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她十歲,對貧窮還沒有切實的認知。
母親親手縫制的布書包從學前班一直背到三年級,在她周圍再找不到一個背布書包的同伴;她曾經因為沒有一件嶄新的白襯衫而無法參加鎮里的文藝匯演,就算她的歌聲再宛轉悠揚;也因為沒有一雙嶄新的白球鞋,被腰鼓隊的同學取笑,即使她永遠是隊里打得最認真的那一個......
隱隱約約的,她覺出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
有一次,她在同學家做作業做到很晚,同學媽媽當時正是她們的班主任老師,老師正在做飯,是她最愛吃的撈面。她呆呆地在一旁看著老師準備了那么多菜碼,有炸醬,有黃瓜絲、豆角,還有芝麻醬,想著自己家吃撈面的時候,就只有一碗醬油鹵,她盯著那碗飄著一層油水的炸醬偷偷地咽了咽口水。
我們可能無法感受她對一碗炸醬的渴求,因為我們從未像她那樣吃過一碗只拌了醬油鹵的撈面。也許,就是在那一刻,她覺得自己是貧窮的。但也就是這種剎那間的認知讓她怎么都不肯留下來吃飯,即使老師再怎么誠懇地挽留,即使炸醬的香味一直往她胃里鉆。
那之后沒多久,老師來到家里,說是要托她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布包。作為感謝,老師給了媽媽一大罐自制的黃豆醬,因為她家里養著幾只老母雞,老師還教給媽媽用雞蛋做炸醬的方法。打那以后,她家再吃撈面,總會有一份香噴噴的雞蛋炸醬。
也打老師的女兒喜滋滋地背上布書包來到學校,班上的很多同學也都悄然地背上了各式的布書包。慢慢地,她已不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同,曾經自動遠離人群的她又慢慢回到小伙伴中間。而那一年的期末考試,她以第一名的成績從老師手里接過獎品——一個藍色的,印著自己最喜歡的卡通人物的書包。她看著老師的微笑,紅了眼眶,是高興,是激動,更是感激。
時間催她成長,十幾年的時光,她早已讀懂了班主任老師當年的良苦用心。老師幫助了她,更可貴的是老師小心翼翼地呵護了她的自尊心,用愛給她打開一扇門,讓她不至于在貧困的生活里自卑自閉。
那些年,老師教給她的,不僅僅是知識,不僅僅是如何做人,還教給她如何去幫助別人。
現在,她也是一名老師,她也在盡自己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她覺得這是回報自己老師最好的方式。她說:“在有限的生命里,用自己的能力,將愛給予更多的人,將美以更具美德的方式呈現。這讓我在每一天里,都感到幸福、充實和安寧。”
慈善,并不是簡簡單單的物質上的施與受,它更是一碗雞蛋炸醬背后的仁慈和善良。對于慈善,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的故事沒什么特別,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br>
是啊,真正的慈善家,永遠以平凡心做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