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三句話分別是“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如果不能回避,那就享受它”、“認知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1.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當我們終于找到自己方向的時候,往往會懊悔以前走了太多彎路,浪費了大好時光。但是,只有經歷了過往,才能有今天的領悟。
李宗盛和林憶蓮的愛情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雖然最后他們沒能走下去,但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經歷成就了彼此,讓他們創造出更多感人至深的音樂作品,也更懂得珍惜。
我有一個朋友Z,她在某知名的教育機構做到了高管,年薪高達百萬。后來遇到了“雙減”政策,她開始尋找別的出路。在不到一個月的摸索之下,她很快找到了自己新的方向,幫助朋友圈中的伙伴們打造個人IP。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一個教育機構的老師有什么優勢能夠幫助他人打造個人IP呢?她告訴我,在以前的教學中,她的課程研發能力、帶領團隊的能力、講課的能力,都可以遷移到現在的多媒體中,幫助她迅速適應微信視頻號的直播。再加上她的持續學習力,她邊學習邊輸出內容給到讀者,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即成功轉型,并接收到了不少的年度會員愿意持續向她學習。
她告訴我,“我感覺自己以前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今天。”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是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未來自然就會為我們打開大門。
再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在幾年前,我比較迷茫,于是學習各種知識,考取了營養師證書,蒙特梭利教師證。雖然花了好幾萬的錢去學習,最后沒有從事相關的工作,但是營養知識的學習讓我對健康飲食有了更客觀的認識,不會被市場上的廣告宣傳帶偏,漸漸地,我把自己多年的痘痘治好了。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系統學習,讓我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在養育的路上不那么焦慮和沒有方向。
我相信,只要我們懂得從中提取經驗,每一次經歷都是一筆財富。
2. 如果不能回避,那就享受它
在工作中,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或是不想合作的人,都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會回避,或是消極對待,這樣做出來的結果肯定是不好的,過程也不愉快。
積極的應對方式是什么呢?如果我們必須要做,那我們就轉變我們的態度,賦予它一個更積極的意義,讓自己能享受這個過程,最后的結果往往也會讓你意想不到。
去年我考上MBA的時候,過程有點坎坷,內心很是糾結,有點想放棄入學。后來入學了,心里也是不情不愿。結果可想而知,帶著抗拒的心理去上課并沒有讓我很好地吸收到課程知識和融入班集體。
后來,和同學聊天,得知很多同學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了好幾年才考上的。我嫌棄的可能是別人渴望至極的。于是,我轉變了思維,既然都考上了,付了錢,那就要從中獲取到最大的價值。于是我積極參與聽課,和同學互動,參與班集體活動。結果,我的收獲是非常大的。不僅從課堂中學到了大量的知識、老師的智慧,更是鏈接到了優質的同學資源,他們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優質人才,大大開闊了我的視野。
帶孩子的過程也是如此。有些人會覺得帶孩子很耽誤自己的時間,不愿意沉下心來,邊帶孩子邊想著工作上的事。結果孩子感受不到你的真誠陪伴,自己也心力交瘁。這時,如果轉換思維,享受陪伴孩子的過程,我們會發現,孩子會帶給我們很大的驚喜,最后被療愈的是我們自己。
3. 認知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有一句話叫做“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
正如幾年前微信公眾號剛開始的時候,有些人看到了這個紅利,立馬注冊了公眾號,開始發文,到今天,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粉絲,掙到了很多錢。
前一段時間抖音突然火起來了,也有人看到了商機,開始發視頻、帶貨,很快成為了網紅,掙得盆滿缽滿。
2020年,微信視頻號又流行起來了,又有人做起來了直播帶貨。當其他人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們已經積累了兩年的經驗,成為該領域的老人。
這些趨勢背后的底層邏輯和需要的技能都是類似的,一通則百通。
但還有很多普通人,只是作為觀眾,看著其他人做得風生水起,然后感嘆命運的不公。這就是認知上的差異造成的不同結果。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認知,才能改變思維,帶來不一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