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的《圍城》是我中學時候的必讀書目,與《邊城》一起讀的,兩者比起來《圍城》的厚度簡直讓年少的我感到害怕,因為暑假就要結束了,書還沒有讀完,讀書筆記更是一個字都沒有,所以這本書在我記憶中一直印象深刻,直至后來大學畢業又讀研,遇到了喜歡的男人,更覺得那句關于婚姻的句子異常有道理。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
那時我想,能夠寫出這樣句子的人不僅懂得很多人生哲理,恐怕對婚姻也是厭煩和恐懼的,可是在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里卻看到了與想象中完全不同的愛情,雖不是門當戶對,但勢均力敵,才華相當。
錢鐘書先生出生于舊派思想教育世家,重男輕女,嚴父慈母,父親是絕對的大家長,擁有不可動搖的權威。錢鐘書剛剛學成回國受聘于清華大學時,嚴父一紙書信要求他回到家鄉擔任父親推薦學校的教導主任,順便扶養雙親。錢鐘書和楊絳其實都認為這樣的決定是不利于錢先生之后的發展的,就連錢母和錢家的姐妹們都認為不該回去,可誰都沒有膽量去違抗這樣的命令,幾經掙扎,最終錢鐘書還是選擇了聽從父命,后果就是得罪了之前在清華的老師,不僅失去了去清華任教的機會,還落了個“驕傲”的名聲。而楊絳出生于北京一個新派家庭,主張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一個舊式家庭一個新派家庭,按理說兩人的思想應該是存在沖突的,但他們有著共同愛好和理想:讀書、外語、游歷(書中稱為“探險”)。共同的愛好讓他們能夠平等有效地交流思想,錢鐘書做出決定之前會問楊絳的意見,而楊絳也很以錢鐘書為重。年少時他們都對清華大學情有獨鐘,又都有著外文情懷,很多書籍說兩人一碰面便一見鐘情,我想這個鐘情不僅限于互相對外貌的青睞,更是對對方才學的欣賞,精神上的契合方能令人一見如故。
楊絳欣賞錢鐘書的每一點:文學功底深厚,頭腦聰明,甚至連他的淘氣都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后來有了女兒圓圓,說圓圓不僅長得像爸爸,讀書翻頁的樣子像爸爸,連觀察力都天生像爸爸,懂得“格物致知”。一個女人對男人的愛,更多的體現在孩子身上,她看寶寶哪里都是爸爸的影子,這樣濃濃化不開的喜愛最是甜蜜和幸福。
我最大的功勞是保住了錢鐘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癡氣。這是錢鐘書的最可貴處。他淘氣、天真,加上他過人的智慧,成了眾人心目中博學而又風趣的錢鐘書。
而錢鐘書的楊絳的愛護從《我們仨》如涓涓細流般的講述中也能看到。只要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他總為她做早餐,做牛奶紅茶。
他燒開了水,泡上濃香的紅茶,熱了牛奶,煮好老嫩合適的雞蛋,用烤面包機烤好面包,從冰箱里拿出黃油、果醬等放在桌上。
直到錢鐘書去世,女兒圓圓也走了,獨留楊絳一人,屋子里仍然有過去做牛奶紅茶時搭配起來放在一起的三種茶葉。
《我們仨》并不以愛情為主線,而以一家三口的溫馨生活為題材,如講故事般娓娓道來,細膩溫情,是一位年邁老人對丈夫和女兒無限思念的結晶。可在我讀來,這更是一本令人羨慕的愛情故事,這樣的愛情并不驚天動地,但于細枝末節中處處流淌著動人的甜蜜。夫妻二人相識于年少,一見如故,互相傾心。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一起出國留學,有書讀,看世界,在合適的時機迎接愛情的結晶到來,手把手陪著圓圓長大,在圓圓身上看到彼此的影子,看到兩人的基因奇妙地傳承并成長為令他們驕傲的人。他們一輩子與書為伍,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住在逼仄的房子里也依然堅持著讀書、翻譯和寫書。他們互相扶持、不離不棄,錢鐘書只要出門,楊絳總是不放心到吃不下去飯,一直到老年也依舊如此。他們不求名利,淡然處世,因而總能遇到良師益友和好機緣,這樣的生活,雖有跌宕但卻溫情,雖平平淡淡卻是最為不易。
竊以為這才是愛情該有的模樣:最好的愛情并不是門當戶對,但一定要勢均力敵,只有思想和能力在一個高度才能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不致吵架和互不理解,并且能夠尊重對方的理想和事業,彼此愛護扶持。
但遺憾的是圓圓和錢鐘書都先后離開人世,獨留楊絳一人,讀到這里,實在不忍心,有種撕心裂肺的痛,更覺得人這一輩子就是相愛與分離,必將經歷一場場愛,一場場離別,曲終人散時,只剩下無盡的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