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條“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4.7萬億”的新聞引發了大眾的憂慮:等到我們老的時候,還能領到養老金嗎?會不會人已悄然老去,退休年齡卻還沒到?萬一拿不到足額的養老金,要怎么辦?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國家已經調整了退休養老制度,延遲退休年齡。要想保證老年時能過上有質量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未雨綢繆,多賺錢,多儲蓄。
也許你會說,自己還年輕,想養老的事情,還太早。但是,不僅僅是養老,無論是讓父母老有所依、給孩子良好的教育,還是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做自己喜歡的事——都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
可以說,能賺到足夠的錢,是保證生活品質的前提。
普通人賺錢,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靠“主動收入”,也就是出售自己的時間賺錢。我們的工資,就是一種“主動收入”。主動收入最大的特點是必須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獲得,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工資會遭遇天花板,因為每個人能夠出售的時間是有限的。
另一種,是靠“被動收入”,即靠錢生錢。要想獲得被動收入,就需要攢資產。凡是能夠為我們“生錢”的就是資產,比如,股票、基金、債券、(投資性質的)房產等等都屬于這一類。
但是,積累資產并不容易。比如,投資房產要求能付出不小的一筆首付款,并且投資周期長、手續復雜;投資股票要求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研究股市。那么,有沒有什么適合普通人的投資品種呢?答案是,指數基金。這也是股神巴菲特唯一在公開場合多次推薦的基金品種。
指數基金具有“長生不老”、長期上漲、成本低、可規避投資風險、投資門檻低等優勢,然而,也并不是隨便買一只指數基金就能賺錢的,如果在高位購入基金,甚至有長期虧損的風險。《指數基金投資指南》這本書創新性地介紹了一種指數基金投資方法——低估值指數基金定投法,來幫助投資者在花費較少時間精力、承擔較低風險的狀態下,取得不錯的長期收益。
這本書的作者,銀行螺絲釘,是雪球成長最快的投資大V,僅僅兩年半,就收獲了十幾萬粉絲,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釘大”。他還被雪球旗下的蛋卷基金聘請為產品顧問,并且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等知名媒體的座上客。重要的是,這么厲害的他,其實是個90后,讓人忍不住感嘆一句“自古英雄出少年”。
在《指數基金投資指南》這本書中,釘大系統介紹了什么是指數基金,國內常見指數基金的概念、種類、特點、估值方法,定投指數基金的方法,以及投資相關的心理建設等內容,是非常適合國內投資者入門的一本書。哪怕是對指數基金一無所知的小白,也可以通過閱讀這門書,成為投資指數基金的熟手。
1 指數基金的投資時機
指數基金是指按照某種指數的選股規則去購買完全一樣的一籃子股票的基金。作為多只股票的“集合”,指數基金也具有其內在價值,而指數基金的價格則圍繞其價值上下波動。顯然,如果我們在價格低于價值的時候,購入指數基金,然后耐心等待,等到價格高于價值的時候再售出,即可獲利。
由于價格與價值長期是趨于一致的,因此,獲利是大概率的,只是早晚問題。關于這一點,股神巴菲特曾有過一個經典的比喻:“股價就像一只跟著主人散步的小狗,主人沿著馬路前進,小狗一會兒跑到主人前面,一會兒又落后于主人。但最終主人到目的地時,小狗也會到。”我們尋找的,就是落后于主人的小狗,這也就是巴菲特強調的投資的“安全邊際”。
很明顯,正確判斷指數基金的價格與價值的關系,是成功投資的關鍵之一。那么,要如何判斷呢?釘大在書中提供了兩種判斷的方法。
(1)盈利收益率法
根據這一方法,我們可以在盈利收益率>10%時開始定投;在盈利收益率介于6.4%與10%之間時,耐心持有;在盈利收益率<6.4%時賣出。但盈利收益率法只適用于流通性好、盈利穩定的品種,如果是盈利增長速度較快的指數基金,或者盈利波動較大的指數基金,則不適合用盈利收益率法進行判斷。
(2)博格公式法
“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發現,決定股市長期回報的有3個因素:初始投資時刻的股息率、投資期內的市盈率變化、投資期內的盈利增長率。
基于此,博格提出了指數基金的收益公式:
指數基金未來的年復合收益率,等于指數基金的投資初期股息率,加上指數基金每年的市盈率變化率,再加上指數基金每年的盈利變化率。
根據這一公式,我們應該在高股息率、低市盈率時買入指數基金,之后耐心等待市盈率回到正常估值,即可大概率獲得收益。
但是博格公式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指數基金背后的公司盈利下滑,或者盈利呈周期性變化,使得市盈率失去參考價值,就不能根據博格公式來投資了。這時候,可以考慮采用博格公式的變種來投資:指數基金未來的年復合收益率,等于指數基金每年市凈率的變化率加上指數基金每年凈資產的變化率。不過,這也要求公司在經營困難時也不會虧損。如果指數背后的公司長期虧損,這樣的指數,還是直接放棄吧。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人在使用這些估值方法時,一定要弄清這兩種估值方法的適用范圍,千萬不要生搬硬套!記得我剛開始學炒股時,也曾美滋滋地套用“市盈率”這個指標來買股票,當時買入了市盈率很低的銀行股,本以為可以坐等數錢了,結果卻以虧本告終,后來才知道,像銀行這樣的周期性行業的股票不適合用“市盈率”這類指標來判斷,否則恰恰會落入“市盈率陷阱”。
2 懶人定投法
雖然我們只要在指數基金處于低估的時候買入基金,便可大概率獲得不錯的長期受益,然而,由于股價在短期內受供求關系影響較大,即使是處于低估的指數基金也可能遭遇大幅回撤,這也是很多投資者不能堅持長期持有基金的原因之一。
一個辦法是進行定投,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攤風險,平滑波動。
與一般的“無腦定投”不同,釘大倡導的是結合了估值的“懶人定投法”——只定投低估值的指數基金,如果這只基金經過一段時間的上漲變為正常估值,則停止定投,而轉投其他低估值的指數基金,從而保證我們買的每一筆基金都是“便宜貨”。
這就好比,西瓜的價值是3元一斤,葡萄的價值是5元一斤。當西瓜的價格為1元、2元時,我們都可以買西瓜,當西瓜的價格漲到3元一斤時,我們不再買西瓜,轉而買價格為2元的葡萄。而一般的“無腦定投”法,是無論西瓜是1元、2元、3元還是4元,都按時買入,從而獲取一個中等收益。這兩種方法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此外,作為“定期定額”這一定投法的進階版,釘大還介紹了“定期不定額”的定投方法來幫助投資者進一步提高收益。
3 長期投資,考驗的是心態
定投指數基金的策略簡單有效,然而能夠堅持的人卻不多,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心理因素。
炒股的朋友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自己買的股票跌了不敢補倉,生怕越賠越多;過幾天漲了,心里又忍不住懊惱“早知道多買點就好了”。這樣的心理,造成了很多人無法執行既定的定投計劃。
因此,釘大在書中花了一整章,來幫助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的心理建設。此外,釘大也強調,把定投計劃落在紙面上是最關鍵的一步!這與羅伯特?B?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一書中的觀點不謀而合。羅伯特?B?西奧迪尼認為,影響人們行為的有6大心理因素,其中之一是“承諾和一致”。也就是說,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愿望。我們把定投計劃寫下來,相當于是做出了一種“承諾”,而我們內心渴望保持一致的壓力,則有助于我們執行這一計劃。
我個人的一個定投小竅門是少看自己的賬戶!比如說,2017年11月和12月,上證指數從3450點一路下跌至3250點左右,如果這兩個月每天去看自己的賬戶的話,會發現自己的收益在不斷減少,甚至虧錢了,但是,從12月底到1月初,上證指數又連續上漲,很多基金又收復了失地,只是投資者的心情卻做了一次過山車。
有實驗發現,查看倉位的次數越多,投資者在心理和情緒上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就越大。指數基金的定投一般要至少投資3~5年,因此,沒必要過于關注股市的短期波動。如果投資理念和投資框架沒問題,少看賬戶就不是鴕鳥心態,而是對抗人性弱點的一種方法。
關于投資,有一個經典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個村子,村子里沒有水源。因此,村里有兩個人總會到山下去打水,然后把水運到山上。其中有一個人,在日常工作完成后,總會埋頭搭建管道。過了幾年,管道終于搭好了,可以通過管道直接把水引到山上。從此,他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去山下打水了。而那個沒搭建管道的人呢,只能日復一日,重復勞作。其實我們進行投資,就是在搭建自己的“管道”,等到搭建好了“管道”,被動收入能夠覆蓋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不再需要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我們就實現了財務自由。我相信,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而《指數基金投資指南》這本書,為我們實現這個夢想,提供了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