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薦編輯:縷縷芳香
2.推薦理由:埃莉諾和瑪麗安是兩姐妹,姐姐一般用理智控制情感,妹妹則傾向于情感。在戀愛中碰到問題時,她們作了不同的反映。隨著成長,人在更多時候會選擇理智。
01
簡·奧斯汀是我的心頭好。好到即使承認馬克·吐溫批評她咬文嚼字矯揉造作,夏洛蒂·勃朗特評論她格局狹小尖酸刻薄,并不算完全有失偏頗。但依然忍不住一再被她“兩寸象牙雕”般精致細膩且充滿英倫幽默的寫作風格所折服。
閱讀簡·奧斯汀,猶如在晨曦初上的山澗,欣賞干凈清澈的泉水緩緩流過;如同在夕陽西下的山頂,邂逅活潑嬌俏的少女翩翩起舞。優雅與清新在她的字里行間浪漫結合,一幅副動人的18世紀英國鄉村寫實生活和旖麗風光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作為一個超時代的作家,純愛瑪麗蘇的鼻祖,簡·奧斯汀在200年前就通過六部條理分明的著作,以她傲嬌的洞察力,伶牙俐齒的嘲弄,告訴世人: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一樁最不可取和難以忍受的事。
簡一生未嫁,雖有幾段愛戀,終如莎翁的詩流淌過年少的柔情,了無蹤跡。但她近乎偏執地給每部小說都畫上了婚姻圓滿的結局。
對幸福的期待是年輕男女生生世世永恒的主題,簡·奧斯汀一碗接一碗簡約但不簡單、溫暖又有力量的雞湯,無數人甘之如飴。我想這就是她作品經久不衰的原因。畢竟,幻想比真實更美。
02
簡·奧斯汀所有作品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傲慢與偏見》。英倫玫瑰凱拉·奈特莉飾演的Elizabeth回眸,看著深愛的Mr.Darcy穿過薄暮、深情地朝她走來的經典一幕,提高了多少女生擇偶的心理閾值。
作為姊妹篇的《理智與情感》,聲勢弱了許多。95年李安執導,大艾瑪和小肉絲主演的電影版上映,好評如潮,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多項提名,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于我而言,更喜歡的是08年BBC出品的三集迷你劇。精良的制作、原汁原味的英國鄉間風光、甚至片頭風吹貝殼跳躍的唯美意境,已足以彌補劇情改編略大、大表哥飾演的愛德華帥出原著、和威洛比的扮演者太像憨豆先生三大不足。
同樣是普通鄉紳女兒戀愛結婚的故事,簡·奧斯汀寫出了不同的神韻和風骨。
03
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一個是理智的代表,一個是情感的化身。
父親突然離世后,狹隘自私的兄嫂不顧他們的處境迅速接管了諾蘭莊園。達什伍德太太和瑪麗安自顧自沉浸在極度的傷心中,小女兒瑪格麗特東躲西藏不愿見人,只有埃莉諾克服悲痛站出來主持大局:承擔對兄嫂周全的禮儀、挑選住所和安排搬遷事宜、不停安撫母妹們悲憤交加的情緒。
在這段灰色的日子里,愛德華的出現和心愛的諾蘭風景如故是埃莉諾最大的安慰。愛德華是嫂嫂梵妮的胞弟,卻有著和他姐姐截然不同的性情。
他的高尚品德和體貼入微猶如一陣春風,吹皺了埃莉諾的心田,也博得了達什伍德太太的好感。然而做妹妹的瑪麗安不甚贊同。她認為愛德華缺少生氣與熱情,不具備吸引姐姐的魅力。又認為姐姐在愛情面前過于冷靜,不夠富有情感。
“如果不能完全與我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會幸福的。他必須跟我情投意合,我們要著迷于同樣的書,同樣的音樂。”
“媽媽,我的閱歷越深,越覺得永遠都找不到能讓我真心喜歡的男人。”
十七歲的瑪麗安站在窗邊,望著愛德華和埃莉諾親密交談的畫面,憂傷地對母親說。她不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會粉碎此時堅定的立場。
她以為只有熾熱的愛情才能填滿人生的遺憾,后來發現生命中太多的遺憾,恰恰來自過于熾烈的愛情。
04
舉家搬家到風景如畫的巴頓小屋不久,瑪麗安如愿戀愛了。
在雨中漫步不慎摔倒的她,被一位碰巧路過的紳士果斷抱起送回到家人身邊。從此,瑪麗安的視線再也無法從他的面龐移開。他年輕英俊、舉止文雅,連名字“威洛比”都無比悅耳。
在威洛比第二天真誠地探病后,瑪麗安又確定了彼此性情相投,都喜歡音樂和舞蹈,崇拜同一本書、同一個段落。威洛比也盡心盡力討她歡心,默許她的所有決定,迎合她的所有初衷。
他們享盡了戀愛中男女應有的甜蜜,不顧世俗的禮儀,不論何時何地心里眼中都只有彼此。
BBC劇版演繹了其中滿屏粉紅的一幕:威洛比擅自帶瑪麗安去參觀將來他要繼承的艾倫漢莊園。他們一前一后上樓,手指扶過欄桿,有意無意地觸碰,光和影在指尖游走的鏡頭,比之后窗邊的動情親吻更令人心神蕩漾。
好景不長,在某個下午,瑪麗安一家人都等待著威洛比上門求婚時,卻等來了他歸期不定的突然辭別。直到倫敦某個舞會再次相遇,威洛比已經神情冷漠,身邊換了一位年輕富家小姐。仿佛巴頓鄉村所發生的一切不過是浮光掠影。
瑪麗安這一驚非同小可,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后更是悲痛欲絕。風度翩翩的愛人威洛比,原來是一個十足的無恥之徒。他已有拐騙了年僅14歲的伊莉莎并令其懷孕的前科,現在又為了償還因長期奢侈生活產生的債務,無視和瑪麗安之前的深情款款,轉眼攀上擁有5萬英鎊財產的格蕾小姐。
無止境的失戀痛苦折磨著脆弱的瑪麗安,她喪失的理智更加加重了自身的憂郁沮喪。要不是在雷電交加的樹林里散步暈倒,差點染上肺癆與世長辭,她幾乎不可能從感情的折磨中醒悟過來。
05
與死神的擦肩而過,讓瑪麗安迅速成長了。她開始反省自己,拿自己的感情用事與埃莉諾的理性隱忍作對比。
在瑪麗安遭受失戀的不幸時,埃莉諾也經受了同樣的痛苦。虛偽的露西向她透露,自己早在四年前就已經和愛德華私定終身,這個被證實的結論澆滅了埃莉諾幸福的可能。
然而為了不讓母親擔憂,不讓妹妹們懸心,她選擇了不動聲色地承受。承受露西一次次得意敘述完她的希望與欣喜后,還要幫助她保守秘密的義務;承受陪伴絕望崩潰的妹妹走出陰影的責任。
所幸,Happy Ending抵消了姐妹倆經歷的所有磨難。德拉福那些桑樹、河流和紫衫涼亭的禮遇,最終等到了它們最理想的女主人。
理性的埃莉諾在得知愛德華解除婚姻的剎那,將壓抑已久的感情釋放成喜悅的淚水;感性的瑪麗安歷經風雨后趨于理性,選擇了和一直以來對自己諸多愛慕與關照的布蘭登上校共結連理。
十八歲讀此書,對瑪麗安無論悲傷與喜悅不加克制的秉性深以為然;二十八歲重讀,越來越欣賞埃莉諾泰山崩于前不改理性的氣度。
或許,我們都是理智與情感的結合體。年輕時是瑪麗安,長大就成了埃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