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樣媽原本是想寫“怎么讓孩子聽話”的文章。可是后來轉念一想,發現這些方法套在老公身上也很合適。
剛好今天就是除夕了,總說自己工作忙的老公也該有時間、精力管管孩子了。
所以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怎么識破老公的三大借口,讓他在春節假期,還有往后的時間里多 帶 娃!
回想一下,每次讓老公帶娃,他用的最多的借口是什么?
“上了一天班,好累啊。”
“我又沒你管的好,還是你來吧。”
“孩子跟我又不親,我說的他不聽。”
聽到這樣的借口,身為老婆的我們會馬上一肚子火對不對。
你上班累,難道我上班、做家務、管孩子不累嗎?
你不會管就不管?同樣是父母,憑什么孩子的事都丟給我一個人做?
孩子跟你不親,他生下來,你一共才管了幾天,能和你親嗎?
于情于理,我們都有很充分的理由指責老公,可是氣完了,吵完了,到頭來卻還是我們繼續帶娃,你有沒有想過,這其實說明了一個問題:
老公的辦法比我們有效。因為他達到了不帶娃的目的,我們卻沒達到讓他帶娃的目的。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們也得換一種更有效的辦法,不能只是嘴上罵爽了,事情卻還是我們做。
下面,我們就來一一拆解老公的3大常用借口,讓他無話可說,在春節乖乖帶娃吧。
借口1: 上了一天班,好累啊
說這句話的老公,也許當下確實很累,但這句話真正讓我們生氣的地方,在于老公沒有體諒到我們也很累。
這個時候,和老公吵架比誰更累,其實是沒什么意義的。
因為當一個人被指責的時候,即使他知道自己不對,但為了維護自尊、保護自己,他也會開啟防御模式,找各種借口來證明自己沒錯。
所以,想讓老公體諒我們,我們就不能拿出一副戰斗的架勢站到他的對立面,而是應該讓老公體驗到、看到我們做的事有多辛苦.
正好要過年了,我們可以借口外出一會兒,請老公在家幫忙帶一下孩子。
或者一家人出去吃飯、逛商場的時候,我們中途離開一段時間,留下老公和孩子獨處。
想讓這個辦法奏效,一是時間不能太長,否則老公就把孩子丟給奶奶、外婆照顧了。
二是我們要離開這個空間,不能待在旁邊。
不然我們看老公這也沒做對,那也沒做好,對他一頓批評,甚至直接把娃抱過來自己管,這樣老公不就脫身了嗎?
在我們家,雖然小樣爸獨自帶娃的機會很少,但有時候我要趕稿,小樣又一直吵著我,我就會拜托老公帶小樣去樓下玩一會兒。
等他們回來的時候,我會謝謝老公,還會好好地夸夸他。
“沒想到你這么厲害,一個人就能搞定小樣,還玩了這么長時間,看來他很喜歡和你玩哦。”
一方面,我的感謝和夸獎會讓老公心里美滋滋的,另一方面,他看到自己確實能帶娃,還滿厲害的,有過這樣一次成功的經歷,將來再讓他帶娃就不難了。
除了直接讓老公帶娃,還有一個辦法能讓他多體諒我們,就是把我們每天做的事詳細地記錄下來。
小樣媽有做手賬的習慣,每天都會把完成的事寫下來。
有時候我獨自在家帶小樣,就會把做的家務,陪小樣玩的游戲一一寫在本子上,或者拍成照片,發給老公。
既讓他了解我們這一天是怎么過的,也讓他直觀地感受到,我對家庭付出了多少。
這些信息越具體,越是在大家心情好的時候傳遞,就越有效。
如果拿到吵架的時候說,那我們的辛苦付出就因為壞心情而一筆勾銷了。
借口2: 我又沒你管的好,還是你來吧
這雖然是很多老公慣用的借口,不過我們也要承認,因為太愛孩子,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拿自己帶娃的標準去要求老公,結果當然是老公做的不夠好,只有被數落的份啦。
既然多做多錯,不做不錯,老公為了面子和自尊,就會干脆什么也不做,到頭來苦的還是我們自己。
在包容老公的不完美上,有一句話對我影響特別大,就是“孩子不需要兩個媽媽”。
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本就不同。爸爸適合陪孩子玩冒險的游戲,培養孩子的勇氣和膽量。而媽媽適合照顧孩子,陪孩子做一些安靜的事。
如果爸爸像媽媽一樣耐心、細致,把孩子照顧地非常好,這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人格塑造未必是什么好事。
想通了這點,我們就能包容老公的不足,對他多鼓勵,少批評。
而當老公能夠從帶娃這件事中收獲快樂還有成就感時,即使我們不嘮叨,他也會很有動力去做。
另外,在帶娃這件事上,我們可以和老公有分工,各自做不同的事。
比如讓老公陪孩子運動,玩跑跳游戲,給男孩子洗澡,陪孩子看恐龍、汽車類的書籍。
另外像穿衣服、泡奶這些不要求那么細致的活,也可以慢慢的丟給老公做。
小樣爸就是從一開始只會換尿布,到現在可以獨立帶小樣出去玩,給他穿衣、洗漱、吃飯、刷牙一條龍服務。
雖然有些事做的并不完美,但我們還是秉持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讓小樣爸能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過程,還有“好爸爸”這個稱號。
借口3: 孩子跟我又不親,我說的他不聽
這句話在媽媽們聽來,代表爸爸對孩子付出少,陪伴少。
所以我們會認為,正因為孩子跟你不親,你才應該多反省,做更多的事去彌補。
可是如果站在爸爸這邊去理解這句話呢?是不是也有一些不自信和挫敗感在里面?
一方面,孩子更喜歡媽媽,媽媽更喜歡孩子,爸爸在這個家里好像是個局外人,這會讓爸爸很失落。
另一方面,爸爸可能也想要改善這種情況,但苦于找不到辦法,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喜歡自己,聽自己的。
其實我們做媽媽的,懷胎十月,和孩子天生就容易建立起親密感。
而爸爸就比較后知后覺了,他和孩子的關系建立,需要有媽媽在中間穿針引線。
比如懷孕的時候,準媽媽可以多讓準爸爸陪著做產檢,準備孩子的東西,買一個胎心儀,讓爸爸多聽聽孩子的心跳聲。
寶寶出生后,媽媽要多給爸爸機會照顧寶寶,比如換尿布、給寶寶洗澡、把母乳擠出來,讓爸爸有機會瓶喂。
人都是在付出的過程中培養感情、加深關系的。爸爸做的越多,才會對孩子越有感情。
等孩子慢慢長大一點,我們可以和爸爸分享我們學到的育兒知識。告訴他專家說,爸爸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很重要,是媽媽替代不了的。
我們還可以把一些讓孩子聽話的方法教給爸爸。當爸爸面對孩子不再手足無措,他就會更有意愿去陪伴和照顧孩子,而不是拿手機當擋箭牌,來逃避和孩子的相處。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爸爸和孩子中間互相傳好話。
“今天我問小樣,蛋糕留給誰吃,他居然說留給爸爸吃,真是和你越來越好啦。”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夫妻關系一定是大于親子關系的。
不管我們多愛孩子,他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去建立自己的家庭。
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愛都給了孩子而不是老公,這不僅會影響我們和老公的感情,更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戀愛和婚姻。
只有當我們協調好了夫妻關系,和老公齊心協力地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讓孩子既愛爸爸又愛媽媽,不過分偏愛某一方,才能養出既健康又快樂的孩子。
我們和老公是因為相愛才在一起,不要因為孩子的出現,和老公成了仇人。
趁我們心情好的時候,多和老公說說貼心話,夫妻感情好了,他自然愿意多體諒我們,多照顧孩子。
千萬別做趁一時口快,卻干著家里最累的活的傻女人。
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