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想講一講改變這個話題。起因是在自己目前加入的幾個實踐型的小群里,與一些價值觀同向的朋友,談論“是否需要較為嚴格的規則”時,產生了一些思想的碰撞,正好借著這個機會說說自己的觀點。
首先要說一下故事的背景,無論是寫字還是語音分享的小群,氛圍都比較活躍,發展的情況也還不錯。但由于我的性格原因,導致有些心急,希望大家能夠小步快跑,通過刻意的練習,進步更快一些,方向更明確一些,甚至有更多的精品呈現,營造一種不好意思不優秀的氛圍。
所以,我建議在吸納群員的同時,要對群成員提出明確的“交作業”的要求。因為這次語音以我為主,就私自把這個意見做為正方觀點了。與我的觀點不同,這些同樣愛學習和實踐的朋友們,大都抱著寬容的態度,認為可以不拘形式,不要用太刻板的規則限定大家,只要在精力有富余的條件下參與活動就好,更多以引導和鼓勵為主。其實說是正反方,但最終的目的并不沖突,都是為了保持小群活躍度,讓大家能夠接收到更多的反饋。
可是我的問題來了,當小群里有人不愿意繼續寫或講,只愿意聽或者看分享的內容時,會不會影響小群的活躍度,到最后就悄無聲息了?而且,從我本人的例子來看,刷認知不行動,會產生自我懷疑,已經如此努力了,還是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因此更不愿意投入,產生負向循環。
我所知道的007不寫就出局、IP訓練營,特別是新生大學,這些運營比較好的都是管理嚴格的收費社群,特別是新生大學,基本就是用花錢買時間來強制加入者學習(當然收費社群也有運營不好銷聲匿跡的)。
當然,我也很認同,只要參加到類似實踐團隊中的個人,都有一定的自律能力,比如咱們“不講就出局”每周自發寫作業的童鞋們,但團隊想不斷提升整體水平,還是需要規劃的,需要他律的環境。因為自律一兩個月,甚至三五個月容易,真要堅持一兩年甚至三五年,是需要把目標分解成可以執行的規則,才能促進大家都有行動力的。
我也不反對在剛開始時降低門檻,多釋放一些能量,鼓勵那些還沒有勇氣加入的童鞋,比如咱們小群制定的圍觀者規則,但更希望在找到優質同伴后,讓所有我喜歡的小群質量,能夠一天天變的小而美。
古典在今天的劉潤商學院做客時說到:努力能達到60分,態度端正會做到80分,發展天賦會做到95分。可能大部分不一定會達到95,但我相信規則的力量,能夠督促我們從思想上的努力,變為行動上的態度端正,真正去做“值得”做的事情,而不僅僅是認為努力的圍觀者。
最后講個小故事,一個有天賦的年輕人,找到一位大師學鋼琴,每次上課大師都只扔給他一沓樂譜,稍微指點一下就走了。對于年輕人來說,每次樂譜上的內容都超出他能力一個級別,他雖然非常不愿意,但不得不埋頭苦練,甚至回家以后也投入了許多精力,希望下一次得到大師的表揚。
可下一次,大師仍然重新扔給他一沓樂譜,根本不聽他彈以前的內容。這樣過去了幾個月,年輕人實在受不了,在一次上課時跟老師說,這是最后一堂課,因為感覺自己什么都學不到。
這時大師把他第一次練習的曲目放在他面前,請他彈奏,年輕人出于禮貌還是坐下來彈了起來,沒想到如行云流水一般,他自己非常吃驚。這時大師才跟他說,每次給他的樂譜都是精心挑選的,比他的能力總多出那么一點點,正因為困難,年輕人必須集中精力去練習,才能有這樣的效果。
我想說的是,許多事我們如果只是旁觀,或者只在沒有超出能力范圍的舒適區練習,效果可能不如在承受一定壓力下完成的好。回到今天的主題,你是真的想改變嗎?如果是,那就請現在開始,做自己想做卻不那么愿意做的事情,因為,這樣才是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