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很辛苦,晚上回家只想上網下下圍棋。但是人總要有點志向,應該做點什么,我會做而且樂于做的就是寫東西。那就繼續寫世界盡頭吧。盤點我寫過的地方,多數都挺冷的,今天我寫一個更冷的。
這個地方,冷到發現者必須制造一個騙局――格陵蘭(Greenland),好忽悠鄉親們跟他一起去受罪。
那是982年,當時冰島住著北歐海盜維京人,有個大頭領叫埃里克森,長著一頭紅發,因此又叫紅發埃里克森,他殺了人,故鄉容他不得,只好駕著一條船出海去碰運氣。幾個月后埃里克森回來了,逢人便說他在冰島西邊發現了一大片綠色的土地,鼓動大家往那里移民。埃里克森有足夠的威望,因此很快組織起一支500人的隊伍,乘坐25條船揚帆駛向格陵蘭。
埃里克森有沒有騙人?可能他自己沒覺得,因為他在格陵蘭南端登陸的地方的確有一大片綠草地。問題是那里也就這樣了,草地是有,但冷到長不起來一棵樹。莊稼能不能長似乎有點爭議,有人考證勉強能長一點,有人說長不了。事實上,別管能不能長點莊稼,后來格陵蘭的糧食全靠從丹麥、挪威進口。更要命的是,維京人找不到森林也找不到鐵礦,就沒有辦法維持他們的航海生涯,因為造船或者維護船只最起碼得有木材和鐵釘吧。于是他們發現自己本質上是被困在格陵蘭了,他們拼命捕魚狩獵,好跟南邊來的商人交易木材和鐵釘。
這樣的生活維持了10年,到992年的時候,格陵蘭的維京人感到必須解決資源問題,于是一部分人在埃里克森的兒子帶領下向南航行。南邊溫暖,至少有森林。他們還真到達了一個有森林的地方,他們給它起名文蘭。據考證,文蘭就是今天加拿大的紐芬蘭。因此,最早“發現”美洲的不是哥倫布,而是埃里克森的兒子小埃里克森,早了整整500年。
是怎么考證的呢?考古學家在紐芬蘭發現了古村落遺址,建筑形態跟維京人的傳統習慣相似,證明北歐海盜關于文蘭的傳說沒有吹牛。所謂村落,其實也就是幾間木屋,由此判斷維京人的居民點從來沒有超過幾十人的規模。這幾十人一方面要應付文蘭比格陵蘭好點有限的氣候環境,一方面又要時刻提防林中印第安部落的襲擊,因此沒堅持幾年就放棄了。
現在,格陵蘭人哪也去不了了,只好繼續他們的捕魚生涯,可能還從大陸引進了一點點羊。我判斷,格陵蘭那點脆弱的草地,沒可能養很多的羊。但他們的確一度生活得有模有樣,甚至教皇還在當地任命了一個主教。
隨后500年里,格陵蘭發生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愛斯基摩人從西邊漸漸移民過來,一個是氣候越來越冷。今天我們覺得愛斯基摩人很落后,但他們是適應寒冷環境的高手,因此格陵蘭維京人在跟他們的競爭中漸漸落了下風。而且15世紀前后地球經歷了一個小冰期,格陵蘭終于變得不再適于居住,于是維京人社區從那里消失了。考古證明,最后幾代格陵蘭維京人普遍營養不良,但無法確定他們最終消失是由于饑俄還是愛斯基摩人的進攻。總之是一個悲慘的故事。
今天格陵蘭作為世界第一大島,2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萬,80%以上是愛斯基摩人血統。但是,那里名義上仍歸丹麥管轄。上個世紀初,丹麥和挪威爭奪格陵蘭的主權,為此還鬧上國際法庭。國際法庭最后判給了丹麥。
故事講完了嗎?不,還有一半。這一半我來講一個叫魏格納的德國人。大家可能都聽過這個故事:魏格納躺在床上生病,無聊中端詳墻上掛的世界地圖,突然發現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輪廓跟拼圖似的幾乎能夠完全重合,而它們中間卻隔著一個大西洋。這是怎么回事?還好魏格納拿的博士學位是天文和氣象,而不是地理學地質學,因此他頭腦中沒有那么多“專業”的條條框框。他猜想,非洲和南美洲,甚至歐洲和北美洲,億萬年前一定是連在一起的,只不過后來彼此漂移開了。
魏格納生病是在1910年,爆炸性的大陸漂移假說也誕生在這一年。
說它爆炸性,因為這個假說完全違背了人們的固有觀念――如此堅實的大陸怎么可能像兩片樹葉一樣彼此漂移開了呢!很遺憾,魏格納也無法解釋為什么大陸竟會漂移,因此他被學術界批駁得灰頭土臉,說名譽掃地也不過分。
但是我們不要小看魏格納博士,他曾經是熱氣球飛行的世界記錄創造者,他的雄心和玩命精神不可低估。他似乎感到有一個地方正在召喚自己贏回失去的榮譽,當然更重要的是給真理一個交代。
好了,魏格納選中的這個地方就是格陵蘭。他確信自己可以在那里找到大陸漂移的證據。的確他找到了,證明格陵蘭每年仍在“漂移”一小段距離。但是那里的暴風雪終于也打倒了他。1930年11月2日,過完50歲生日的第二天,魏格納消失在格陵蘭冰原深處。他的尸體第二年才被人找到。
魏格納的未竟事業,由后世地質學家完成,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不了的,終于由板塊構造理論完美地解決了。無論如何,非洲和南美洲史前的確曾經連接在一起,甚至所有陸地都曾經連接在一起,只不過后來彼此分離了。
哪怕是格陵蘭這種整個一個大冰砣,它也有過溫暖的氣候,長滿過森林。是的,野百合也曾有過春天。
這篇文章,講的其實是雄心,紅發埃里克森的雄心,魏格納博士的雄心,正是由于這種雄心,人類才可以在世界盡頭開疆拓土,或者追求完美的知識直至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