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自己的腦子里還是有點經商頭腦的,這一點隨我爸。我覺得我爸如果知道這一點,他是很高興的。
我從小的經濟環境都要比同學們好很多,衣食無憂,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老爸創造的經濟條件讓我享受著小公舉般的待遇。
我覺得自己從小都不愛美,怎么說呢?我老媽是一個相當樸素的人,她除了一瓶大寶面霜,別的什么都不用。可問題是,我爸掙錢不少啊,除了高標準的日常開支,剩下的都被她存起來了。
可想而知,我對化妝對打扮毫無了解啊。我印象中也沒記得她打扮過我。反倒是我小姨,光給我買一些漂亮的衣服,并且總愛帶著我去找她好朋友。
因為我從小皮膚比較白,大家眼里公認的白,這一白就經常被人夸,遮了好幾丑。
小時候我就在想:她們兩個是一個媽生的嗎?一個從不打扮,一個永遠都是面帶妝容?
可我還是受我媽的影響多,直到我上6年級到縣城上學,我才知道有一種洗臉的叫做洗面奶。
我的整個初高中生涯的臉都是洗面奶+面霜度過的。
對于衣服,在上高中之前都是我媽給我買,風格可想而知:老實本分,普通無奇。直到上了高中,我終于可以自己做主啦。也就起就在那個時候我學會了和賣家砍價,并且樂此不疲。
可是真正穿自己衣服的時間只有周三和周日,除了這兩個時間,其它時間都是在穿校服。
可是我周圍的同學大都穿的也很平常,只有幾個個性同學開始和大家穿的不一樣。我雖然自己可以自主買衣服了,但是我也從未買過那時的森馬,361,以純等等。
即使在過年的時候,我的好友都是她們老媽買的這種叫上名字的“牌子”時,我媽好像也沒有這種概念。在路過這些店的時候,我也從來沒對我媽說過。
好在我媽給我買的衣服質量都過硬,像起球啊,褪色啊,這種情況幾乎沒出現過。
反倒是我自己買的衣服,這種情況都出現過。
其實心里有遺憾,雖不強烈,可也是成長時期的黯淡點吧。
總結一下大學以前的我:普通,樸實,聽話,節儉。
這不就是我媽的縮版嗎?
直到到了大學,我對打扮稍微有了點意思,經歷過拉直,經歷過燙卷,也終于開始了我的護膚之旅。第一套護膚品四件套下來才200元,那也是第一次開啟淘寶之旅。
我對衣服和化妝品之類的一直走的是平民路線,可是我對數碼類的就很舍得下手,比如說手機,比如說電腦上。
2009年年底,我大一的上半年,老爸給我買了臺華碩筆記本,5200元,性價比很高,那臺電腦陪伴我至今。
細想想我老爸是真的很舍得在我身上花錢。大二那年,加上我自己掙得錢,然后讓我媽給我出資了點,買上了第一塊真正的智能手機2000元,HTC。其實我喜歡黑莓,無奈對于當時的我而言價格高了點。
工作后自己開始掙錢了,然后除了給我媽三分之二的工資,剩下的都是買買買,大到衣服,小到小飾品,幾乎全是網購。
這買買買的模式好像要彌補我當年對衣服和化妝品的遺憾。
我開始買牌子,認牌子,但是我買的衣服類沒有超過1000的,最貴的是一件代購過來的韓國ryan newyork風衣,700多。
但是對于化妝品的買買買,我是變化最大的。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皮膚很好,從小就白的特征讓我即使不用大家也是說白,這就是先天條件的優勢。
在沒懷孕之前,國內的這些大眾品牌化妝品,我都快用了個遍了,像韓束紅石榴套裝,自然堂,美寶蓮,歐詩漫,珀萊雅等等,我都用過了,不過對我的皮膚而言用完了一套也沒覺出好來,所以都是用完后就換下一個品牌,從來沒有回購過。
直到我懷孕后才真正轉變了對化妝品的看法,當時還奉行著“懷孕期間不能抹抹抹”。
可結果呢?秋冬季節臉干的要命,這個時候才開始用玫琳凱。我覺得玫琳凱的好處就是配方好,它真的是改善了我每年冬季的皮膚狀態,用完后水水的,可舒服了。
于是我自己開始下訂單,一筆訂單下下來,差不多在3000左右,不過可以用好長時間。有朋友需要就介紹給朋友,在調理了一段時間后,我也開始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使用其他品牌的化妝品,都是混合使用,護膚久了其實也就摸索出一條自己的護膚之道了。
對于買衣服,我以前的心態就是價格便宜款式新穎就好,所以大部分都是一兩百的價格購買,可在我眼里這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性價比最高的同類價格了。我一年逛街的次數可以用個位數數出來,幾乎都是網購。
也就是從去年開始,我開始喜歡小眾品牌或有點小名氣的品牌,說明我越來越注重衣服的質量,穿著的是否合適,而不是滿衣櫥的衣服竟選不出那身出門合適。
所以好幾個朋友給我推薦的知心代購,因為這幾個代購確實都在國外,也有朋友干外貿,有幾件原單的情況下都會跟我說一下。如果有相中的合適尺碼,也就收了。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對于“買”都會因為自己的經歷和自己的見識及追求而慢慢發生改變。改變是一個很好的成長,也會慢慢變成我們所期待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