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之旅
墜入情網的,誰不是一見鐘情?~克里斯多福?馬洛
讓我們先來看下親密關系的第一階段,這是個讓人滿心溫暖的階段。不管被灼傷過多少次,我們仍然被熱情的火焰所吸引。
這是人類七情六欲中最強的感情,讓我們心甘情愿為愛盲目,被愛吞噬,從童稚的少年到遲暮的老年,每個人都向往在遇到一生真愛時的那種心動的感覺。
親密關系的過程,一開始是相互吸引,然后一步步發展出浪漫的火花。人一旦墜入情網,難免會有過高的期望,以致最后掉入幻滅的深淵。在夢想破滅之后,人會開始懷疑親密關系的價值。滿懷的希望如果落空,一個人很可能妄下結論,認為親密關系都不會有結果。你可能會覺得我的目的是要證明親密關系都注定要失敗,但請你繼續讀下去。
我相信恐懼與無知是造成所謂的“親密關系失敗”的兩大原因。越了解隱藏的陷阱,我們就越不會被無知所控制,自然也就沒什么好恐懼的了。
只要明白了情感的傾向,親密關系就可能會有結果,而讓我們有一窺真愛的機會。
簡單來說,情感是來自人類的“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這個主要的動機就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吸引磁場”。
吸引磁場
無數親身經驗與常年對親密關系的研究卻讓我明白,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都是為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有人陪伴、照顧、了解、支持、接受、贊賞、撫摸和相擁而眠……
這是十分自然的,并沒有什么不對
但是若我們相信,我們所需要的快樂,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許多事物,都要經由別人來實現的話,這就成為一個大問題了。但是要求別人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正是我們孩提時代所做的事情。
我們希望爸爸或媽媽來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
珍?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有關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在我看來,這兩項需求來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需求,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怎么辦呢?還有什么方法可想呢?我們不能就此放棄這些需求,那等于是放棄了我們的人性。
我們必須保留他們,急切的盼望有一天會得到滿足。我們使出想得到的所有把戲:哭鬧、抱怨、撒嬌、甜言蜜語、發脾氣、裝可愛……
但還是不能讓需求得到完全的滿足。至此我們仍不放棄,于是我們把這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丟進心里的儲藏室,并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累積。
這些需求中最重要的就是歸屬感,在孩子們努力的尋求歸屬感時,他們很快了解到如果想要永遠被愛,并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具有特殊的價值。
于是孩子“想要變得特別”的欲望誕生
這個欲望,正是激發我們浪漫情懷的主因。我們慣于尋找一個非常希望和我們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
由此而衍生出以下的千古名句:“沒有你我活不下去”或者“如果你離開我,我會死掉”。
這個人可以無視我們所有的缺點,絕不傷害我們,即使我們有錯也永遠支持我們,而且永遠覺得我們很了不起。這個特別的人需要我們的程度,和我們需要他/她一樣多。
想要有重要性、有價值、有用、被贊賞、被接受等欲望,全都衍生自想當特別的人的需求。
如果沒有人覺得我們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將被迫面對被全世界遺忘的難受感覺。
我們還必須面對另一個殘酷的事實:將不會有人滿足我們的需求
于是,我們帶著所有的情感、幻想和無數沒被滿足的需求,展開尋覓之旅,希望可以找到一個為了我們可以拋棄全世界,而且永遠把我們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為了吸引別人,即使連我們自己都討厭面具下隱藏著的需求,我們還是會盡力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以求達到目的。
于是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制造夢想的機器
孩童時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態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但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覺得更孤單、更不被重視。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世界缺乏關懷、溫暖和真情,從而感到絕望。
這種感覺會使我們對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懷疑。為了彌補外在世界的不足,我們會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幻想的世界,讓自己成為英雄。
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這個制造夢想的機器也隨之成長。當我們開始需要伴侶時,我們便在心中描畫出一個夢想情人。把需求清單逐一輸入制造夢想的機器后,理想伴侶的形象便完成了,且深印在我們的夢想之中。
每當幻想和所謂的“現實世界”發生沖突時,我總十分困惑。每個吸引我的女孩都擁有一項或兩項我夢中情人的特質,但很少具有三項以上的,符合所有特質的更是一個都沒有。有時候,我會覺得她們不會照顧人或不夠善解人意。沒有一個我喜歡上的女孩能和我的夢中情人一樣好,而我又太執著于夢中情人的形象,以至于有一段時間,我選擇“遠遠的欣賞”女孩們,等待夢中情人的出現。
很快我發現,這樣拖下去是不會有結果的,但我又無法降低標準,和比不上夢中情人的女孩交往。于是我只剩下了一個選擇,也就是人類戀愛史以來,絕大多數人都會做的選擇——那就是選擇一個最符合條件的候選人,然后進行改造計劃,讓她變得和我的夢中情人一樣。
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改造過程,就這樣開始了。一旦找到有潛力滿足我們需求的候選人,我們就著手將他們塑造成我們自己心中的理想伴侶。只要有一點點的幫助,他們就可以變成能讓我們快樂的人。我們會想,這不只是為我們自己好,也是為他們好。這種修飾或徹底改造伴侶的秋天,很快就會讓我們走上通往地獄之路。
通往地獄之路
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克里斯多福?孟
期望與要求可分為明說和暗示兩種方式。暗示的方式應用十分廣泛,主要原因有二:
一:你希望伴侶滿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現出軟弱且需求不滿的樣子。
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會讀心術,能夠知道你的每個想法。
在婚姻中出現緊張的情勢,或我不想和妻子親近時,我有很多選擇:我可以試著分析哪里“出了錯”,我可以為他做點什么事,我可以把自己關進蛹里直到事情好轉,我可以和她吵架,我也可以故作輕松的吹著口哨,完全否認問題的存在。
我和妻子親近的程度,足以喚醒我 心中沉睡的需求,蘇醒了的需求朝目標伸出貪婪的魔掌。我希望她證明她愛我,我需要她安撫我的不安全感與無力感。
這些渴望在我認識妻子之前就已存在,且由來已久。所以我像慢性病患者一樣,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好讓自己不會感覺到它們的存在。
然后我結婚了,這仿佛發出了一個信號,讓沉睡多年的需求全員出動,對我妻子展開攻勢。不過有一部分的自我,對自己的貪求很反感,所以沒有讓這些需求完全暴露出來。
我曾使用暗示的權威,我喜歡用微妙的肢體語言、語調和含蓄的暗示來表達我的需要。不幸的是我的妻子并不會讀心術,事實上她也不可能滿足我情緒上的無度需索。
她沒有滿足,我讓我很失望。直到我審視自己的內心后才明白,如果我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我對妻子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無法讓自己快樂起來。
在這樣的親密關系互動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滿足之前,我們不愿意去愛我們的伴侶。緊抱著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讓自己去愛,就這樣,我們把自己推向親密關系的地獄。
不管用什么樣的方式, 我們都必須明白一件事: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
在以上的例子中,我或許會以為,只要妻子對我伸出手、擁抱我,或是向我保證她愛我,我就會覺得被愛且得到安撫,不會再感到無助。
然而,經驗卻告訴我,事實上是我的期望讓我不能得到安撫。
期望的目的是讓需求得到滿足,但在這同時,必然會發生兩件事
第一:我們感到內心缺乏愛(我們需要某樣東西,一定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
第二:如果沒有某個人(例如父母)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沒有足夠的愛。
我們要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覺得不被愛,必定會讓我們產生一些缺乏愛的信念,如我們不值得被愛,或許我們并不可愛……
于是,即使伴侶向我們保證我們是可愛的,我們內心卻有一個更強大的聲音說我們并不可愛。如此一來,不管伴侶提出多少證據來證明我們值得被愛,都是不夠的。
不管我們多努力的運用暗示或明說的期望,試著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行為背后的需求,絕不會讓我們感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我們執著于期望和要求,那么,就像騎士尋覓圣杯一樣,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注定要失敗。騎士找不到圣杯,因為它的所在,正是騎士們認為最不可能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心中。
當你了解了期望和要求對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之后,你很快就會明白它們所造成的后果——使人不悅的,但十分確切的,雙方都要承受的后果,如壓力、失望或憤恨。
壓力、失望和憤恨
期望=憤恨的前身
壓力分為兩個方面
一:你希望伴侶讓你快樂,而讓對方感到壓力。
二:你自己也承受著壓力,因為你必須做對方要做的“一切”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我的妻子試著滿足我所有的需求,會發生什么事?她可能得隨時要察言觀色,想辦法再適當的時機滿足我,還得注意質量的好壞以及時間的長短。我想這樣過一星期后,她可能就屬于精神崩潰的高危人群了。
兩個人都對彼此做過度的情緒所求,會在脆弱的親密關系互動上,施加極大的壓力。
如果對別人取悅我們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將會是必然的結果。
當把夢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時,我們會因為夢想即將成真而感到興奮。但現實的因素出現時,我們原本飛上云霄的心情,就一下子跌至谷底。有時候,這樣的失望會讓我們認為對方是故意在欺騙我們——因為他們耍詐,讓我們相信他們可以給我們所要的一切。
不管是被騙還是被拒之門外,夢想得不到滿足,我們一定會感到憤憤不平。
憤恨是悲苦、不滿足和失去信任感的組合。有趣的是,不管小孩或大人,需求不被滿足時的反應都是一樣的。
期望=憤恨的前身。換句話說,期望終究會變成憤恨。
兩個人在一起一段時間后,你就會覺得走進她的房間時不再令人感到仙樂飄飄、心曠神怡。或許你不再覺得他的微笑就像煙火一般燦爛。很快,你心目中的公主或英雄的形象,就只剩下丟的到處都是臟衣服,而要把它們撿起來丟進該死的洗衣機的人卻是你!
這就是月暈現象退去的時刻,你即將進入親密關系的第二階段,也就是“幻滅”的階段。
好消息是,有一種較好的處理方法。在你對親密關系有不滿意時,先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我希望從伴侶身上得到的是什么?”
答案應該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緒上的事物,但從表面上看來可能就像是實質的需求,例如伴侶撫摸你,記得你的生日、約會時不要遲到或陪你逛街等。
例如我和女朋友越好,七點見面,她卻八點才來,我當然不會高興,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她遲到,而是她讓我覺得自己不夠特別。專注在守時這個問題上,只不過是給我一個對她發脾氣的借口,而我真正的需求仍然是沒有得到滿足。
當我自問:“我真正想要她給我的是什么?”我才發現,我希望她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她應該愿意為了我而守時,甚至早到。(很巧,當我了解到我不需要她以守時來證明自己我的重要性的時候,她也開始不在遲到了。)
了解自己的期望極其背后的需求,是一種后天學來的技巧。通常我們只會意識到自己希望伴侶做些什么或改變什么,卻不會覺察自己深埋在潛意識里的需求。
我們希望伴侶做或說一些事,但不會意識到我們希望他們這么做,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某些情緒上的需求。
我們希望確認我們值得被愛。既然我們一輩子都在掩飾這些需求,不讓別人甚至也不讓自己知道,那么現在想要揭開他們的廬山真面目,自然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使用到人類的三大利器:想象力、意向和直覺
想象力能讓我們突破界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意向是向某個方向前進的意愿
至于直覺,則必須小心地定義,因為這個詞會讓人聯想到某種超能力。我們內在有一種力量,我稱之為“靈魂”,它會引領我們得到平靜。
我們受的傷,靈魂會為我們治好。我們被錯覺所迷惑,看不到真相時,靈魂會讓我們擺脫錯覺的影響,靈魂思考的方式,才是所謂的直覺。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從伴侶身上得到什么?還是可以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我想要伴侶給我什么?”
假設答案是:“我需要關注。”即使你覺得這個答案不合理,但只要它是人類確有的需求,不妨相信她就是正確的答案。
如果答案是希望伴侶開始做或不再做某些事之類的,那就請你先理清自己的意向,然后再問一遍同樣的問題。希望伴侶改變或做些什么是一種期望,而不是你自身的需求。
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緒需求之后,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愿不愿意放棄這項期望呢?”換句話說,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滿足這項需求當作伴侶的職責?我愿不愿意尋求自己內在的力量來滿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愿不愿意讓這種內在的力量成為我快樂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侶當成予取予求的對象?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覺會告訴你該如何放手。你該做的已經做了,剩下的就交給你的靈魂去處理。
怎么才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放手了呢?看看你的伴侶就會明白。如果你感到愛在你們之間交流,你就知道你已經做到了。如果你沒有感到輕松,那么你可能還沒有完全放手;或者,如果你真的已經放手了,卻發現在第一個期望的背后,還有另一項更強的期望等著浮現,那么,不論你的情形是前者還是后者,都請在重復一次上面的練習。
一切都取決于你的意向。如果你愿意放手,就有機會發現,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實都存在于你的心里,不假外求。如果你不愿意放手,那就請做好心理準備來面對更糟糕的情形。因為不滿足的期望,遲早會變成怨恨,讓你和伴侶漸行漸遠。在你能覺察之前,早已置身于通往地獄的路上了。
如果你有精神上的信仰,那么在你不再用期望來束縛伴侶之后,你可以想象自己已把需求交付給內心的那種較高層次的力量,這會很有幫助。不妨想象在你的頭上六英尺高處,有一道“靈魂之光”,而你就把需求都交給這道光。我們要切記,意向、想象力和直覺是我們人類最有用的三樣利器。
如果你有真誠的意向,希望自己的需求不再成為伴侶的重擔,你的直覺就會讓想象力得到目的及方向。
想象力會帶來可能性,而可能性決定我們能看到什么。換句話說,能夠想象的事就可能實現。
那么,如果你決定放手,該怎么讓需求得到滿足呢?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奇怪,但事實是,我們并不需要自己認為需要的東西。需求是在我們忘記的心早已擁有一切時,才會有的錯誤想法。
當放棄一項需求時,我們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據的空間釋放出來;而宇宙中是不容許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們心中的空間將會被愛填滿。
在親密關系月暈現象的中心,存在著真愛之光。這種力量,才是人與人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
每一段剛開始的親密關系,都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一開始的心動可能轉為真正的熱情;一開始的歡樂可能成為真正的喜悅;而伴侶間的笑聲,提供了調劑生活的幽默。在這一切的背后,蘊藏著純真的靈魂關系。或許第一階段的月暈現象是美麗而令人心動的,但由靈魂所引導的親密關系,遠比那光彩還要更美更動人。這才是我們心中真正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