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群居問題
第九章 合作聯盟
1 合作行為的進化
1.1 利他主義難題
利他”的設計特征促使個體為其他人提供幫助,從而增加他們的繁殖成功率,盡管利他者自己可能會付出一定的繁殖代價。
2 互惠式的利他行為理論
互惠式的利他行為理論認為,只要利他者能夠在將來的某個時刻從受惠者那里獲得回饋式的收益,那么促使人類在非親屬之間產生利他行為的心理機制就能夠得以進化。
2.1 以牙還牙
互惠式利他行為所面臨的問題和一個游戲非常相似,這個游戲就是眾所周知的“囚徒困境。
以牙還牙策略包含有三個特征,正是這三個特征使得它百戰不殆。它們是:(1)從不先出賣對方——開始時總是選擇合作,只要對方合作,那就一直合作下去;(2)在對方選擇出賣后進行報復——只要對方開始背叛,那就馬上也選擇背叛;(3)寬恕——如果對方改變策略,愿意重新合作,那就進行互惠式合作,雙方關系重新回歸到良性循環。
穩定的進化策略是指這樣一種策略:“如果群體中的大多數成員都采取這種策略,那就不可能有比它更好的策略。
拓展討論?—?促進合作行為的策略:
促進合作行為的實用規則。第一,增強將來交往的跡象(shadow)。如果對方認為你們以后會經常交往,那他(她)的合作動機就會更高。倘若對方知道這是最后的一次,雙方的關系不久就會終止,那么對方更有可能選擇背叛,而不是合作。增強將來交往預兆的方法有:增加現在的交往頻率,或者對雙方之間的關系作出承諾(比如婚禮中的誓言)。離婚通常都是丑陋的,充滿了相互出賣的冷酷行為,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就在于,雙方都認為這是“最后一步”了,將來不大可能會繼續交往。通過引導他人的互惠行為,我們讓對方具有更強的合作性,這不僅對我們自己有利,而且讓其他的剝削策略難以生存。采用以牙還牙策略的人越多,試圖通過背叛來利用他人的人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少。從本質上來講,合作者能夠通過相互交往而蓬勃發展,而背叛者最終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因為沒有人會讓他再次得逞。第三個促進合作行為的策略就是堅持公平原則(equity)。貪婪讓很多人相繼垮臺,也許Midas國王就是最好的例子。第四個促進合作行為的策略是迅速對挑釁作出反應。如果你的拍檔出賣了你,那么一個好的策略就是立刻進行反擊。還擊行為傳達了一種強烈的信號,即你不能容忍被人利用。這種行為可以促進將來的合作行為。第五個促進合作行為的策略是建立一種誠信互惠者的個人聲譽。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生活中,別人心中擁有對我們聲譽的評價和信念,這決定了別人是對我們以禮相待,還是敬而遠之。
以牙還牙這個策略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它并不奢望得到的價值超出它所提供的價值。
?2.2 大自然中的合作行為
1、吸血蝙蝠的食物共享行為
2、非人類靈長目的互惠行為
3、黑猩猩的政治
2.3 社會契約理論
在互惠式的交換活動中很容易出現欺騙行為——獲得收益但沒有付出相應的代價。
社會契約理論來解釋人類的合作式交換活動的進化過程,而且他們特別致力于探究人類是如何來解決欺騙問題的。欺騙對合作行為的進化是一種威脅,因為欺騙者比合作者擁有進化上的優勢——至少在欺騙未被覺察和懲罰的時候是如此。
人們為什么擅長解決飲酒問題,而對抽象問題卻不怎么在行?當一個問題擁有社會契約的結構時,人們就會作出正確的推理。人們在進行推理時需要以“獲得收益”和“付出代價”的形式來對這個問題加以分析。
用于社會交換的“覺察欺騙者”適應器具有某種普遍性。
心理機制的基本定義限定為“輸入、決策規則和輸出”。
人類已經進化了專門用于發現欺騙者的心理機制。只要交換活動涉及到代價和收益的結構模式,這種機制就能被激活。人類的推理經過了自然選擇的精心設計,專門適用于那些包含有欺騙和社會契約的條件規則,讓我們找出違反規則的人”。
2.4 覺察有誠意的利他者
人類已經進化了另一種適應器來解決這個問題,它讓我們能夠覺察出一個人的利他行為的誠意。如果一個人去幫助他人,只是為了得到某種外在的贊譽,那么他并不是好的合作者。相反,有些人幫助他人并不是為了外在的評價,而是出于自身真誠的利他傾向。這樣的人才是完美的合作對象。
假如利他行為的主觀誠意是將來的利他行為的有效預測指標,那么覺察有誠意的利他者的能力就會大大地促進合作行為的進化。兩種不同的適應器:一種用于覺察欺騙者(即獲得了收益但沒有付出代價的人),一種用于覺察利他者(即擁有真正利他動機的人)。這兩種適應器都推動了合作行為的進化。
?社會交換的啟發式(social-exchange heuristic)”,它專門用于激發我們不要去背叛那些正在和我們進行合作的搭檔。無償給予是指個體通過無償的利他行為——比如贈送禮物、捐款給慈善機構,以及大宴賓客等——向其他人表示他是一個很好的潛在合作對象。只有那些有經濟能力的人才會做出這些無償的利他行為,對于資源缺乏的個體而言,這樣的行為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計回報的利他行為是利他者向他人傳遞信息的途徑,讓別人認識到他作為一個合作聯盟者的優秀潛質。
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比如具有真誠的利他動機的人),指導合作過程中的行為(比如社會交換的啟發式),以及發現那些無償給予的潛在合作對象。
2.5 友誼心理學
在整個進化過程中,只要利他者付出的代價低于受惠者獲得的收益與兩人之間的遺傳相關度的乘積(c<rb),那么利他行為的適應器就能夠得以進化。換句話說,利他行為得以進化的途徑之一是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第二條途徑就是我們在本章的開頭曾經討論過的互惠式利他行為理論。該理論認為,雖然利他者現在為他人提供了利益,但是如果他日后能從受惠者那里獲得相應的回饋,那么利他行為就能夠得以進化。當一個人付出的代價在后來得到了補償時,這種合作方式就會發生。合作行為和利他行為的進化還有第三種潛在的途徑,那就是友誼。
友誼可能并不是以互惠式的交換活動為基礎的。利他行為必然會讓利他者付出代價。
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心理機制,它們專門用于促使我們向他人提供幫助,而不管利他行為是否會讓我們付出代價。
利他者在幫助他人時付出的代價越高,這種利他行為就會越少。相反,利他者在幫助他人時付出的代價越少,這種利他行為就會越來越普遍。一旦用于向他人提供幫助的適應器得到了進化,后來的進化過程就會慢慢地發揮作用,使得利他者在幫助行為中付出的代價越來越低,而從中獲得的收益越來越高。
銀行家困境”(Tooby & Cosmides, 1996)是指,最需要貸款的人往往就是那些信貸風險最高的人,而不大要貸款的人所擁有的信貸風險要低得多。所以,銀行家只能把貸款發放給最不需要資金的人,而不是最需要資金的人。
每個人幫助他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只能有選擇地幫助某些人。有些人可能最需要幫助,但他們的“信貸風險”卻最糟糕,根本不可能給予回饋。
自然選擇也應該塑造出某些特定的心理機制,讓人們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離你而去。那么,自然選擇如何讓我們走出這個困境?我們又如何進化出特定的機制,在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誘導他人向我們提供幫助?成為不可替代者為這個適應性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那就是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或者對別人而言不可或缺。
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呢?
1.提高你的聲譽,讓別人認識到你擁有某些獨一無二的特質;2.認識到你自己擁有的某些個人特征——別人很看重這些特征,但是卻很難從其他人那里得到它;3.掌握一些專門化的技能,以此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4、尋找一個合適的生活圈子。在這個群體中,大多數人都非常看重你所擁有的獨一無二的特質,因為很少有人具備這些特質。5.如果一個群體不大看重你擁有的獨特品質和能力,或者很容易找到其他人來取代你,那你就不要生活在這個群體中;6.擊退那些和你擁有相同特質的競爭者。
如何區分出真心朋友(為你的幸福著想的人)和酒肉朋友(當你最需要幫助時卻消失得無影無蹤的人)?檢驗朋友關系的最強有力的證據,來自于當你身處逆境時所接受到的幫助。盡管身邊存在很多貌似熱情而且友好的交往對象,但是大家仍然覺得自己沒有可以真心依賴的社會紐帶,孤獨和疏離感總是在所難免。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們很少經歷到重大的事件(比如身處困境),不知道哪些人才是我們的真心朋友。
每個人都只擁有有限數量的友誼生態位。
1.空缺已滿。你擁有多少朋友?他們是真心朋友還是酒肉朋友?如果你沒什么朋友,那么上述心理機制將會激發你去交新的朋友,鞏固和深化現存的朋友關系,或者促使你將自己變成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交往對象。2、評估一個人的積極外部效應。散發出大量的積極外部效應,所以和其他人相比起來,他們往往是更具吸引力的交往對象。3.選擇那些善于讀懂你心思的人做朋友。4.選擇那些認為你不可替代的人做朋友。5.選擇那些和你趣味相投的人做朋友。
利益并不僅限于朋友有意提供的幫助,還包括因為朋友的共同喜好和積極外部效應而給我們帶來的利益,以及這些利益的不可替代的程度。友誼的主要風險也不是遭受欺騙,而是未能找到真心朋友,或者找到的全都是酒肉朋友。所以,自然選擇塑造的用于監控朋友關系的心理機制,應該讓我們專注于這樣的信息:朋友對我們的感情是否冷淡了;這個人是否更適合填補我們的友誼空缺;對朋友而言,我們的不可替代性到底達到了何種程度。
真正的朋友所擁有的完全是另一種期望和感受。和朋友在一起時,我們會感到非常愉快。當朋友獲得成功時,我們體驗到的不是妒忌,而是由衷地替他高興。我們和朋友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種志同道合讓我們獲得了深深的滿足感。當朋友急需幫助時,我們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甚至不會在意我們的付出是否馬上能夠得到回報。現代人的社會疏離感之所以如此普遍,主要原因在于現代社會空前地充滿了各種外在的臨時交換活動,而相對地缺乏象征著真正友誼的深入交往
2.6 友誼的代價和收益
1、異性朋友能提供短期的性接觸機會。在人類的進化歷史中,男性對于子代的投資相對較少,他們的繁殖成功率主要取決于和他們發生性行為的女性的數量。所以,男性可能已經進化了一種強烈的愿望——和更多的女性發生性行為(包括他們的異性朋友)。男性比女性更加看重異性朋友作為性接觸對象的潛在價值。
2、異性朋友的功能之一就是為自己提供保護。女性已經進化了特定的擇偶偏好,傾向于選擇那些能夠為她們提供資源和保護的男性,或者將來有能力提供這些利益的男性。
3、異性朋友能夠提供有關異性的各種信息。友誼能夠提供關于異性的某些信息。
4、人們將會把同性競爭看作是同性友誼的一種潛在代價。同性朋友可能要面臨這樣的局面——為了吸引同一個人成為自己的長期配偶而相互競爭。
友誼之所以能夠得以進化,部分原因在于它有助于我們的祖先解決那些在我們人類的進化歷史中反復出現的特殊的適應性問題。
2.7 合作聯盟
合作聯盟(coalitions),它是指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實現一個特殊的目的而采取的集體行動。
聯盟面臨著兩個重大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足以使得聯盟關系土崩瓦解,它們是欺騙(defection)和搭便車
?欺騙常常會變成一種穩定的進化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也就是說,一旦這種策略在人群中擴散開來,其他的策略根本不可能取代它(Maynard Smith & Price, 1973)。因此,如果合作聯盟想要得以進化,那么就必須先解決欺騙和搭便車的問題。
理論上來講,只要搭便車的人受到了懲罰,合作聯盟就可以得到進化。當搭便車的人受到嚴厲的懲罰時,高水平的合作行為就會出現。
人類已經進化了一種“懲罰性情感(punitive sentiment)”,以此來解決合作聯盟在進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搭便車難題。懲罰性情感是指一種對群體中的“逃避責任者”給予傷害的愿望,它至少能夠以下面兩種方式發揮作用:(1)激發體驗到懲罰性情感的個體去懲罰那些搭便車的人;(2)鼓勵群體中的其他人也去懲罰搭便車的人。
?懲罰性情感也有兩種不同的功能:(1)增加了那些不情愿履行份內職責的人為群體作出應有貢獻的可能性;(2)破壞那些搭便車的人通過逃避責任而獲得的適應性收益,也就是說,“消除不利的適應性差異”。
當你下回再次感到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想去攻擊你們群體中的那些“逃避責任者”時,你就知道是為什么了。這些強烈的愿望很可能是你進化的懲罰性情感的一種具體表現,因為這種懲罰性情感專門被設計來解決聯盟合作在進化中所面臨的搭便車問題。
小結
利他行為的設計特征是:盡管利他者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受惠者卻能夠從中獲益。
?那么利他行為又是如何得以進化的呢?
?互惠式的利他行為理論認為,只要受惠者將來對利他者給予相應的回饋,那么利他行為——包括那些促使我們向無血緣關系的人提供幫助的心理機制——就能夠得以進化。
?互惠式的利他行為必須面臨一個最重要的適應性問題,那就是欺騙。欺騙是指受惠者獲得了收益,但是后來卻沒有給予相應的回報。來解決這個欺騙問題:以牙還牙是一種最為成功的交換策略。以牙還牙策略是指,個體第一次選擇合作,隨后選擇互惠式的合作。
酒肉朋友和真心朋友之間存在一種關鍵的差別。當我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就能區分出哪些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人們通常會體驗到疏離感,這可能是因為人類已經克服了很多“惡劣的自然條件”,很少有機會面對那些非常危急的事件。
合作聯盟,也就是為了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而采取的集體行動。
第十章 攻擊與戰爭
1 攻擊是適應性問題的一種解決方案
1.1、獲取他人資源
在人類中,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武力攻擊來獲取其他人的資源。這種性別差異早在3歲時就已經初顯端倪。
人類(特別是男性)通常會形成同盟,去強行奪取其他人的資源。如果攻擊行為帶來的平均收益超出了平均代價,那么自然選擇肯定已經在人類身上塑造了某些攻擊性的行為策略。
1.2、抵御他人的進攻
在同一個物種當中,具有攻擊傾向的個體給那些受到攻擊的個體提出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適應性問題:受害者要損失很多非常重要的資源。
攻擊行為可能是為了抵御他人的進攻。在防止他人強行奪取自己的資源上,攻擊性可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攻擊性可以讓個體建立一種社會聲望,從而打消其他人的進攻念頭。攻擊性的個體不會受到羞辱,從而防止了地位和名譽的喪失。抵御進攻是關于人類攻擊性起源的第二個進化假設。
1.3、讓同性競爭者付出代價
第三個適應性問題是,同性之間會為了爭奪相同的資源而相互競爭。
男女兩性都喜歡通過口頭攻擊來詆毀他們的同性競爭者,削弱競爭者的社會地位和聲望,降低異性成員對競爭者的興趣。讓競爭者付出代價,也就意味著攻擊者會獲得收益。根據這種進化假設,口頭攻擊和身體攻擊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讓同性競爭者付出代價。
1.4、提升社會地位和權力等級
第四種進化假設是,攻擊行為的功能在于提升個體在現存社會等級中的地位和等級。
盡管攻擊行為有時能夠提升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攻擊策略在每種情境下都有效。比如說,如果一位教授在學術會議上(或者在禮堂、在教室)對另一位教授拳腳相向,那么他的地位肯定會下降。
1.5、打消競爭者的攻擊念頭
擁有一個攻擊性的名聲,也許能夠打消其他人的攻擊念頭。
1.6、防止長期配偶的性背叛
第六個假設是,攻擊行為和攻擊的威懾性可以防止長期配偶的不忠行為。男性的性嫉妒是婚姻暴力(或者說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攻擊行為的情境特殊性
攻擊行為可能具有高度的情境特殊性。只有在那些和我們祖先曾經面臨的類似情境中,攻擊行為才能得以激活。比如男性通過家庭暴力來解決配偶出軌這個適應性問題。
攻擊很容易導致報復行為。
攻擊行為帶來的名聲效應,是影響攻擊行為的一種關鍵因素。
相互作用模型:攻擊行為是被特殊的代價—收益情境中的特殊適應性問題所喚起的。攻擊行為主要基于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它并不是嚴格不變的,也不會在任何環境中都自動地“流露”出來。
?2 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具攻擊性?
如果一個物種中的雌性成員對后代的投資要比雄性更高,那么對于雄性的繁殖活動而言,雌性將會是非常重要但又十分有限的資源。所以,雄性的繁殖成功率并不是特別在于它的生存能力,而是在于它獲得接近雌性的機會的能力。
兩性在親代投資的最低責任(比如雌性哺乳動物要承擔體內受精和懷孕的重擔)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性別差異意味著雄性可以比雌性擁有更多的后代(參見第四章)。換句話說,雄性的繁殖上限要遠遠高于雌性。這種差別導致了兩性在繁殖活動的可變性(variances)上存在差異。因此,有后代和沒有后代的差異在男性身上比在女性身上更為明顯。
某種性別的繁殖活動的可變性越大,自然選擇將在這種性別成員身上塑造出更加危險的行為策略。
如果在一個物種當中,一種性別在繁殖活動上的可變性比另一種性別更加突出,那么這個物種將會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性別二態性(dimorphic)——即雌雄兩性在大小和體型等許多身體特征上存在明顯的差別。一夫多妻制越突出的物種,它的性別二態性也越明顯
?如果一夫多妻制越突出,那么性別二態性將會越顯著,兩性在繁殖活動的可變性上的差異也將會越明顯。一夫多妻制意味著有些雄性獲得了超出“平均份額”的繁殖資源,而另一些雄性則完全被關在了繁殖活動的大門之外。這樣的繁殖系統使得雄性之間的競爭更加殘酷。一夫多妻制選擇出了某些危險的策略,比如和競爭者進行搏斗,冒險去獲取那些吸引異性所必需的資源。
自然選擇就像是一張過濾之網,淘汰了那些不肯冒險的個體。
和存在性別二態性的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人類男性之間的斗爭是男性受傷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男性從祖先那里遺傳得來的心理機制只是對某些特定的情境非常敏感。在這些情境中,攻擊行為在多數時候都能夠成功地解決某種特殊的適應性問題。
男性之所以更容易成為暴力案件的兇手,是因為在我們人類漫長的進化歷史中,一夫多妻制一直是一種雖然微弱但是卻持續不變的特征。這樣,在同性競爭中,有些男性必須采取危險策略才能獲得繁殖成功,而我們現代人類恰恰是這些獲得成功的祖先的后代。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女性小7年,這一現象也是男性的攻擊策略所導致的眾多后果之一。
男性之所以更容易比女性成為攻擊行為的受害者,是因為男性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其他的男性。其他男性是策略沖突(即采取相同的生存和繁殖策略)的主要來源,他們占有那些吸引女性所必需的資源,并且阻止別人接近他們所看中的潛在配偶。
女性也會參與攻擊行為,而且她們的攻擊對象通常也是女性。自然選擇可能會淘汰那些采用危險的攻擊方式(比如身體傷害)的女性。女性必須比男性更看重自己的生命,因為嬰兒更多地依賴于母親的照顧,而不是父親(Campbell, 1999)。所以,女性應該對那些涉及人身威脅和身體傷害的場景感到更加害怕。
3 關于攻擊行為的不同適應性模式的經驗證據
從攻擊行為的進化理論中得出的最直接的預測就是,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使用暴力和攻擊行為。
3.1、有關同性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的證據
女性的犯罪率之所以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女性的盜竊率上升了。但是,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女性的暴力犯罪(比如兇殺)有增長的趨勢。
攻擊行為的功能之一就是奪取他人的資源。
高中女生慢慢地開始了同性競爭,因為她們已經面臨擇偶的適應性問題。
男生參與直接的身體攻擊的比例比女生高3倍,直接的身體攻擊是指絆倒、搶走別人的東西、拳打腳踢、在游戲中尋求報復,以及推推搡搡。相反,研究者把間接的攻擊行為定義為說閑話、故意避開某人、散播惡性謠言作為報復、和某人絕交,以及向其他的人表示友好作為報復。女生參與間接攻擊行為的比例要比男生高出約25%。
男女兩性在使用暴力型和冒險性的攻擊方式上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參與這些攻擊方式的頻率總是遠遠高于女性。在平時的駕駛模式中得到了體現——男性往往比女性駕駛得更快,更有可能發生追尾事故,在切換車道時常常搶占他人的位置(Atzwanger, 1995)。當女性采取攻擊行動時,她們會使用那些比較柔和的攻擊方式,比如在口頭上詆毀她們的競爭者。
男性參與危險的攻擊行為的頻率要遠遠高于女性。女性不像男性那樣熱衷于身體傷害,這部分地決定了她們對武器的選擇。女性超過男性的第二種攻擊方式,就是口頭攻擊。
同性攻擊行為的進化邏輯預測,男性將比女性更樂意選擇那些危險的暴力策略。在10歲之前,男性和女性成為兇殺案件受害者的可能性沒有任何差異。但是,在青少年時期,男性的死亡率開始急速上升,在25歲左右達到峰值。在那個年齡上,男性成為兇殺案件受害者的可能性比女性高出6倍之多。不過,在25歲之后,男性的受害率急劇下降,這表明男性開始避免使用那些非常危險的策略。到75歲的時候,性別差異慢慢消失了。
年輕男性之所以特別難對付,也特別喜歡冒險,主要是因為自然選擇已經在年輕男性這個群體身上塑造出了最強烈的對抗性競爭能力。在人類的整個進化歷史過程中,如果男性要想吸引異性,那他就必須在狩獵、部落進攻、部落防守,以及保護自己的財物等活動中表現出驚人的體能。這些表現不僅是為了給女性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還向其他男性示威,讓競爭者自動放棄。年輕男性的暴力行為基本上都是發生在有他人在場的情境之中。這意味著,他們不僅僅是為了打敗競爭對手,還希望能給同伴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建立一種強大的社會聲望。
這種觀點也可以解釋我們為什么愿意把聲望和社會地位獻給那些敢于冒險并取得成功的人。過去的成功可以預測將來的成功,過去的失敗可以預測將來的失敗,那么,追蹤每個人在這些危險事件中的結果將會對我們非常重要。
“年輕男性綜合征”的進化觀點可以解釋大量的經驗現象。這些現象包括:群毆事件的變化特征;男性從青春期到25歲左右會出現肌肉力量猛增的現象;肺活量也開始猛增;特別是,危險的攻擊行為所必需的快速消耗能量的能力也開始猛增。男性身上發生的這些變化,似乎都和危險的競爭策略的出現有密切關系。
3.2 激發男性之間攻擊行為的情境因素
對全世界的兇殺案件的統計數據表明,大多數的兇手都是男性,而且大多數的受害者也是男性。
?婚姻狀況和職業狀況。首先,兇手和受害者常常擁有某些相似的特征,比如說失業和未婚。如果一個人正處于繁殖活動的邊緣地位,那么采取一些冒險的行動也許可以讓他獲得繁殖成功。地位和名聲。維護自己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名聲和榮譽,是引發男性兇殺行為的重要動機。由于人類是在小群體的群居環境中進化而來的(e.g., Alexander, 1987; Tooby & DeVore, 1987),所以,地位的喪失可能會給個體的生存和繁殖活動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我們身上攜帶有祖先遺傳下來的心理機制,這些機制曾經讓我們的祖先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采取攻擊行為。
被認為最具戰斗力的男性,通常就是社會地位最高的男性。
性嫉妒與同性競爭。性嫉妒可能是激發同性之間的攻擊和兇殺行為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當有人對他們的配偶感興趣或者接近他們的配偶時,采取威脅和攻擊行為的男性要多于女性。當男性面對留住配偶(mate retention)這個適應性問題時,他們對競爭者的攻擊傾向會表現得非常明顯。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對競爭者的體能不足進行貶損,從而降低競爭者對異性的吸引力。為了減少競爭者在異性心目中的合意性,采取攻擊行為對男性而言常常更為有效。
攻擊行為的另一個極端是戰爭,也就是男性形成同盟去攻擊其他的群體。
3.3 激發女性之間攻擊行為的情境因素
和男性相比,女性對同性的身體攻擊既沒有那么頻繁,也沒有那么暴力,而且也沒有多少炫耀的成分在里面。
如果攻擊行為被定義為“讓他人付出代價”,那么女性的攻擊行為也能夠發揮巨大的威力。女性對競爭對手的口頭攻擊和男性一樣多(Buss & Dedden, 1990)。但是,男女兩性的口頭攻擊的內容卻大相徑庭。比如,女性更多地攻擊競爭者的外形和不檢點行為。和男性不同的是,女性往往會貶損她們的競爭者太胖、太丑,經常提到競爭者笨重的大腿,取笑競爭者的身材和體型,說競爭者缺乏吸引力。
在性行為領域,女性和男性也大為不同。女性更有可能誹謗她們的競爭者和很多人上過床,有過很多男朋友,不僅僅是行為不檢,簡直就是人盡可夫。激發女生攻擊行為的主要動機包括嫉妒競爭者、爭奪心儀的男生,以及希望成為“有吸引力”的人。
在爭奪配偶的時候,女性之間的詆毀行為和男性的一樣多。但是,這并不是一種不可改變的攻擊本能,也不是和情境“毫無關系”。
3.4 激發男性對女性的攻擊行為的情境因素
男性對女性的暴力活動(性暴力除外),大多數都指向他們的配偶、妻子或女朋友,而性嫉妒則是這種暴力行為的主要原因。
性嫉妒也是配偶兇殺的一個關鍵因素,而且它還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1)看到或者懷疑他的配偶存在不忠行為;(2)配偶提出離婚或分手。第一種情況是指他戴了綠帽子,這樣他就存在如下風險——把資源投資給了沒有任何親緣關系的后代。第二種情況是指他失去了一項非常重要的繁殖資源,這是一種直接的適應性損失。當然,這種適應性邏輯并不會出現在男性的頭腦當中。但是,男性身上攜帶有那些曾讓祖先獲得過成功的心理機制,這些機制可以點燃男性的嫉妒心和占有欲,從而引發他們對配偶的攻擊行為。
由于年輕是評估女性繁殖價值的一條重要線索,所以男性的性嫉妒應該特別關注年輕的配偶。當然,也有可能是這樣,年輕的女性更容易成為其他男性的追求對象,所以男性的性嫉妒有可能是被競爭者的引誘行為所激發的。
男性采取暴力形式越嚴重,他在嫉妒心和控制欲上的得分也越高。男性的暴力行為是為了控制他們的配偶,防止配偶和其他男性發生性關系,或者防止配偶欺騙自己。
3.5 激發女性對男性的攻擊行為的情境因素
男性的性嫉妒既是男性殺妻的主要原因,也是女性殺夫的主要根源。
4 戰爭
男性形成戰爭同盟的行為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盡管很少有戰爭在開始之前就宣稱要搶奪對方的女人,但是,獲得更多的繁殖資源幾乎一直都被認為是打敗敵人所得到的最好收益。獲得更多的繁殖資源幾乎一直都被認為是打敗敵人所得到的最好收益。
戰爭主要是男性的活動;有繁殖能力的女人是戰爭的獲勝者所得到的主要戰利品;復仇和反擊對于維持名聲非常重要;其實,男人和女人都非常害怕戰斗帶來的死亡后果。
戰爭是一種極具合作性的危險活動。戰爭要想得以進化,還必須克服另一個障礙。那就是,參與戰爭的人所獲得的適應性收益,必須遠大于受傷和死亡所帶來的毀滅性代價。
戰爭的進化理論,引發同盟性攻擊行為的適應器要想得以進化,它必須滿足下面4個條件:
1.在進化過程中,參與戰爭的個體在繁殖資源上獲得的平均長期收益,必須遠大于他參與戰爭所付出的繁殖代價。即獲得和女性性交的機會。女性這種資源是男性繁殖活動的最大限制因素。兩性之間的不對稱性表現為,女性幾乎不可能從戰爭獲得任何收益。精液是非常廉價的,如果一個女人想要懷孕,她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能夠讓她受孕的男性。總之,如果戰爭能讓男性獲得更多和女性發生性行為的機會,那么他們就會獲得巨大的收益。由于這是一種比較稀少的繁殖資源,所以它值得男性冒險而為之。2.戰爭同盟的成員必須相信他們的群體會獲得勝利。3.每個成員所承受的危險程度以及每個人對戰斗的貢獻大小。4.參與戰爭的人必須對他們戰時的生死存亡“一無所知”(veil of ignorance)。換句話說,死亡的可能性必須或多或少地隨機分配到每一個成員身上。
“戰場恐懼癥”(battlefield panic)也許就反應了一種適應性的心理機制,它讓有些男性在知道將會必死無疑之后,放棄那些有害的行為方式,而是選擇投降或叛變。如果每個成員都要承擔一定的危險,沒有人知道誰會活下來而誰又會死去,那么自然選擇就能夠在我們人類身上塑造出參與同盟戰爭的心理傾向。
一定程度的死亡率對某些進化的選擇壓力——這些進化選擇壓力在人類身上塑造了促使男性參與戰爭的心理機制——的影響。自然選擇青睞于男性的某種冒險傾向,因為這種傾向讓男性獲得了更高的平均繁殖成功率。所以,雖然這種傾向同時也讓男性的壽命縮短了,但是自然選擇還是讓它得到了進化。
由于自然選擇是在整個進化過程中對個體的平均繁殖收益進行操作,所以它可以塑造出促使男性參與戰爭的心理機制,哪怕這些機制會帶來一定的生命危險。
戰爭的進化理論引發了許多具體的預測:(1)男性(而不是女性)已經進化了用于合作性同盟戰斗的心理機制;(2)和女性的性接觸機會,是男性參與同盟戰爭所獲得的主要收益;(3)男性應該已經進化了某種特殊的心理機制,讓他們覺察到死亡已經不可避免時,選擇投降或者叛變;(4)當戰爭的成功幾率很高時,男性更有可能參與戰爭,比如當我方人數遠遠超過對方時;(5)男性應該已經進化了用于執行風險契約的心理機制,即覺察并且懲罰欺騙者和叛徒;(6)男性應該已經進化了某種心理機制,專門用于覺察、欣賞和招募那些樂于參戰并且勇于戰斗的男人。
男性已經進化了用于評估戰斗能力的機制。特別地,男性評估戰斗能力的頻率應該要高于女性。男性評估自身戰斗能力的頻率要高于女性。而且,這種評估機制可能是一種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它可以用來判斷是否值得參與戰斗。
男性擁有促進戰斗取得勝利的適應器。男性上半身的力量超過了女性:男性在胸膛、肩膀和胳膊上的力量平均是女性的兩倍。男性的投擲距離更遠,精確性也更高,這些能力在使用石頭和長矛的戰斗中非常有用。當身處陌生的環境中時,男性辨別方位的能力比女性更強(參見第三章)。男性有一種形成同性聯盟的強烈傾向,這種傾向完全將女性排除在外。每到發動襲擊的前一個晚上,當所有的男性聚集在一起時,他們通常會趕走所有在場的女性,使得潛在的性別沖突降到最低。而且,參與戰爭的男性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擔心自己膽小怯懦,在同伴面前丟臉。另外,男性在戰爭到來的過程中似乎變得非常興奮,感到特別光榮,而且相互之間充滿了兄弟情誼。
和女性的性接觸機會是最重要的戰利品。增加和女性的性接觸機會是男性加入幫派的主要動機。幫派是指“一群同齡人因為相互利益而自發形成的一種組織。他們擁有明確的領導階層,擁有完善的等級制度……為了達到某個(些)特殊的目的而相互合作”。
同盟中的領導者擁有更多的性伴侶。報仇是一個部落向另一個部落開戰的最常見的理由,而引發戰爭的最初原因則往往是為了“女人”。
如果我們把殺人看作是男性參與戰爭并且作出重要貢獻的合理指標,那么上述證據就支持了如下假設:和女性的性接觸機會,是男性參與同盟戰斗所獲得的重要資源。
男性和女性都對下列特征表現出高度的興趣:不辭勞苦、聰明、友善、開明、能夠激發他人、知識淵博、幽默感、值得信賴。但是,在某些特征上也出現了明顯的性別差異,這些特征正好反應了男性同盟的獨特功能。男性比女性更加看重下列特征:面對危險時表現得很勇敢(男對女是2.40對1.66)、身體強壯(1.07對0.43)、優秀的打斗能力(1.30對0.42)、能夠保護他人免受身體傷害(1.37對0.89)、能夠忍住疼痛(0.75對0.36)、能夠保護自己不受身體攻擊(1.90對1.43)、在體能上優于他人(0.35對﹣0.42)。相似地,男性在挑選同盟者時比女性更加討厭同盟者的下列特征:運動能力太差(﹣0.68對﹣0.23)和身體瘦弱(﹣1.08對﹣0.55)。
戰爭小結:戰爭需要各個成員之間的精密合作。這個理論還提出,和女性的性接觸機會是男性參與戰爭所獲得的主要繁殖資源。也正是因為能夠得到這樣的收益,男性才進化了形成同盟戰爭的心理機制。
人類是否進化了殺人機制?首先,至少有過一次殺人幻想的男性(79%)要多于女性(58%)(見圖10.4)。其次,有過幾次殺人幻想的男性占38%,而女性則只有18%。第三,男性的幻想比女性的更加持久。男性比女性擁有更強的殺人心理傾向。有過殺人念頭的男性要多于女性,而且男性出現殺人念頭的頻率也要明顯高于女性。
男女兩性在激發殺人念頭的起因上也表現出特別明顯的性別差異。下面幾種情境更能激發男性的殺人念頭:受到人身威脅(男女分別是71%對52%)、財物被盜(57%對42%)、想知道殺人是什么感覺(32%對8%)、錢財引發的沖突(27%對10%),以及受到公開的羞辱(59%對45%)。
男女兩性在想殺的對象上也存在差異。男性的殺人念頭可能更多地指向陌生人(53%對33%)、國家領導人(34%對17%)、老板(35%對21%)、或室友(34%對23%)。
內含適應性理論的進化觀點預測,兒童和繼父母之間的沖突要高于和親生父母之間的沖突。
男性已經進化了一種使用暴力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有助于男性控制他人,并且減少資源沖突。
“進化形成的殺人機制”(Buss & Duntley, 1998; Duntley & Buss, 1998)。根據這個假設,人類(特別是男性)已經進化了一種特殊的心理機制,這種機制讓我們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去殺害我們的同類,比如戰爭、同性競爭、配偶的不忠和欺騙等。人類的殺人念頭和殺人幻想可能就是這種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讓我們先在頭腦中構建出殺人的整個腳本,評估不同的行為所帶來的收益和代價,然后在收益高于代價的時候采取殺人行動。只有在我們進化形成的殺人模塊被特定的輸入信息所激活,并且對潛在的代價和收益進行評估之后,這種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才會產生行為輸出——殺人。
從現有的經驗證據看來,疏漏假設和進化形成的殺人機制理論還沒有決出高下。
小結
攻擊行為的潛在心理機制之所以得到了進化,是因為它能夠解決很多非常獨特的適應性問題,比如獲得資源、同性競爭、提升社會等級以及留住配偶等。
進化心理學的視角是一種真正的交互作用論:它詳細地闡明了一系列的因果條件,包括兇手和受害者的特殊特征、激發攻擊行為的社會情境,以及攻擊行為能夠解決的特殊適應性問題。
進化的觀點認為,采用攻擊策略至少會給我們的祖先帶來六方面的收益:獲取他人的資源,保護自己和親屬免受攻擊,讓同性競爭者付出代價,提升地位和社會等級,打消競爭者的攻擊念頭,還有防止長期配偶的性背叛。而且攻擊者和受害者一般都是男性。如果一個擇偶系統擁有一定程度的一夫多妻特征,那么自然選擇將會在男性身上塑造出某些冒險的策略。這些策略讓男性獲得了比平均份額更多的性接觸機會,不必擔心自己完全被排除在繁殖活動之外。
激發男性的同性攻擊行為的情境因素通常包括失業和未婚。這兩種因素都預示著個體即將被排除在繁殖活動之外,所以它們激發了男性的攻擊性的冒險策略。另外,當男性的地位和名聲受到威脅時,當男性看到或者懷疑有競爭者打算“引誘”他們的配偶時,他們也會對其他男性發起攻擊。
?女性之間的攻擊行為主要發生在同性競爭中。但是,女性通常不會使用身體攻擊,而是喜歡使用口頭攻擊來詆毀她們的競爭者。女性最常用的毀謗策略,就是攻擊競爭對手水性楊花、行為不檢,或者嘲笑競爭對手的外貌。這兩種策略都非常有效,因為它們違反了男性在挑選長期配偶時的偏好和標準。
?男性對女性的攻擊行為主要是為了控制女性的性活動。性嫉妒是激發男性對他們的配偶發起攻擊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在人類的進化歷史中,這樣的攻擊行為確實有助于阻止他們配偶的不忠行為。由于年輕的女性擁有更高的繁殖價值,所以她們往往更容易受到配偶的攻擊。這很有可能是因為,遠古男性都希望自己成為年輕女性的唯一性接觸對象。
戰爭是指一個合作同盟向另一個合作同盟發起的攻擊行為,它在所有的動物當中都非常罕見。到目前為止,人們只在兩種哺乳動物身上發現了戰爭行為——黑猩猩和我們人類自己。進化的觀點帶來了很多關鍵性的預測:戰爭是一種純男性的活動;和女性的性接觸機會是男性參與戰爭所獲得的主要繁殖資源。
人類是否已經進化了殺人的心理機制,并且介紹了兩個不同的理論假設。第一種假設認為,殺人行為是一種“疏漏”,是當事人在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脅來控制他人時所產生的意外結果。第二種假設認為,人類(特別是男性)已經進化了一種特殊的“殺人機制”。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這種機制能夠被激活。如果殺人行為帶來的收益超出了代價,那么這種機制就會產生行為輸出,即殺人行為。但是殺人念頭的普遍性、激發殺人念頭的情境的可預測性、明顯的性別差異以及兇殺行為的預謀性等等,似乎都支持了殺人機制理論。
進化心理學對人類攻擊行為的觀點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說,三個男人都面臨配偶出軌的問題,但是他們的反應卻完全不同:一個是暴打,一個是殺人,另一個則是酗酒。從目前的情況看來,進化的視角還無法對這種現象給予解釋。另外,進化的觀點也不能解釋下列文化差異:在有些文化中(比如Yanomam?),男性的攻擊行為有助于他們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是,在另一些文化中,攻擊行為可能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名譽損失。
第十一章 兩性沖突
1 策略沖突理論
同性沖突的許多特點,包括競爭者之間的相互詆毀、身體暴力和戰爭。同性成員的相互競爭常常是為了獲取相同的資源:異性以及吸引異性所需的資源。
男女兩性都進化出了短期擇偶和長期擇偶策略。但是相同的策略卻因性別差異而擁有不同的性質。短期擇偶策略就體現了一個最重要的差別。男性進化而來的對性的多樣性的欲望就比女性要深得多。例如男性能更快地獲取性接觸,男性比女性的欲望更持久,也更具有攻擊性。相反地,女性進化出了對短期擇偶策略更強的辨別力,這典型地體現在拖延性交時間,不像男性期望的那樣很快就進入性交階段。很明顯,男女兩性這些相互沖突的欲望不可能同時得到滿足。這就是被稱為策略沖突。
策略沖突可以這樣來定義,一方使用某種策略想要達到某個目標而另一方卻阻撓策略的實施以及欲望的達成,此時策略沖突就產生了。
策略沖突理論不單單用于解釋性交發生時間早晚的沖突。它幾乎可以解釋所有的兩性沖突,包括工作場所和約會時間發生的不愉快和婚姻中的小摩擦。例如,性騷擾就是策略沖突在工作場所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約會中的欺騙是策略沖突的又一種形式。男人對女人隱瞞婚姻而女人對男人隱瞞年齡,這兩者都違背了對方的意愿因而產生了策略沖突。婚姻中的性背叛是策略沖突的又一種形式,因為這違背了配偶的意愿。長期關系中的策略沖突還包括強迫性控制、恐嚇威脅、暴力舉動、口頭辱罵以及傷害對方的自尊。這些沖突的重點在于,它們阻礙了對方策略的實施,而且違背了對方的意愿。
策略沖突理論的第二個假設是,諸如惱怒、憂傷和煩惱等“消極”情緒是一種進化而來的心理解決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用于解決策略沖突所引發的適應性問題。消極(negative)用引號引起來是因為雖然這些情緒體驗起來很痛苦,但它們的功能是解決策略沖突引起的適應性問題。首先,它們指向有問題的事件,使人們把注意力集中于此,而暫時撇開無關事件。畢竟,注意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必須明智地作出分配。一個人體驗憤怒或憂傷的時候,這些情緒會把他的注意力導向困境的來源。其次,情緒給這些事件打上印記,便于記憶的儲存和提取。再次,這種情緒激發人們采取行動以降低策略沖突事件的發生。
策略理論的兩個假設:第一,無論哪一方違背了異性成員的意愿,策略沖突都會發生;從歷史上來看,這種沖突能夠有效阻止我們祖先對某種策略過分偏愛而導致繁殖成功率的降低。第二,諸如惱火、憤怒和憂傷等“消極”情緒是一種進化而來的用于解決策略沖突適應性問題的手段,它們激發人們對沖突來源提高警惕并且采取行動使之化解。第二個限定是“兩性之間的戰爭”,這一隱喻可能使人誤解。它似乎暗示著,男性和女性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結成兩大聯盟,而聯盟之間時有戰事發生。這與實情相距甚遠。進化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其中的原委。男性不可能和其他男性結成聯盟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是,男性主要和同性成員競爭。女性亦是如此。因此,由于“共同利益”而使得所有的同性成員結成統一聯盟是不可能的。當然,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和特定的同性成員結成某種聯盟,但是這并不違反個體主要和同性成員競爭的基本原則。
?2 性行為的發生與發生時間上的沖突
在性行為的發生與發生時間(occurrence and timing of sex)上的分歧,也許是男女之間最常見的沖突。有時男性期望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性接觸。他們守衛著自己的資源,對于投資對象特別挑剔。他們在資源的投資上是“保守”的,通常把它留給自己的長期配偶。因為女性通常采取的是長期擇偶策略,所以在接受性請求之前,她們需要獲得資源或者投資的信號。不過,女性所覬覦的資源正是男性緊緊守護著的,而男性追求的性接觸也正是女性吝于給予的。
2.1有關性接觸的沖突
性意向的推斷。男性有時會基于女性的部分行為推斷出并不存在的性意向(sexual intent),該現象是兩性沖突的一個主要心理來源。
即使心存懷疑,男性也會推斷女性有性興趣。根據這種推斷采取行動,他們有時就能獲得性機會。在進化歷程中,即使只有極小的一部分推斷能夠導向性行為,男性也可能進化出了推斷性意向的更低閾限。男性在知覺性興趣方面比女性擁有更低的閾限。男性的這種機制容易受到女性的操縱。有時候,女性會把性感當作一種策略。當女性沒有性意向時男性卻有可能認為她對自己感興趣,而女性有時又故意利用男性的這一心理機制,這兩者聯系在一起就形成了不穩定的組合。
虛假的承諾。另一種性接觸的沖突表現在兩性欺騙上。男性報告說有時在感情承諾上欺騙女性。在人類的求愛階段,如果潛在配偶在資源和承諾上有所欺騙,那么女性付出的代價要大得多。
因為欺騙給人造成的損失慘重,所以進化過程中必然存在巨大的選擇壓力,以便進化出覺察欺騙和防止欺騙發生的警戒心理。女性進化出了防御騙術的策略。在女性尋求一份可靠的關系的時候,她的第一道防線是增大對方求愛的代價,在同意性請求之前要求對方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及承諾。時間越長,就越容易試探出對方的心意。在較長的時間內,女性更有可能評估男性,看他是否對自己忠誠或者是否已有妻兒負擔。想要欺騙女性的男性一般都會厭倦這種漫長的求愛過程,他們會轉而尋找其他更容易受騙的女性。為了識破欺騙,女性通常花上很多時間和好友一起討論與配偶或潛在配偶交往的細節。
利用錯誤管理理論(error management theory)這種新方法可以發現,從眾多事件的平均值來看,兩種錯誤的代價和收益是不對等的。如果在進化過程中人類解讀異性性心理始終有不對稱的代價收益,那么這種不對稱性就形成了一種選擇壓力,從而使人類產生某種可預測的認知偏差。就好像煙霧報警器“偏向”于誤報而不是漏報,錯誤管理理論預測,進化而來的性心理解讀機制將偏向于產生更多的某一類推斷錯誤。已經發現了兩種可能的偏向。第一種是夸大型的性知覺偏向(sexual overperception bias),這是為了使錯過性機會的概率達到最小。就像前面討論過的種種現象,當女性僅僅是微笑、輕拍男性的手臂或者碰巧在酒吧喝飲料,男性都可能錯誤推斷出她對自己有性愿望。第二個偏向是女性懷疑承諾的偏向(commitment skepticism bias)(Haselton & Buss, 2000)。根據假設,女性也進化出了一種推理偏向。在求愛過程中,她們常常低估男性承諾的真實度。因為某些男性可能利用承諾來騙取短期性關系,而女性的懷疑偏向功能就在于使自己上當受騙的代價最小化。女性對承諾的這種懷疑主義是完全合理的。男性為了獲取短期的性關系,常常會在承諾、社會地位甚至對孩子的喜好方面欺騙女性,而這些恰恰都是女性所在乎的東西。
錯誤管理理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研究人類的擇偶問題,它指出人類的特定類型的錯誤是進化中功能性適應的結果而不是隨機誤差。
性騷擾。與性接觸有關的分歧不僅存在于約會和婚姻,工作場所也時有發生。性騷擾的動機都是期待通過這種誘惑得到艷遇,盡管我們不能排除性騷擾有時只是為了操練吸引異性的技巧,或是獲取一種長期的配偶關系。由于女性在面對性騷擾和性攻擊時會感到更加痛苦,所以對于相同的性騷擾行為,女性會比男性有大得多的負面反應。女性在遭遇性騷擾時比男性更有可能提出官方控訴。
男女對性騷擾的反應也遵循進化心理學預測的邏輯。當男性和女性被問及如果一個異性同事向你提出性請求會有什么想法時,有63%的女性覺得受到了侮辱,僅有少數(17%)感覺很榮幸。男性的反應剛好相反:只有15%覺得受到了侮辱,而67%覺得榮幸。這些反應都與人類擇偶的進化邏輯相符合,即男性對隨意性關系有積極的情緒反應,而女性則表現出消極的情緒反應。
女性在面對性請求時體驗到的困擾程度也和對方的地位有一定的關系。
性騷擾的情緒反應中的兩性差異,以及騷擾者地位的重要性,都與性策略的進化邏輯以及策略沖突理論相一致。男性進化出了更低的性閾限以便無需承諾就獲得隨意性關系,以及感知別人性意向的更低的閾限,這些進化而來的性心理機制在工作環境中和在其他社會環境中一樣起作用。而女性則進化出對性騷擾感到憤怒和困擾的心理機制——這種情緒反應消減了策略沖突,或者降低了將來發生沖突的可能性。
性攻擊(sexual aggressiveness)是指無視女性的不情愿和抵抗,利用暴力來獲取性接觸機會的行為,它包含除性騷擾以外的許多形式。性攻擊是男性利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性接觸的一種策略,盡管這種策略本身可能招致報復并損傷名譽。男性則與之完全相反,如果一名女性充滿性攻擊性,他們并不會覺得那么討厭;男性常常高估女性對性攻擊的可接受程度。男性傾向于性攻擊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對女性的傷害有多大。除了導致個體與異性交往的沖突外,男性還無法正確理解女性遭遇性攻擊后的心理創傷,這也許是導致男性對強奸受害者缺乏同情心的心理機制之一。
強奸(rape)也許可以定義為通過暴力或威脅而發生的性交行為。把強奸視為進化適應器的理論認為,自然選擇青睞那些在特定環境下采用強奸策略的遠古男性。
男性由強奸進化來的心理機制:1、對潛在受害者是否易于攻擊的評估?。2、對背景敏感的“開關”機制,會刺激那些被拒絕的男性采取強奸的手段?。3、對背景敏感的“開關”機制,會刺激那些被拒絕的男性采取強奸的手段(例如,失敗的男性無法通過正常的求愛途徑獲得配偶)。?4、傾向于選擇具有最強繁殖力的受害人,這與婚姻背景下男性傾向于選擇生育價值更高而并非能立刻繁殖的女性相對應。5、強奸過程中的精子數明顯多于正常性活動中的數量。6、男性會特別地因為暴力的使用或者女性對性的反抗而產生性喚起。?7、在婚內強奸這種特殊的背景中,精子競爭也可能存在。
強奸的副產品理論(by-product theory of rape)提出,強奸不是自然選擇的設計產物,而是其他進化機制的副產品。這些進化進制包括對性的多樣性的欲望,無需投資而獲得性接觸的欲望,對性機會的心理敏感性,以及利用性攻擊達到目的的能力。
事實上強奸往往都針對年輕的有繁殖力的女子。常規擇偶背景下男性對有繁殖力的女性的偏向導致的,而無需用專門的強奸適應器來解釋。
形象的強奸描寫會導致男性的性喚起,這與他們觀看雙方自愿的性交錄像時的反應一樣。針對女性的身體暴力或者女性的排拒反應會抑制大多數男性的性喚起——這種證據顯然違背了強奸的適應器理論的假設。
在無人發覺的情況下,一位男性會不會強行和一個不情愿的女性發生關系?一項研究要求男性想象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結果,35%的人認為不是完全沒有這種可能性,盡管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多數男性都不是潛在的強奸犯。
強奸是令人憎惡的,它通常會造成極大的傷害。為什么強奸會給受害者帶來極大的創傷。從進化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強奸的代價是和女性擇偶策略的關鍵部分相沖突的。被強奸的女性可能會懷上一個不是自己選擇的男人的孩子。此外,她們還可能受到責怪和懲罰,不僅名譽受損而且影響以后的婚嫁。如果她們已經結婚,還有可能遭到丈夫的拋棄。被強奸的女性承受著心理上的折磨:恥辱、焦慮、恐懼、憤怒和沮喪。
如果說強奸行為在人類進化歷程中一直存在,這種行為給女性造成的傷害如此之大,而自然選擇卻沒有幫助女性進化出一種避免強奸的防御機制,那將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即使強奸只是男性心理機制的一種副產品,理論上女性可能已經進化出了針對強奸的防御機制。
如果強奸對女性已經成為了一種反復的危害,她們會進化出哪些防御機制以降低強奸發生的幾率呢?
??聯盟的形式,即為尋求保護和其他男性結成“特殊的朋友”關系?
???男性的選擇,選擇具有身體威懾性和社會權威性的男性以阻礙其他男性可能的性攻擊——“身體保護假設”?
???結成女性聯盟以保護自己?
???特殊恐懼的發展,使得女性自動避免可能遭遇強奸的環境?
???在最有可能懷孕的排卵期避免參加有危險的活動,以降低受到性攻擊的概率。
???強奸帶來的心理創傷使得女性在將來避免被強奸?
沒有服用避孕藥的女性一般都會避免參加危險性的活動,例如一個人上酒吧或者走在光線昏暗的地方,特別是在排卵期間。女性越是害怕遭遇強奸,行為上就越是謹慎,這兩方面存在著正相關。例如,盡量避免和不熟識的或看起來性欲強烈的男性單獨相處,這種情緒激發的謹慎可以降低強奸發生的概率。年長女性擔心被偷被搶,年輕女性則更恐懼強奸。
確認具有性攻擊性的男性的個性特征:第一種是“單方的性途徑”(impersonal sex path)。其中包括強調性征服的男性,他們把性征服當作是高地位和自尊的來源。第二種是“敵對的男性意識途徑”(hostile masculinity path)。它包含相互聯系的兩個部分:(1)特別針對女性的一種不安全的、防御的、敏感的、敵對的和不信任的傾向;(2)在支配和控制女性中獲得樂趣。在“敵對的男性意識”量表中得分較高的男性通常都曾經遭到女性的拒絕。他們感覺到曾經被女性傷害、欺騙、背叛和玩弄。Malamuth認為這種敵對的男性意識也許會使得他們無法同情性攻擊的受害者,否則他們就會有所克制。
既有性的單方傾向又有敵對的男性意識的人是容易對女性發起性攻擊的危險人群。曾經被剝奪性接觸的男性更有可能采用性攻擊策略。
男性進化出了一種擇偶策略:當他們無法通過吸引的手段獲得配偶時,他們會有被剝奪的感覺,這使得他們采用性攻擊策略以避免被完全排除在繁殖活動之外。當男性不能在資源和地位的競爭中成功勝出、吸引滿意的配偶并成功繁殖后代的時候,他們就會采取強奸策略。
自我知覺的擇偶成功度上得分較高的男性往往在性強迫水平上也得分較高,這與配偶剝奪假設剛好相反。
在自我知覺的擇偶成功度上得分較高的男性,往往在性攻擊量表上得分也較高,見圖11.2。此外,對自己未來收入潛力評估較高的男性往往使用更多的身體強迫。研究結果沒有支持配偶剝奪假設,也就證明該進化心理學的假設是錯誤的。
具有性攻擊性的男性往往推崇并采用短期擇偶策略。他們表現出了對性伴侶多樣性和隨意性關系的更大的偏好,這支持了Malamuth(1996)的單方的性途徑的發現。具有性攻擊性的男性比不采用性攻擊策略的男性自我報告說有更多的性機會、更經常的性行為,以及更豐富的性經歷。
“微配偶剝奪假設”:當采用短期擇偶策略的男性在獲取性接觸但卻遇到周期性的困難時就會求助于性攻擊策略。
性抑制可以定義為女性一面進行性挑逗一面又不愿發生性關系的現象。男性一面欲火中燒,一面被喝令制止,為此他們經常抱怨女性的性抑制。對女性而言,性抑制有以下幾種可能的功能。其一可以保護她們的擇偶能力,使得她們能夠選擇一個愿意付出愛的承諾并允諾婚姻的高質量男性。女性對一些男性采取性抑制,而有選擇性地把性資源分配給自己鐘意的其他人。更進一步說,女性通過性抑制可以使其性資源增值。在性資源稀有的情況下,沒有成功投資的男性就無法獲得性機會。性抑制的另一個功能在于可以操縱男性對女性配偶價值的知覺。對于普通男性,要獲得最有魅力的女性的性機會是難上加難,因此許多女性通過抑制性接觸來改變男性對自己的性價值的知覺。性抑制的最后一個功能,也是最初始的目的,即激勵男性把自己作為永久配偶而不是暫時的伴侶。男性常常會把過早地委身于人的女性當作一個隨便的伴侶,認為她私生活過于開放從而不會與之建立長期關系。
男性在尋求性接觸時往往比女性所想的要更心急、更具有持續性和攻擊性,而通常他們也會推斷女性對性事比她們表面上看起來要更有興趣。女性常常因男性對性的執著而煩惱和生氣,這種情緒體驗也許正是性策略沖突的適應性問題的一種解決方法。另一方面,女性的性抑制也讓男性感到生氣和沮喪,這也是策略沖突造成的結果。
3 性嫉妒中的沖突
男性的長期擇偶偏好,其中包括對婚姻期間始終忠貞的伴侶的偏好。根據假設,該偏好是用于解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父子關系的不確定性這一適應性問題的。
男性的性嫉妒是男性進化而來的一種心理機制,用以抗爭戴綠帽子所付出的多種多樣的潛在代價。
男性的性嫉妒可能利用以下幾種途徑來解決這個適應性問題。其一,嫉妒使男性對伴侶可能發生背叛的環境十分敏感,從而提高警惕。其二,嫉妒使得男性做出某些行為以減少伴侶和其他男性的接觸。其三,嫉妒使得男性盡量滿足伴侶的要求使得對方沒有理由背叛。其四,嫉妒使得男性威脅或者阻止對自己伴侶感興趣的男性。
進化心理學家預測女性的性嫉妒更有可能集中那些危及男性長期承諾的線索上,例如他開始和其他女人有感情糾葛。
3.1 嫉妒中的性別差異
嫉妒中不存在性別差異。進化心理學家們提出這樣的假設,即盡管兩性都有嫉妒的體驗,但引發他們嫉妒的線索的權重是不同的。男性對性背叛的線索更為看重,而女性對長期投資分散的線索更為看重,例如丈夫和其他人有感情糾葛。男性對性背叛表現出的生理反應更為強烈。女性的反應模式則剛好相反。她們想到感情背叛時會有更大的生理反應。
差異總結:男性嫉妒對性背叛的線索更為敏感,而女性嫉妒對感情背叛的線索更為敏感。
4 從警惕到暴力 -- -- 留住配偶的策略
只有當心理機制產生能夠真正解決適應性問題的行為輸出時,它才能進化而來。在嫉妒問題上,行為輸出必須(1)防止伴侶背叛行為的發生;(2)降低伴侶背叛的可能性。
4.1 留住配偶策略中的性別差異
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使用留住配偶的策略。
男性更有可能掩藏他的配偶,例如不帶她出席其他男性在場的聚會或者堅持她的全部空閑時間都要和自己度過。男性還更有可能使用威脅和暴力手段,特別是針對情敵,例如他會威脅說要揍靠近他伴侶的男人,或者和對她感興趣的男人打上一架。男性還更有可能使用資源炫耀(resource display)這一手段,給伴侶買珠寶,贈送禮物,并帶她去昂貴的飯店。不論是情侶還是夫婦,男性都比女性更容易產生服從和自我貶低的行為,這一點不同于預測。例如,報告表明男性常常比女性更容易卑躬屈膝地說為了和對方在一起他們愿意做任何事情。
女性往往通過美容養顏來留住配偶,即通過面容化妝、追趕潮流使自己變得更有吸引力。女性也常常故意引發配偶的嫉妒,她們有時故意在配偶面前和其他人調情,或者顯出對其他男性感興趣讓配偶生氣,或者和其他男性說話讓伴侶嫉妒。女性故意引發嫉妒的一個關鍵的背景,即男女在認同情侶關系時的差異。男女雙方承認的對感情投入的差異通常標志著雙方欲求度(desirability)的不同:感情投入越少的人通常就越是令對方欲求的。
女性承認,她們激發配偶的嫉妒心理是為了增加雙方的親密度,測試感情的深淺,或者查明對方是否仍然在乎自己,激起對方的占有欲。對感情投入程度的差異表現出了雙方欲求度的差異,很顯然,正是這種差異使得女性采用激發嫉妒的手段來了解并增加伴侶的承諾水平。兩性間有意激發嫉妒的心理也是與獲取承諾保證相關的,還可能與長期關系的穩定性有關聯
差異性總結: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隱藏配偶,炫耀資源并服從配偶,同時對情敵采用暴力策略以阻止配偶和他人發生感情。女性比男性更多采用美容養顏的策略,以滿足男性進化而來的對外貌迷人的伴侶的欲求。女性也更經常地激起配偶的嫉妒——這也許是一種策略,表明自己還有其他的擇偶機會,同時也可以交流雙方欲求度的信息。
4.2 影響留住配偶策略使用頻率的背景因素
那些懷疑伴侶有可能背叛自己的個體,比那些從不懷疑的人會更努力地解決留住配偶這一適應性問題。
覺察到背叛的男性尤其傾向于報告隱藏伴侶,和情敵發生暴力沖突,或者詆毀情敵。
妻子的繁殖價值:年齡和性魅力的影響。和第五章討論的一樣,女性的繁殖價值和生育力的兩條有力線索——年輕和性魅力——是跨文化范圍中男性一致期望的兩種品質。
在留住配偶這一適應性問題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他們更多地表現出隱藏伴侶、感情操縱等行為,占有性的言語信號(例如,表明這個女人是“我的妻子”)和占有性的裝飾品(例如,堅持要她戴上他的戒指)來體現對妻子的占有權,而且更多威脅他人、對情敵采取暴力。
自認為妻子外貌迷人的男性比自認為妻子外貌平常的男性更多地表現出炫耀資源、改善外形、用言語表現占有權和威脅他人等行為。
女性為留住配偶付出的努力是和丈夫為收入和地位等配偶價值而奮斗的程度——即男性為在社會和工作地位上領先而努力的程度——聯系在一起的。擁有高收入丈夫的女性更多地對伴侶采用警惕和暴力手段,而且更注重美容養顏、佩戴象征占有權的裝飾品以及更多地表現出服從和自我貶低的行為。擁有更加努力為地位奮斗的丈夫的女性,比起其他女性,顯然更多地表現出感情操縱、資源炫耀、改善容貌、用言語和裝飾品表現擁有權等行為
總結:在察覺配偶在未來一年內可能不忠的時候,或者伴侶擁有年輕和性魅力這兩項重要的女性繁殖價值線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投入更多以留住配偶。對女性來說,當丈夫收入更高或者更努力為社會地位和工作階層而奮斗的時候,她們會更努力地維持關系。
4.3 對伴侶的暴力
男性使用暴力和威脅手段來限制配偶的自由,從而降低伴侶背叛和關系破裂的可能性。夫妻謀殺案常常遵循這樣的模式,在妻子離開后,先是威脅然后追蹤再到謀殺,而謀殺者通常把自己的暴力行為解釋為“無法忍受妻子的離去而作出的一種反應。
殺妻行為對犯罪人和受害者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丈夫也自我阻斷了所有獲得繁殖利益的途徑。因此從進化視角來看,殺妻行為是一個難解的謎。
總之,使用極端暴力的意愿代表了一種高風險策略,用于防止妻子離開和阻礙情敵——有時這種策略付諸行動很有效果。年輕迷人的女性更容易遭遇伴侶的暴力。
男性有時會把暴力或者暴力威脅作為一種留住配偶并防止不忠的策略。研究表明,伴侶更年輕更迷人的那些男性比其他男性更經常地使用該策略。
該假設得到了夫妻謀殺案數據的支持。女性在青年時期被丈夫謀殺的幾率更高;女性絕經后被丈夫謀殺的幾率最低。嫁給年老者的年輕女子被謀殺的概率還高于嫁給年輕男子的年輕女子。
另一種可能引發暴力的背景是男性缺乏物質資源,從而對配偶沒有積極誘因以維持家庭關系。當丈夫失業或者喪失了經濟來源的時候,女性就更有可能出軌。預測:經濟資源相對缺乏的丈夫更有可能采用暴力作為留住配偶的策略,而其他人可以使用積極誘因。
有幾種環境因素可以保護女性免受配偶暴力的傷害。其中之一是外親(extended kin)在場的情況,女性的外親會阻止其配偶對她采用暴力。女方的親屬住得越近越密集,針對女性的家庭暴力的發生率就越小。親屬住得越遠,對家庭暴力的影響就越小。
總之,男性的性嫉妒是兩性關系中針對女性的暴力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男性的暴力行為是一種強迫性策略,以使配偶保持忠誠、避免未來的背叛以及防止關系破裂。缺乏經濟資源的男性為了留住自己的配偶,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手段。年輕的女性,也就是繁殖價值更高、對其他男性更有吸引力的女性,更容易成為暴力行為的受害者。即選擇有經濟資源保障的配偶或者和親戚住得更近一些,女性遭遇暴力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5 有關資源的沖突
男性常常使用資源來控制或影響女性。如果男性掌握了女性需要的物資,他們就能利用這些資源去控制女性。在擇偶領域,男性就用資源去吸引女性。即使已經和男性建立了關系,物資匱乏的女性也常常因為害怕資源的喪失而感到生活在配偶的憐憫之下。
5.1 資源不平等的原因:女性的擇偶偏好和男性的競爭策略
女性都偏好選擇有錢有地位的男性作為配偶,而討厭缺乏這些資源的男性。
女性的擇偶偏好建立了男性相互競爭的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法則。從性選擇理論可以得知,某一性別的欲望是異性成員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維度。例如,因為遠古男性往往十分重視女性的外貌,吸引力就成了女性相互競爭的一個重要因素。
女性對男性資源的欲望使得資源的獲取成為男性競爭的一個主要內容。現代男性繼承了祖先的心理機制,這使得他們不僅優先考慮資源和地位的獲取,還往往為此甘冒風險。那些不把地位和資源作為優先的個人奮斗目標的男性就無法吸引異性,無法冒險勝過其他對手的男性也是如此。不過這種競爭的代價是男性之間的暴力和謀殺事件,而且男性普遍比女性更早死亡。
女性的擇偶偏好和男性相互競爭的策略是同時進化而來的,男性的擇偶偏好和女性相互競爭的策略也是同時進化而成的。女性的擇偶偏好對男性施加了選擇壓力,使得他們結成聯盟以獲得資源,或者忙于個人奮斗以期勝過其他男性而獲得女性想要的資源。不過,最有可能的還是男性的競爭策略和女性的擇偶偏好同時進化而來。這兩種共同進化的機制交織在一起,就造成了男性在資源領域占統治地位的局面。
拓展:所有男性都聯合起來控制女性嗎?
男性和女性都主要是和相同性別的人競爭。男性要控制資源,只有排斥其他男性為代價。他們搶奪其他男性的資源,對別人的權力和地位虎視眈,誹謗其他男性以降低他們對女性的吸引力。女性也逃不過同性沖突帶來的厄運。女性相互競爭以爭奪高地位的男性,她們有時會和別人的丈夫私通,或者把他們從妻子身邊拐走。女性有時會誹謗情敵并詆毀他人清白,特別是在采用短期擇偶策略的時候。女性和男性都是自己擇偶策略的受害者,因此說某一性別的所有成員為某種共同目標(例如壓制異性)而聯合起來是沒有道理的。同性競爭與兩性沖突的聯系,以及一種性別成員對異性擇偶欲望的利用。
小結
首先是策略沖突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個人阻礙或破壞了他人為某種目的而設計的策略實施時,就會產生沖突。如果一位女性采用的是長期擇偶策略,而碰巧一位男性采用的是短期擇偶策略,他們各自都要成功完成目標就必然會產生沖突。根據該假設,諸如憤怒、困擾和嫉妒等消極情緒都是進化而來的策略沖突的警報器。
有關性接觸的沖突是兩性沖突中一個最大的方面,它有多種表現形式。首先,研究證明男性總是容易比女性推斷出更多的性意向,特別是針對諸如微笑等模糊信號。其次,男性有時會欺騙女性,尤其是在感情投入程度和長期關系的意向上采取欺騙,以達到他們獲取短期性關系的目的。根據錯誤管理理論的預測,一些這樣的沖突源自進化形成的認知偏向。該理論提出,一種錯誤帶來的繁殖代價(例如,無中生有地過高推測對方的性興趣)不同于另一種錯誤所產生的代價(例如,無法察覺對方實際存在的性興趣)。如果這些不對稱的代價在進化歷程中一直存在,那么自然選擇就會產生社會推理中的偏差。這樣一來,男性就進化出一種夸大型的性知覺偏向,導致他們對女性的諸如微笑或獨坐吧臺這些模糊線索的反應產生偏差,認為這是女性對自己感興趣,但是這種偏差使男性不至于錯過性交機會。
女性有一種對承諾的懷疑主義偏向,她們對男性的承諾信號十分警惕以避免被虛情假意的男性所欺騙。?
有關性接觸沖突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工作場合的性騷擾。絕大多數情況下,男性都是性騷擾的肇事者,女性往往是受害者。而受害人有一些特定的特征:她們通常都是年輕迷人的單身女子。對于同樣的性騷擾行為,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惱怒,該現象支持了一種假設,即消極情緒是策略沖突的信號。任何一種性騷擾行為,如果被地位較低的人騷擾,例如一個垃圾收集工或建筑工人,比起被地位較高的人騷擾,女性會表現出更大的惱怒。?
性攻擊也會在工作場所以外發生。和性騷擾一樣,對于同樣的性攻擊行為,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惱怒,例如未經允許撫摸她們的身體,甚至在她們一再拒絕的情況下還要求性交。研究結果顯示,男性通常會低估女性對性攻擊行為的憤怒程度。
一種廣受爭議的兩性沖突在于,強奸究竟是男性進化而來的特定機制,還是諸如尋求短期性關系的欲望以及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等其他心理機制的副產品。現有的經驗證據并沒有單單支持哪一種假設。
最近的研究集中于女性的反強奸機制,例如選擇“特殊的朋友”充當保護人,選擇更強壯更有威懾力的男性作為配偶,對可能發生強奸的環境的恐懼,以及遭遇性暴力后的心理創傷體驗。
男性是否使用性攻擊策略也因人而異,進化心理學家也開始預測哪種男性會使用該策略。配偶剝奪假設——無法用其他手段吸引女性的男性只好采用性攻擊——已經被用來解釋為什么某些男性會使用性攻擊策略。而一些研究結果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使用性攻擊的男性往往評價自己十分受女性歡迎,他們獲取性接觸的經歷比不使用性攻擊的男性更成功。采用性攻擊策略的男性往往有以下特點:(1)傾向于短期的單方性途徑;(2)敵對的男性意識心理。
性嫉妒是兩性沖突的一個重要因素。進化心理學家已經提出嫉妒是進化而來的配偶背叛問題的解決方法。他們預測,男性的嫉妒主要集中在伴侶的性背叛上,因為這與男性的父子關系的確定性有關。相反,女性的嫉妒更多關注于配偶的投資和承諾是否出現了長期分散。大量的經驗證據支持了該預測:男性的嫉妒往往更容易因性背叛而起,而女性的嫉妒往往因感情背叛而起。
嫉妒的心理產生了行為輸出,根據假設,這些行為包括從警惕到暴力等一系列行為,主要用于防止伴侶離開或者背叛自己。當妻子年輕迷人時,也就是繁殖價值高的時候,男性往往會為留住配偶而更加用心。當丈夫收入豐厚而且為了地位努力拼搏的時候,女性往往也需要為留住配偶更加努力。針對伴侶的暴力是一種極端破壞性的留住配偶的策略。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該策略,通常使用者大多數是缺乏經濟資源而不能通過積極誘因留住配偶的男性。
男性和女性也會為了資源發生沖突。在全世界范圍內,往往都是男性控制著經濟資源,只是存在著一些個體差異和文化差異,這也是被稱為父權制現象的一個方面,對此進化心理學作出了清晰的解釋。兩性差異可以追溯到女性偏好和男性競爭性的擇偶策略的共同進化。在進化歷程中,女性偏愛選擇有能力獲取和控制資源的男性作為配偶,男性則相互競爭以獲取資源來吸引女性。男性不可能為了阻止女性獲取這些資源而聯合在一起。男性主要是和其他同性競爭,而不是和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