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成本、價格、需求

凡選擇必有歧視、凡競爭必有成本、凡政策必遭遇對策、凡爭奪必有妥協

2017-05-26 薛兆豐 得到


作者 | 薛兆豐

出處 | 《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到今天為止,《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已經通過13周的時間講完了四個模塊52講的內容,并且深入地討論了經濟學當中最重要的四個概念:稀缺、成本、需求和價格。

如果你是認真學習,一課一課地聽下來,又認真做思考題的話,你對這四個基本概念的理解就再也不是望文生義所能夠達到的了,你的思想境界跟三個月前的你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主理人——薛兆豐老師從另外一個維度幫你梳理一下這52講的內容,我把這52講的內容歸納為四句話。

1.凡選擇必有歧視

第一句是“凡選擇必有歧視”。這句話的含義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稀缺為基本事實的社會里面,稀缺不是一個假設,而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東西不夠,好的東西不夠,經濟商品不夠。

這時候你要運用這些商品的時候,你就必須做出排他性的選擇,也就是說一件商品如果用在一個地方就不能用在別的地方,這時候你就必須做出選擇。

第二,凡是有選擇就要有選擇的標準,選擇的標準就是歧視,歧視其實就是區別對待。所以在經濟學里面歧視是一個中性詞。

產生歧視的原因有很多,最自然的一點,是因為世界上總是存在信息不對稱,你對一個人的了解往往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你時間不夠,給不起這個時間,所以就只能根據這個人所從屬的群體、你對這個群體的一般印象來對這個個體做出判斷,這就是歧視的一種。

我們常說中國人怎么樣,美國人怎么樣,歐洲人怎么樣,這種判斷當然是不夠準確的,但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在要掌握準確的信息需要付出成本的情況下,這種判斷還是有它的價值的。

但是隨著必要性的增加,人們就會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來更準確地了解對方,這時候歧視就會減少。所以我們說在競爭之下那些不必要的歧視就會減少。

我們講過一個對比,那就是在國營企業和私營企業里面,哪一個地方歧視更嚴重?我們也講過一個對比,在選總統的時候和選伴侶的時候,哪一種情況下人的歧視會更嚴重?

這兩個問題統一的答案都是,那些越是能夠直接承受歧視后果的人或者機構,他們不必要的歧視就越少。所以你看稀缺造成了歧視,信息不對稱也造成了歧視。

第三,人的偏好、人的不同品位也會造成歧視。比方說人們更喜歡聽女高音,而比較少喜歡聽女低音。

第四,凡選擇必有歧視的第四個含義是,如果政府干預人們做出歧視的自由,實際上就是干預了人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做出比較合理選擇的自由,這時候就會產生不良的后果。

比方說當銀行根據人們的收入來歧視那些前來借款的人的時候,這種歧視是合理的。

如果政府禁止他們進行這種歧視,那就會增加潛在的不良貸款率。如果將這種不合理的干預推廣到整個國家,甚至會釀成整個國家的金融危機。

還有一些時候,貌似不合理的歧視,其實它們也有內在的根源。在馬來西亞做生意的華人,他們比較喜歡跟同族的人做生意,而比較排斥外人。

看上去這種做法不夠大方,有違合作的精神,但實際上這是由于司法的成本比較高,華人不容易獲得當地有力的司法幫助,所以他們就只能借助這種歧視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

最后我們還講到了美國的“平權法案”,學校招生的時候到底有沒有權歧視學生?我們說這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誰有資格歧視?誰是學校的主人?誰對學校未來的聲譽負責,他們就應該有權利進行歧視,歧視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在這里只不過是區別對待的意思。

2.凡競爭必有成本

我給你總結的第二句話,是“凡競爭必有成本”。這個觀點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沒聽過這門課,你很可能忽略了這一點,以為競爭本身就是決一個勝負,決勝負本身不帶有成本,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我們從一開課的時候,講的“馬糞的故事”就指出了這一點,你看那堆馬糞權利的確定和維護本身就是有成本的。一個社會如果讓確權和維權的成本過高,人們就會把過多的資源用來爭奪那些資源,而這時候那些資源本身所帶有的經濟價值就會被抵消掉。

所以一個成功的社會必須有明確的規則,這些規則的一個特點是要使得確權和維權的成本降到最低,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有那些資源的價值。所以在“馬糞的故事”里面,那堆馬糞默認的要歸那些為堆起這堆馬糞,付出過人類無差別勞動的人。

競爭必有成本,這句話我們還在另外的地方重申過,我們講“尋租故事”的時候也講過。乞丐沒有白拿施舍,一般人不容易看到這一點,覺得乞丐不是伸手就拿到施舍了嗎?

那是憑空得來的。經濟學家圖洛克清楚地看到了別人不容易看到的一點,那就是乞丐得到的施舍也是通過競爭得來的。

從同樣的道理出發,他問了一個非常天真的問題,那就是“小偷對社會為什么造成危害?”小偷表面上只不過是進行了財富的轉移,社會財富的總量好像沒有改變,但圖洛克指出,小偷的危害在于他增加了人們做鎖的成本。

把同樣的道理放到現實生活當中去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看到,許多企業在爭奪政府所給出的好處,表面上看這些好處只不過是隨機落到一些企業的手上。此消彼漲,社會的總財富好像沒有改變。但實際上,企業之間在爭奪這些好處的過程中也要消耗真實的資源,這就叫尋租。

這當中損耗的成本就是尋租給社會帶來的成本,給社會造成的無謂損失。一個社會要發展就要盡量減少這種尋租的行為,否則的話,你看到這個社會里面的人忙忙碌碌,最后國家還是很窮。

凡競爭必有成本,我們第三次重申這個概念是在我們談論非價格競爭的時候。

你記得嗎?我們講價格管制下面,人們為了爭奪他們心目中想要的商品所要付出的代價,總的代價并沒有減少,只不過是付出代價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不用貨幣的方式去爭奪了,而是使用非貨幣的方式進行競爭。

而所有這些非貨幣的競爭方式,包括排隊、找關系、論貧富、論需求、論資格等等,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競爭,所有這些都會帶來競爭的成本。所以這是我們要反復理解的第二個核心概念——凡競爭必有成本。

3.凡政策必遭遇對策

我要給你總結的第三句話是“凡政策必遭遇對策”。人是有能動性的,我們一開始就講經濟學不關心陰謀論,因為陰謀論的一個假設是“好事是好人做的,壞事是壞人做的,好人就會做好事,壞人就會做壞事”,這種直截了當的思維方式太天真了、太簡單了。

壞人當然也會做壞事,但這不是經濟學家要管的事,那是公安部門要管的事。經濟學家關心的是,好人在什么情況下所做的事情會變成壞事;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什么時候他們的所作所為會變成對社會有利的事情,這是經濟學家關心的核心問題。

凡政策必遭遇對策,我們在講如何分餅會決定餅的大小的時候,又體現了這一個概念。記得嗎?價格有三個作用,彰顯稀缺性,指導生產的方式,還有指導分配。

第三個作用指導分配最重要。因為它怎么樣指導分配會倒過來影響前面的兩個功能:彰顯稀缺性和指導生產。如果價格不能夠影響人們的分配,如果人們不能指望自己能分一個比較大的餅,人們就不會對價格做出反應,人們就不會努力,結果整個社會的餅就做不大。

我們在討論價格管制的時候,又再一次遇到了“凡政策必遭遇對策”這個核心概念。你記得嗎?我們在講美國在石油價格管制的情況下,人們通過排隊的辦法、預約的辦法、單雙號的辦法、熟客才能加油的辦法、把油存起來的辦法等等,來規避價格管制的政策。

而更有意思的是,我們指出在這一連串的非價格的競爭方式當中,人們總是選擇那些成本比較低的,使得資源耗散比較小的方式,但是當政府執行價格管制政策的力度越強的時候,人們就不得不采用越迂回的方式,這時候社會所蒙受的無謂損失反而會更大。

凡政策必遭遇對策,我們在講需求第二定律的時候又體現了這個思想。你記得嗎?需求第二定律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彈性。

彈性是人們對價格變化所做出的反應,當價格發生變化的時候,人們一開始不能做出太大的反應,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他們做出反應的空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政府規定雇主要為雇員支付養老保險,實際上養老保險是由誰支付的呢?我們知道一開始的時候,當政策剛剛頒布的時候,確實是由雇主支付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雇主的彈性就慢慢增大。

最后,政府規定的這筆養老保險的負擔是由雇主和雇員付的,誰付得更多呢?取決于誰更需要這一份工作,這就是“法律無效定律”。

你還記得嗎?我們也討論過環保的問題,其實在環保問題上“凡政策必遭遇對策”這一個思想也是適用的。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要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最重要的是要讓人們意識到“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但實際上經濟學家的看法可不是這樣。

經濟學家亨利·喬治(Henry George )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人要吃小雞,鷹也要吃小雞,鷹多吃一只小雞世界上的小雞就少一只,人多吃一只小雞世界上的小雞就會多一只;海獅要吃三文魚,人也要吃三文魚,海獅多吃一條三文魚,三文魚就少一條,但人為了吃三文魚,他們就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栽培養育三文魚,結果人要吃的三文魚越多三文魚的數量就越多。

想想看,人吃魚、人吃牛、人吃雞、人吃豬,這些動物都沒有瀕臨滅絕,反而數量有增無減,這就是人和動物之間的區別。

英文里面有一句諺語叫做“If it pays, it stays.”“如果是有用的東西,它總能留下來?!逼鋵嵨覀円Wo瀕臨滅絕的動物,如果你僅僅禁止人們殺戮,那么世界上那些需要這些瀕臨滅絕動物的人,他們要得到這些動物的唯一辦法就是比別人提前殺戮這些動物,這反而造成了這些動物加速滅絕。

實際上,如果能夠使得這些動物變成對人有用的資產、有回報的資產、能夠得到產權保護的資產,它們的生存條件和生存機會反而會更大。

4.凡爭奪必有妥協

我要給你總結的第四句話是“凡爭奪必有妥協”。你看,稀缺是我們生活所在這個世界的一個基本事實,人們對資源的爭用,一方爭到了資源,那么其他人就必定無法使用,也就是說對別人造成了傷害。

我們講經濟學家科斯一個最重要的洞見,就是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傷害其實都是交互的、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工廠污染確實影響了周圍居民的健康,但是如果禁止工廠繼續生產,那么居民實際上是影響了那些工廠產品的消費者。

所以學完這門經濟學課以后,我們就會轉變觀念,把過去認為的單向傷害看成是雙向對資源的爭用。

這一下子我們就有了一個持平的角度,我們能夠平衡地來討論資源到底應該歸誰使用。當然結論是誰能夠把資源用得更好,在交易費用足夠低的情況下資源就會歸誰使用。

通過深刻地理解科斯定律,我們能夠得出一個非常有用的生活經驗,那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講數,不要講理。講理的話誰都有理,講數就是找一個平衡點,讓雙方都得益的平衡點,讓雙方都得益的解決方案。馬上浮現在我腦海里最生動的例子,記得嗎?就是“芝加哥瑞格利球場”的例子。

凡爭奪必有妥協的這個思想,我們在講需求定律的時候也有體現。記得嗎?我們講需求第一定律的時候說過,當價格足夠高的時候,需求就會轉變成供給。

需求和供給沒有本質的區分,價格夠低人們就是需求者,價格太高人們就會變成供給者,這也是“凡爭奪必有妥協”的一個體現。

— 你思想進步的地圖 —

你看,我們通過這四句話,把我們學到的52講里面主要的知識,有機地串起來了。再重復一次:凡選擇必有歧視,凡競爭必有成本,凡政策必遭遇對策,凡爭奪必有妥協。這四句話講出去別人聽了覺得很自然,他覺得他也懂,但實際上你所懂的,跟他們望文生義所懂的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這門課已經學了四分之一,不長也不短,你已經完全體會到這一門課是什么樣子,它的難度是怎么樣的。

確實有一點點難,但它再難也就這樣了,要挺住、要堅持住,值得這么做,因為這樣一年下來你就能把最好的經濟學學到手。不要掉隊,你也不會掉隊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