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帶女朋友回家,臨回北京的前一天我女朋友說去買兩份泡面,留著明天坐火車的時候在路上吃。當時我女朋友想看一下生產日期,我說別看了,肯定不會過期。我的判斷理由有三個:第一因為是鎮上的超市,人流量肯定比我們村大;第二是現在農村的收入提高了,大家的消費能力肯定更好,東西應該不會太長時間賣不出去。第三那個超市已經開了很多年,規模也不算小,我小時候就有,至少也得20年了,產品應該還是有保障的。
讓我沒想到的是,等回家后仔細一看,那兩桶面真的是過期的。可憐,我自信的判斷是錯的。
最近一次回家,我去村里的商店買東西,當我要去貨架上拿一包糖時,老板好心跟我說那些糖已經過期了。
我想這兩個老板在進貨的時候肯定也會看一下生產日期,這些商品之所以會過期應該是因為太長時間沒銷售出去導致的。
1)村里的空房子越來越多
通過對我們村的觀察,你就會深切的感受到中國城鎮化進程所帶來的變化,大批的年輕人離開農村到城里定居。我統計了一下我們村,發現最年輕的人就是70年代的,而且還能數的過來。等到80年代后出生的人,一個都沒有在村里的了。
以前我還沒有察覺,這次回家我媽說你看咱家這一排,一共五戶就剩咱家和后面這兩家了。旁邊那一排,一共8戶,等中間的一戶搬走后(男人在鎮上找了份穩定的工作,一家人要搬到鎮上),就只剩下一戶了。
一種情況是如果老人去世了,孩子又不在家,那么這個房子也就空了。另一種情況,假如家里的男的去世了,孩子就把他媽接到城里或者是女的改嫁到別的地方,這樣房子也就沒人住了。
農村的這種變化也是源于國家的政策引導,人口城鎮化的大趨勢,除了幾個一線城市外,很多地方都在打消戶籍的壁壘,提供一些有利條件吸引農村人進城。據公開資料顯示每年平均有1300萬人到城市落戶。
2)收入的提高并沒有促進商業的發展
我以前聽一個福建的朋友跟我說,他們那邊父母不承擔幫孩子買房的責任,孩子將來住的什么樣,完全靠他自己。父母也都看得開,不會因為孩子一時沒有買上房,娶不到媳婦,就很著急,然后各種幫助。我不確定這是真是假,也不知道這個做法是發表了福建全省,還是只是個別情況。
我也不能完全說北方怎樣,但至少在我們山東,父母是都會幫著孩子買房的。父母之所以能給孩子買得起房也不是因為收入高,而是因為賺錢的時間長。假如孩子是在30歲買房,理論上來說父母就有這30年的時間去攢錢。父母成家需要的錢,有爺爺奶奶,一代一代都是這么做的。拿我們村的情況來說,之前的10年由于蘋果(我們那最主要的經濟作物)的價格低,所以其實沒掙著什么錢,賬戶上的余額主要是后20年積攢的。
年輕人要想留在城里的基礎就是有自己的房子,而且我發現一個現象。在我們那里很多人定義的城里的標準是地級市,如果在縣級市買房的話,還不算,這樣就提高了買房的成本。
給孩子買房這事,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是必須的,但父母卻會把這當成是自己的義務,或者是一個不得不完成的愿望。對于村里的人來說,手里的錢始終是有出處的,一直都有攢錢的意識,自然就不舍得花錢。
當然除了收入低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消費意識不高。而伴隨著優越條件長大,消費意識強的這些年輕人又不在農村。
商業發展的兩個最基本的前提是人流量和消費水平,這兩者都沒達到,商業的薄弱也就可想而知了。
3)基礎設施變好了
村莊有一點變化是利好的就是基礎設施,道路比以前更好了,夜晚也有路燈亮。大家也愿意去興建一些工程,讓種蘋果更省力,例如灌溉果園的水管通道。總的來說,人們的收入還是提高很多的,居住環境也改善了很多,但是在吃、穿這方面依然很節省。
結語
我女朋友跟我說,你不是說要等老了后回家養老嗎,估計那會你們村更衰敗,都沒法回去了。
對于年輕人來說,如果父母和家里的長輩親戚都不在農村了,也就沒什么理由回去了,即使回去了也不知道去哪。人少了,村里的很多設施得不到維護,居住基礎就會變得更差。另外就是當大家都離開后,也不見得回去的人有多少,零散的幾戶就會顯得特別孤單。一個地方如果沒人氣,又不會給你帶來太大的物質利益,僅僅靠著鄉愁恐怕動力不足。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忘了具體的內容,大致表達的觀點是我們這一代人如果在城市混不下去了,還可以回農村,等到我們下一代或許想回都已經回不去了。
有的人會覺得沒必要思考這問題,既然出來了為什么要回去呢?有些到了城里的人,即便已經有車有房,但要想維持住現在的生活質量還是要靠父母每年給的補貼。如果自己收入不高,有一天這個補給又沒有了,不知道會不會考慮回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