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堅持”二字,相信很多人都心有余悸,眼前出現的也大多是咬牙朝著目標努力的辛酸畫面。
古有好學者“頭懸梁錐刺股”,現有無數學生灌咖啡提神學習。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堅持是痛苦的,而且是長期的。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只能苦巴巴地繼續做下去,咀嚼著美好的未來才有動力邁開腿走下一步。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意志力才能控制自己放棄短期的快感,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達成自己的大目標。
目標都是計劃出來的。幾乎每個人都做過計劃,或多或少而已,其中能堅持下去的有幾個呢?我本身是很喜歡做計劃的,因為還沒行動前已經能想象到隨之而來的豐厚獎勵,心理上也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至于計劃執行了多少,最后真正能獲得多少獎勵,我總不愿去捅破這層窗戶紙。
只是這種做法行得了一時,騙不了自己一世,看看自己究竟有些什么能耐就一清二楚了。每每想起來的時候總是痛恨自己做事半途而廢,成不了大事,然后繼續做計劃,繼續咬牙堅持,繼續以失敗告終,再周而復始。
養成習慣的方法
我總以為自己缺少像成功人士一樣的強大意志力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敗,但古川武士老師寫的這本書——《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卻告訴我們:可能我們少的不是意志力,而是養成習慣的方法。
習慣為什么難以養成呢?因為人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的習性。一個新的習慣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個新的變化,是打破現有平衡的邪惡存在,所以會不自覺地抵抗它。故養成習慣需要多次的重復。只有讓身體記住這個行為,不再抗拒它才算成功。
但單純的重復行為總是長時間且枯燥無味的,人很容易半途而廢。我們要想辦法讓重復性的行為變成無意識的行為,也就是讓習慣“自動化”。好比刷牙,每天都是漱口、擠牙膏、刷牙,但幾乎沒有人會感到痛苦,或者刷到一半就放棄了。因為兒時已經將這個行為刻印到我們的身體中,我們只知道要刷牙,但不會去想:“每天都要刷牙,甚至一天兩次三次,每次至少三分鐘,好無聊哦。不如放棄吧?”
養成習慣的三個階段
古川武士老師將習慣養成分成三個階段: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
反抗期:習慣養成的第1-7天,失敗率高達42%。
剛剛養成習慣時會遭到身體最強烈的反抗。這個階段困難重重,是最容易放棄的。這時候的要求比較低,只要自己可以做到持續的執行就可以了。至于行動的數量或者效果可以暫時忽略不計。
在反抗期可以采取“嬰兒學步”和“簡單記錄”的對策來保證執行,就是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并隨手記錄一下。比如說為了考六級需要每天背單詞50個,在最前面這幾天,只要每天有背單詞就好。即使每次只記了一個單詞,在這個階段也認為是成功的。
不穩定期:習慣養成的第8-21天,失敗率為40%。
從不穩定期開始就需要保證執行的數量到位,說好每天背50個單詞,就只能多不能少。這個時期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行為意識,但還是比較容易受環境影響。 可能你準備晚上寫幾篇閱讀,突然朋友約你去逛街,就直接把這件事拋到腦后了。
所以需要我們將行為模式化,建立例外規則,并通過科學獎懲找到自己的行為開關。
行為模式化是固定的時間、地點做事,最好挑不輕易受影響的時間段。如果真的有意外情況發生,就要在之后趕緊把坑填上,不能留空。假如你跟朋友逛完之后還記得把閱讀做完也可以。不然就得選擇其它不容易被打擾的時間來做閱讀,并跟自己約定獎懲措施。
倦怠期:第22-30天,失敗率18%。
能堅持到這個階段的人都是勇士,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這個階段習慣已經養成,但有時候總會覺得提不起勁,畢竟要看到實際的效果不知道還需要多么長的時間,會厭煩也是人之常情。
在倦怠期可以換個環境/心情,用另外一種方式堅持下去,在不一樣的氛圍中堅持。這時候你單詞背完了、閱讀也做了,就可以試試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練口語,或者通過看美劇來學習英語。有新鮮感才能繼續學下去嘛。
設定持續開關
這里要重點講一下“持續開關”的設定。因為堅持沒有一些動力的話,總感覺自己做了很多偉大的事卻沒有人知道,而自己也沒得到任何名利上的東西。這種“不劃算”的事做久了就會覺得沒勁,然后就半途而廢。在這時候“持續開關”就可以起到相應的監督作用了。
持續開關分為糖果型和處罰型兩種,總共有如下時而種做法。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性格和以前的事例來決定哪種開關的作用更大,將之應用到堅持中去。對于不同事件也能采用不同的持續開關,只要適合自己就好。
想要養成一個習慣可能很難,但將其拆分成不同的小階段,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就會比較好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