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版資治通鑒【1411】進了班子,沒進圈子。2021-12-16

4、

蘇威奏請每五百家設置一位鄉正,讓他負責一鄉的行政和司法。李德林認為:“當初廢除鄉官判事,就是因為鄉里之間,不是親戚,就是朋友,判決總是不公平,如今令鄉正專治五百家,恐怕為害更甚。況且偏遠荒涼的小縣,有不到五百戶人家的,豈可使兩縣共管一鄉!”皇帝楊堅不聽。二月二日,下詔規定:“五百家為鄉,置鄉正一人;百家為里,置里長一人。”

5、

陳國吳州刺史蕭(huan)能得人心,陳國滅亡,吳人推舉蕭為主,隋國右衛大將軍、武川人宇文述率行軍總管元契、張默言等討伐。落叢公燕榮率水軍從東海抵達。陳國永新侯陳君范從晉陵投奔蕭,合并兩軍,抵御宇文述。宇文述軍將至,蕭立柵欄工事于晉陵城東,留兵防守,派部將王褒據守吳州,自己親自率軍從義興入太湖,想要掩襲宇文述身后。宇文述進擊,攻破柵欄,回兵擊蕭,大破之;又派兵從另一條道路襲擊吳州,王褒換上道士衣服,棄城逃走。蕭以殘部退保包山,被燕榮擊破。蕭帶著左右數人藏匿民家,被人生擒。宇文述進軍到奉公埭,陳國東揚州刺史蕭巖獻出會稽投降,與蕭一起都押送長安,斬首。

楊素攻下荊門之后,派別將龐暉將兵攻略土地,南至湘州,城中將士,無有固志。刺史、岳陽王陳叔慎,年十八歲,置酒大會文武僚吏。酒酣,陳叔慎嘆息說:“君臣之義,盡于此乎!”長史謝基跪伏流涕。湘州助防、遂興侯陳正理在坐,起身說:“主辱臣死,諸君不是陳國之臣嗎!如今天下有難,正是為國獻身之時。就算不能成功,也顯示身為臣子的節操。否則,青門之外,想死也不能(秦亡,東陵侯召平在咸陽青門外種瓜為生。陳正理的意思是寧死也不茍且偷生)!今日之機,不可猶豫,后應者斬!”眾人都許諾。于是殺牲結盟,仍派人詐奉降書于龐暉。龐暉信了,按約定日期入城,陳叔慎埋伏甲士等待。龐暉一到,即刻抓捕,游街示眾,與他的部屬一起,全部斬首。陳叔慎坐于射堂,招合士眾,數日之中,得五千人。衡陽太守樊通、武州刺史鄔居業都舉兵響應。隋國所任命的湘州刺史薛胄剛好帶兵抵達,與行軍總管劉仁恩一起攻擊。陳叔慎派部將陳正理與樊通拒戰,兵敗。薛胄乘勝入城,擒陳叔慎。劉仁恩擊破鄔居業于橫橋,也將他生擒。都押送到秦王楊俊處,斬于漢口。

嶺南還未有所歸附,數郡一起奉高涼郡太夫人洗氏為主,號圣母,保境拒守。楊堅下詔,派柱國韋洸等安撫嶺外,陳國豫章太守徐墱據守南康抵御,韋洸等無法前進。晉王楊廣派陳叔寶送信給洗夫人書,曉諭她說陳國已亡,讓她歸附隋國。洗夫人集首領數千人,盡日慟哭,派她的孫子馮魂率眾迎接韋洸。韋洸擊斬徐璒,進入嶺南,抵達廣州,說諭嶺南諸州,全部平定;上表任命馮魂為儀同三司,冊封洗氏為宋康郡夫人。韋洸,是韋夐(xuan)之子。

陳國衡州司馬任瓖勸都督王勇占據嶺南,尋訪陳氏子孫,立以為帝;王勇不聽,率所部投降,任瑰棄官而去。任瑰,是任忠弟弟的兒子。

于是陳國全部平定,得三十個州,一百個郡,四百個縣,楊堅下詔,建康城邑宮室,全部拆毀蕩平,改為農田耕種,另在石頭城設置蔣州。(陳霸先建國,至此三十三年而亡。)

晉王楊廣班師,留王韶鎮守石頭城,委以后事。

三月六日,陳叔寶和他的王公及百官,從建康出發,前往長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絕。皇帝楊堅下令,征用長安士民住宅,內外修整,準備接待,并遣使迎接慰勞。陳人抵達的,都賓至如歸。

夏,四月十八日,楊堅前往驪山,親自慰勞南征部隊。

四月二十二日,諸軍舉行凱旋入城儀式,獻俘于太廟,陳叔寶及諸王侯將相,都乘坐原來的車駕,身穿官服,帶著天文圖籍等,按照次序,排成行列,仍以鐵甲騎兵包圍,跟從晉王楊廣、秦王楊俊入城,列于廟廷。拜楊廣為太尉,賜以輅車、乘馬、袞冕之服、玄圭、白璧。

四月二十三日,皇帝楊堅端坐廣陽門城樓,帶陳叔寶上前,及太子、諸王二十八人,司空司馬消難以下至尚書郎共二百余人,皇帝先派納言宣詔慰勞;然后令內史令宣詔,責備他們君臣不能相輔,以至滅亡。陳叔寶及其群臣都愧懼伏地,屏住呼吸,不敢說話,既而赦免他們。

當初,武元帝(楊堅的父親楊忠)率軍迎接司馬消難(事見公元558年記載),與司馬消難結為兄弟,情好甚篤,楊堅以叔父之禮事奉他。等到平定陳國,司馬消難到京,特別免死,發配為樂戶為奴,二十天后又赦免,仍以舊恩引見。司馬消難不久在家中去世。

四月二十七日,皇帝楊堅再登廣陽門,宴情將士們,從門外夾道開始陳列堆積布帛,一直到南郭門。班賜各有等差,一共用掉三百余萬段。原陳國境內,免稅十年,本土各州,免除當年租賦。

樂安公元諧進言說:“陛下威德遠布,臣之前請以突厥可汗為候正(偵察官),陳叔寶為令史,如今可以用臣的建議了。”楊堅說:“朕平定陳國,本來是鏟除叛逆,并不是要夸耀自己。公之所奏,并非朕心。突厥可汗都不知道山川地形,他怎么能做偵察警戒;陳叔寶整日昏醉,又怎么能工作!”元諧默然而退。

四月二十八日,進封楊素為越公,任命他的兒子楊玄感為儀同三司,楊玄獎為清河郡公;賞賜綢緞一萬匹,粟米一萬石。命賀若弼登御坐,賞賜綢緞八千匹,加位上柱國,進爵為宋公。仍各加賜金銀財寶,并把陳叔寶的妹妹賞給他為妾。

賀若弼、韓擒虎爭功于帝前。賀若弼說:“臣在蔣山死戰,破其銳卒,擒其驍將,震揚威武,這才平定陳國;韓擒虎都沒怎么作戰,豈能與臣相比!”韓擒虎說:“本來奉陛下明旨,令臣與賀若弼同時合勢,以取偽都,而賀若弼竟敢先期出發,與賊軍遭遇,即刻作戰,以致將士死傷甚多。臣以輕騎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蠻奴,生擒陳叔寶,據其府庫,傾其巢穴。賀若弼到晚上才抵達北掖門,是臣開門放他進城。他連怎么給自己贖罪都來不及,怎能與臣相比!”楊堅說:“兩位都是上等功勛。”于是擢升韓擒虎為上柱國,賞賜綢緞八千匹。有司彈劾韓擒虎放縱士卒,奸淫陳國宮女;因此不加封爵位和采邑。

加授高颎為上柱國,進爵為齊公,賞賜綢緞九千匹。皇帝楊堅慰勞他說:“你出去討伐陳國,有人向朕告狀說你造反,朕已經斬了他。君臣道合,不是這些蒼蠅所能離間的。”楊堅從容命高颎與賀若弼討論平陳之事,高颎說:“賀若弼先獻十策,后來又在蔣山苦戰破賊。臣一個文吏而已,焉敢與大將論功!”楊堅大笑,嘉許他能謙讓。

楊堅計劃伐陳時,派高颎問方略于上儀同三司李德林,然后轉告晉王楊廣。至此,楊堅賞李德林之功,加授為柱國,封郡公,賞綢緞三千匹。已經宣敕完畢,有人對高颎說:“如今歸功于李德林,諸將必定憤恨,況且后世看來,一切都是李德林的主意,好像你不存在一樣。”高颎入宮匯報,楊堅下令收回。

華杉曰:

高颎(jiong)的謙讓,是假謙讓。他跟賀若弼一文一武,沒有競爭關系,他就謙讓。而對李德林呢,都是文臣,在一個賽道,他就排擠。所以,他私心很重,不是“純臣”。

再說李德林,他為楊堅建國,兩次立下最關鍵的定策大功,一是劉昉和鄭譯推舉楊堅,又想和他分享權力的時候,李德林給楊堅發明了一個“大丞相”的位置,讓劉昉和鄭譯成了楊堅下屬。二是尉遲迥起兵時,朝廷大將猶豫不前,楊堅想要臨陣換將,李德林建議派高颎去監軍。這兩次都是改變歷史軌跡的大事。但是,在誅殺宇文皇族時,李德林反對,楊堅罵他是個書生,不懂政治。蘇威奏請設置鄉正,李德林反對,楊堅聽了蘇威的。

李德林是北齊歸附過來的,他始終是外人,這就是所謂“進了班子,沒進圈子”,最終在班子里也待不下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