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小愛吃的菜”排出個順序,上榜的必須有“孜然炒肉”,這幾乎是陪伴我整個童年最期待的味道,也是在我學著下廚時最先學會的,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放之四海而皆準。
上好的里脊肉紅嫩彈性十足,放在冷藏里微微凍一下更容易切絲,順著牛肉紋理的方向,不容易破壞牛肉組織中的彈性,牛肉絲切的均勻長度一指左右,碼在盤中備用;新鮮的青椒切絲,最好是長尖椒,選擇表皮光滑、色澤鮮亮,尖椒越薄,口味越辣哦。尖椒從中間一分為二,去掉內芯,從側面切絲。
油鍋燒熱后,倒入肉絲翻炒,加孜然粉、鹽,速度要快,炒至剛變色后起鍋盛出。接下來該炒青椒了,我們家傳統的做法是不另外倒油,否則整盤菜的油湯過多,將剛才炒肉盤子里的湯汁倒入鍋中,湯中有孜然的味道剛剛好用做炒辣椒的底料。辣椒翻炒一會后,倒入肉絲混合快速炒,適量鹽,辣椒炒的時間長短可以控制辣的程度,短一些的時候更辣更脆,是孜然炒肉的特色。
一邊敲這些文字,一邊想到白米飯不夠的心情,一盤美味的下飯菜不僅僅是香辣,還有著屬于它的故事。八十年代也曾一度出現物資匱乏,我印象中曾經作業本這樣的學習用品都買不到,老爸托人不知道從哪里搞到幾十本給我備用,每每拉開家里木質的大抽屜看到碼的整整齊齊的生字本,心中就覺得滿足和踏實。那時候的人們還沒有辦法做到想吃什么就能吃的上,就能吃的起,我們家飯桌上的孜然炒肉幾乎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沒有中斷過,這盤菜以色香味俱全,對于舌尖和胃的滿足幾乎到達了頂點,讓那個不富裕年代的餐桌因為它而飽和。
之后我的下廚經歷,其實都源自于兒時孜然炒肉的啟蒙。像被安排好了似的,我們王老師嗜辣,更符合下飯菜的口味,在以往的做法中,我還在炒肉時加入了辣子面,辣的更有味道。有一次王老師說:“不管你開發什么新菜,記得要有一道孜然炒肉”,這道挑起人們味蕾又極大的滿足了胃的菜,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兒時的記憶在成年后的餐桌上繼續延續著,我想我們的孩子也會愛上這道菜,初出茅廬下廚房時,認真學做的時候想到他們的父母;成年以后,廚藝日益精湛,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這道孜然炒肉,去撫慰子女對于美食的熱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