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是很流行“互聯網”思維,我身邊90%的同學都想進入這個行業,擅長技術想要當個“工程師”,不擅長技術的希望當個“產品經理”,今天也不能免俗,學學那些“產品經理”,寫寫我喜歡的一個電子產品(軟件)。
這股浪潮剛掀起最早的時候,大概是我剛上大學的時候,鄙人很喜歡豆瓣FM,那個時候的豆瓣FM不知道有沒有人還記得,長得其實非常擬物化,背景是咖啡色的,然后整個軟件的界面操作都很簡單,就是一個播放界面,三個按鈕,然后點擊兆赫可以選擇不同的電臺節目,沒有播放列表,沒有離線功能,也沒有現在非常流行的“評論”功能。那時我覺得最完美的應用,我一直認為一個移動應用本身就需要做到最簡,簡單到讓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它本身的功能上,而不是其他大眾化的內容上。
在google上搜到了一個以前的圖片,真的是很美。
很早之前的豆瓣fm ios版(圖片來自google)
后來還有很多同類型的應用,早期的豆瓣閱讀也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應該是iPhone剛剛開始流行化的時候,每個人還是很追崇4s的擬物化界面。可惜之后幾家大公司開始慢慢轉向扁平的風格,扁平的很多設計我感覺也很不錯,可惜沒有之前那種“藝術感”了,多了的只是一些酷炫、新穎的動畫,不知道到底是好還是壞。
之前看祝佳音發的一篇微博,很有啟發,現在無孔不入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甚至是一個小小的音樂應用(網易云音樂),都很喜歡為每個人創造交流的平臺,每個人的社交活動漸漸轉移到線上了,所以每個人都開始認為自己現在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社交網絡把很多新鮮的東西(其實也無非是寵物美圖,搞笑動圖之類)送到你的面前,讓你開懷大笑,讓你慢慢怠慢了去發現更大的世界,去找到更重要的東西。現在的我也很容易陷入這樣一種假象當中,但是有點明白這個問題了。
好像又有一點扯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