分歧?
這主要是因為投資者,根據,獲得的信息,產生了各種情緒,由樂觀的,也悲觀的,如果樂觀則產生了購買的動力,如果悲觀則有賣出的動力。
這也是米勒假說對量價關系的指導意義。
所以,其實人們的情緒是可以預測的,在信息發布之前,人們的情緒是怎樣?信息發布之后人們的情緒又是怎樣的?我們預知了情緒的趨勢,是不是就知道什么時候該買,什么時候開賣呢。
只要開始行動,就會有所收獲。
我是靜夜思,做有干貨的讀書筆記,每天與你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