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崇尚自然的樂器,它也需要講究節奏的,?古琴的制作工藝、尺寸、結構、外形樣式處處體現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而節奏正是來源于自然萬物:日升日降、月圓月缺、潮起潮落、冬去春來、一年二十四節氣、人的呼吸脈搏……皆有一定的規律節奏,這是自然規律,這些節奏如果紊亂將不是和諧的自然。
? ? ? ? 節奏是音樂的基礎,古代琴學著作中對于節奏有明確闡述:如宋代琴僧則全和尚著有《節奏·指法》,其中提到“凡節奏者,或是兩字相應,或是兩句,或是兩段, 前后不同。可高以下應,輕以重應,長以短應,遲以速應”。明萬歷年問蔣克謙撰輯的《琴書大全》中引唐代著名琴家陳拙對節奏的定義:“夫節奏者,句意節次 也。有一字成、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各分一節,聲暫稍息。奏者,聲再發也,或二三節合成一句,用節奏而成其句意,徐者不至于怠,疾者不至于亂,連者不至 于急……如五色相雜,成文而不亂,分布得成文章也。”明末琴學大家徐上瀛《溪山琴況》中論述古琴曲應“篇中有度,句中有侯,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無 序,和又何生?究之于此者,細辨其吟猱以協之,綽注以適之,輕重緩急以節之,務令宛轉成韻,曲得其情,則指與音和矣”。可見古代琴人不僅給節奏下了定義, 還做了詳細而合理的闡述。? ?
? 當然,講求節奏并不是千篇一律,而要根據每首琴曲的具體風格、具體樂句來靈活運用。
閱讀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510340102xj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