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三句話是:活到老、學到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道是沒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
這三句帶給我很多思考,一方面,這三句話每一句話的側重點都不同,分別是指學習心態、學習方法和行動力;另一方面,這三句話又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只有綜合運用,才能充分發揮最大作用。
第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
?這句話是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倫說的,
它是指無論處于哪個階段,人都要學習。比如,當我們年輕時,學習是為了實現理想;到了中年,學習是為了充實空洞的心靈;等到了老年,學習則成為一種境界,樂在其中。它提倡的正是終身學習的思維。
前幾天,我媽媽告訴我,她在網上報名參加免費的電子琴學習培訓班,立即遭到家人的一片反對,家人反對的理由是擔心媽媽上當受騙,而我卻特別高興,也被她“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所感動。
?因為她一直很喜歡電子琴,去年來我家玩時,就把我家塵封已久的電子琴找出來,天天彈,自得其樂,還拉著我去新華書店找電子琴的樂譜,好不容易才找到滿意的一本,視作珍寶。
她是自學電子琴的,自彈自樂沒有問題,也曾公開表演過,但總覺得不過癮,她說如果有老師教一教她,她一定會彈得更好。
所以,當她在手機上看到有免費教電子琴的培訓班時,她馬上就報名了,并做好了隨時上課的準備。
對我此事觸動很大,年過七十的媽媽尚且如此好學,我怎能落后呢?
第二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
它的意思是指學習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指出了學習要間隔重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重視實習的作用,因為學到了,就要去用,體現的是學以致用的精神。
很多時候,無論是學什么東西,不是學一次就會,而是需要不斷溫習,做到間隔重復,才能成為行家里手。
同時,學習具有普遍性,而實習就是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去靈活運用,以檢驗對知識的熟練程度和運用技巧,只有通過用中學、學中用才能真正發揮學習的最大作用。
比如,我們學習寫作,不是學一次兩次,寫一兩篇就能寫出好文章的,而是邊學邊寫,邊寫邊總結,不斷間隔重復,才可以熟能生巧,才能得心應手。
第三句話:知道是沒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
這句話是我偶然得來。
那天我在小區附近散步,路過一間公司,看見一間正在開年會,會議室里面坐滿了人,聽不到一點聲音,但我被投影屏幕上的一句話深深吸引了,這句話就是“知道是沒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我馬上用手機記下來,并把它寫進了我正在寫的《內在動機》領讀稿中。
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分別是知道、相信和做到,三者是層層遞進的關系,最終的目的是做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但并不會全都相信,即使有時相信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比如,很多人知道讀書寫作是有用的,但是他并沒有去讀書寫作,那么,讀書寫作是不會自動發生作用的。
也有不少人知道讀書寫作是有用的,也相信讀書寫作是有用的,但是他沒有行動,讀書寫作對他來說還是沒有用。
只有那些行動起來,真正開始讀書寫作的人,才會從讀書寫作中得到力量,通過讀書寫作實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正在讀書寫作的你和我,就是當中的少數人。
我知道,讀書寫作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將用這三句話勉勵自己,長期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