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飲食素來講究"不食不食",講的是吃東西要順應時令,吃在當季。
然而,在當今的種植栽培技術和全球化物流運輸加持下,我們得以跨越時節和地理限制,享用到各色佳肴。即便如此,洪山菜薹這一味性子驕矜的美食,仍然只能為部分人享用。
盛唐時期,洪山菜薹就聲明在外,歷來是湖北本地向皇上進貢的特產,有"金殿玉菜"的美名。民國初年,黎元洪赴北京出任副總統,每逢冬天,必差遣專人到洪山來用鐵路運菜入京。與一騎紅塵妃子笑,馬不停蹄送荔枝遙遙相呼,不可小覷吃貨的決心。
在湖北特色中,能與武昌魚齊名的,大概也只有洪山菜薹了,這種蔬菜因其原產于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一帶得名。與湖北省同緯度的地區基本上都可以產紅菜薹,但奇巧的是只要離了這塊地,出產的菜薹不僅顏色發生了變化,連口味也大打折扣。
地道的洪山菜薹,狀若油菜,可長到半米多長,頂端帶鵝黃菜花,通體亮紫色。薹桿上細下粗,呈喇叭形,肥碩粗壯,用手可輕松掐斷,截面水潤飽滿,無空心。且只在每年入冬,11月到次年的3月初限時供應。
洪山菜薹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清代的地方志里寫道,洪山菜薹只能產于"洪山寶通寺至卓刀泉九嶺十八凹"中;還有個說法是"塔影鐘聲映紫松",紫松指的就是洪山菜薹,即只有身處洪山寶塔塔影之下,且能聽到洪山寶通寺鐘聲的菜薹才算是正宗的洪山菜薹。
如此局促金貴的地盤自然是無法滿足大眾之需的,更何況這"九嶺十八凹"早已演變為商業區,只在寶通禪寺內和"九嶺"中的石牌嶺一帶,還保留著不足百畝的種植區,年產量不到3萬斤,尋常百姓家極難將"塔影鐘聲"的原產地洪山菜薹納入日常飲食。洪山菜薹的保護區域也早已擴展到了周邊臨近的鄉鎮,味道雖較之原產地稍有遜色,但勝在產量大、價格便宜,能走上普通市民的餐桌。
新鮮采摘的菜薹可炒或者涼拌來吃,特別是臘肉炒菜薹,簡直深入人心。"冬至前后,腌魚腌肉",將腌好的臘肉切薄片,放鍋中煸炒出油飄香,然后撈出。再將手折成寸長的菜薹下鍋開大火快炒,最后再投入臘肉一同炒制出鍋。吃時菜薹鮮嫩香脆,回味還有一絲甘甜,融合了臘肉的醇香和豐潤。
快過年了,在年夜飯的菜單上,要不要加上這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