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
特點:發病高峰:30~50歲,病程發展較緩慢,白血病細胞可找到Ph1染色體和(或)bcr/abl融合基因。中位生存期為3~5年。
時期:1~4年慢性期(CP)、加速期(AP)、急性變期(BP)
臨床表現和病程演變
(一)慢性期:起病緩慢,早期常無自覺癥狀,患者可因健康檢查或因其他疾病就醫才發現血常規異常、脾大。
此期患者最常見的癥狀:
①代謝亢進(乏力、低熱、多汗/盜汗、體重減輕等);
②脾大→左上腹墜脹感
最突出的體征:脾大(多為巨脾、質地堅實、平滑、無壓痛)
(二)加速期:常有發熱、虛弱、進行性體重下降、骨骼疼痛、迅速出現貧血和出血。脾持續進行性腫大,對原來治療有效的治療藥物無效。持續數月
(三)急性變期:臨表與AL相似,多數為急粒變,少數為急淋變和急單變,紅白血病變與巨核細胞白血病罕見
實驗室檢查
(一)慢性期
1.血常規:WBC明顯增高,血涂片中性粒細胞數增高,可見各階段粒細胞,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桿狀核粒細胞居多,原始粒細胞<10%,嗜酸和嗜堿粒細胞增多。疾病早期血小板多正常或增多,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無明顯減少。晚期血小板減少,并出現貧血。
2.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NAP):活性減低或呈陰性反應。治療有效時NAP活性可以恢復正常,疾病復發時又下降,急變期或合并感染時可略升高
3.骨髓象: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以粒系為主,粒/紅比例明顯增高,分類以中、晚幼粒細胞及桿狀核粒細胞居多,原粒細胞<10%
4.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改變:90%以上的CM L細胞中出現Ph1染色體(小的22號染色體),顯帶分析為t(9;22)(q34;q11)
5.血液生化:血清及尿中尿酸濃度增高。血清乳酸脫氫酶增高
(二)加速期
1.血和(或)骨髓原粒細胞≥10%
2.外周血嗜堿粒細胞>20%
3.不明原因的血小板進行性減少或增加
4.除Ph染色體外又出現其他的染色體異常
5.粒-單系祖細胞(CFU-GM)培養,集簇增加而集落減少
6.骨髓活檢顯示膠原纖維顯著增生
(三)急性變期
1.外周血中原粒細胞>20%;
2.骨髓原淋+幼淋巴細胞/原單+幼單核細胞>20%;
3.骨髓中原粒+早幼粒細胞>50%
4.出現髓外原始細胞浸潤
需與CML鑒別診斷的疾病:
1.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血吸蟲病、慢性瘧疾、黑熱病、肝硬化等(有各自原發病等臨表,而血常規和骨髓象無CML的改變,Ph染色體陰性)
2.類白血病反應:常并發于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等基礎疾病,并有相應原發病等臨床表現。
3.骨髓纖維化:原發性骨髓纖維化脾大顯著,血常規中白細胞增多,但罕見> 50X10^9 /L,可見幼粒細胞及幼紅細胞、淚滴狀紅細胞;NAP陽性,Ph染色體陰性;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干抽;骨髓活檢網狀纖維染色陽性。
治療
1.治療策略:著重于慢性期治療,并力爭分子水平的緩解和治愈
2.白細胞淤滯癥的緊急處理
(1)白細胞淡菜清除
(2)并用羥基脲——防止大量白血病細胞崩解引起的心、腎并發癥要注意水化和堿化尿液,并保證每日尿量> 2000ml
3.伊馬替尼
(1)原理:特異性阻斷ATP在ABL激酶上的結合位置,使酪氨酸殘基不能磷酸化,從而抑制bcr/abl陽性細胞的增殖;伊馬替尼還能抑制另外兩種酪氨酸激酶c-Kit和血小板衍化生長因子受體(PDGF-R)的活性
(2)不良反應:惡心、嘔吐、腹瀉、肌肉痙攣疼痛、水腫、皮疹,但通常癥狀較輕。
4.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Allo-SCT——根治性治療
5.化學治療:注:堿化尿液并保持尿量每日2500ml以上
(1)羥基脲(HU)——慢性期CML最常用的首選化療藥和基礎治療藥
1.原理:降低過高的WBC數,當WBC降至約20x10^9/L時開始使用伊馬替尼或干擾素
2.優點:不良反應小,耐受性好,與烷化劑無交叉耐藥性,不影響患者以后接受HSCT
(2)其他:白消安/馬利蘭(BUS)、Ara- C、高三尖杉脂堿(HHT)、靛玉紅、6-MP、美法侖(馬法蘭)、6-TG、CTX、砷劑及其他聯合化療亦有效,但僅用于HU無效時,或用于與α-干擾素聯用時
6.α-干擾素(IFN-α)
(1)原理:直接抑制DNA多聚酶活性和干擾素調節因子(IRF)的基因表達,從而影響自殺因子(Fas)介導的凋亡;通過增加Ph陽性細胞HLA分子的表達量,有利于抗原呈遞細胞和T細胞更有效地識別而殺滅之。
(2)不良反應:畏寒、發熱、疲勞、惡心、頭痛、肌肉及骨骼疼痛。
7.CML晚期的治療(晚期:對藥物耐受性差,緩解率低,緩解期短)
(1)加速期治療
① Allo-SCT:HLA相合同胞間移植和非親緣間移植的DFS分別為30%~40%和15%~35%
②伊馬替尼:HCR、MCR和CCR分別為34%、24%和17%
③其他:聯合化療或干擾素聯合化療藥物
(2)急性變的治療
①化療:髓系急變者可采用ANLL方案化療,急淋變可按ALL方案化療
②伊馬替尼:HCR、MCR和CCR分別為8%、16%和7%;且療效短暫;
③Allo-SCT:復發率高達60%,長期DFS僅15%~20%,對于重回慢性期后做移植者,其效果同AP
影響預后的因素:初診時1.脾大小;2.血中原粒細胞數;3.嗜堿/嗜酸粒細胞,Ph染色體陰性者預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