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
巴菲特的這句話,除了適用于當今全球股市的“跌跌不休”,同樣適于躁出了聲浪、浮出了泡沫的自媒體領域。不同的是,前者在擠出泡沫,后者在鼓起泡沫。
泡沫本身有錯嗎?沒有。適量的泡沫就是潤滑劑,有助推作用。當然,泡沫也有可能是炮灰。混跡自媒體不到三月的一位朋友經常談到的兩個問題是:
1.為什么微信公號做不起來,入駐平臺也收效甚微?
2.是不是有點晚了,過了自媒體的紅利期?
顯然,不是所有的自媒體都是多面手。
自媒體也是分批的。第一批“移民”登島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新的土地就像他們的菜園子,他們駕輕就熟地播種、施肥、灌溉、采摘,之前的老顧客也都跟了過來,口碑相傳,生意越做越旺。第二批就沒那么幸運了,他們的土地多少顯得貧瘠,產量不高,買家不多,也賣不上好價錢,雖不至餓死,但心有不甘。當然,持觀望立場的也有很多。
過去的一年里,投入自媒體創業洪流的傳媒媒體人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原始積累大多源于前東家,或有賴于前東家。他們試圖在新的話語體系里,占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多人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資本是逐利的,那些崇尚“唯快不破”的自媒體平臺也不斷降低門檻,使這個小生態越發混雜和浮躁起來。
所以,自媒體也是逐利的,似蝗蟲般的存在,這是自媒體平臺所信奉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有尊嚴地創作”,更像是新一輪圈地運動。
扶持自媒體計劃,就是某條們的手段。他們不再談多面手,他們不甘淪為發稿渠道;他們要扶持自媒體,完成向服務角色的轉變,盡可能地提升變現空間。路徑是,聚攏資源、打包變現和提升估值。資源是什么,就是C2C模式里的兩個“C”,長尾需求的滿足與否,至關重要。
他們試圖重塑當下的自媒體生態,確立老大地位,達到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效果。劣幣驅逐良幣。當有人喊出“有尊嚴地創作”時,經歷了捧殺和棒殺的自媒體,或許已經有人開始逃離,尋找下一個金礦了。他們游走于“式微”與“崛起”之間。
最后,當潮水退去,裸泳的會是誰呢?觀望的,還在觀望;逃離的,已賺得盆滿。那些還堅守在貧瘠的土地,掙扎在溫飽線的自媒體們,又該如何抉擇呢?下篇,填這個坑。
——首發 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