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新華書店,翻到熊培云的《西風東土》,看了前面的十幾頁,又翻了后面的幾頁,震動很大,突然覺得心里有一根弦被抽了起來,有一種我有話要說的沖動。
書有厚厚的六百多頁,能觸動心的書很少見到,不是說書不好,只是在這個年齡,對書有一種挑剔。雖然一直在買書看書,真正能讀到心坎里的不多,就像去旅游,一路走一路游,路上的風景不錯,但讓人喜歡的風景不多,遇到了就會喜不自禁。這次遇到了自己喜歡的書,也是喜不自禁的,果斷地掏錢抱回了家。
這書擱在以前,是不會看的,一直對政治社會不敢興趣,感興趣的是讓人輕松自在書籍。以前是以小陳為圓心,圍在邊上轉。現在小陳去學校,有自己的時間,心慢慢靜下來。閱讀的興趣點轉移了,閱讀的時候更多是聯想和思考,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用自己的角度來透析。
熊培云在書中不斷地贊美日本的禮儀和自律,內心更多的是焦灼、嘆息和無奈,是對國人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身自律的一種思索和擔憂。
我一邊看,一邊跟著作者一起擔憂。這本書無數次引起我的共鳴,許多次看到中途,我就陷入了思考的境界,放下了閱讀。
我似乎看到了一種無奈和不舍,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透析時發現了國家的很多弊端,又用不上力,一種愛之深切,恨鐵不成鋼的復雜心情滲透在字里行間。
尋找石橋湛山的痕跡是本書的一條主線,石橋湛山是一個主張“小日本主義”,他主張日本從內發展國力,富裕國民,二戰后的日本就是遵循了“小日本主義”,走上了戰后的崛起。
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日清戰爭”(甲午戰爭),一次大戰,二次大戰,日本從戰爭中得到了實惠,從一個“小日本”膨脹為一個“大日本”,從日本天王到老百姓瘋狂地加入了戰爭。人性的貪婪真是可怕。
一個新婚燕爾的妻子為了讓丈夫上戰場,自己自刎了,一個母親以兒子戰死戰場為榮。這些人都瘋了,武士道精神被揉進了無恥的欲望中。
再看安培晉三敬拜“靖國神社”和主張廢除和平憲法第九條,潺潺中,又一個極右的政府。走上戰爭之路,就是走進死亡。這個世界不需要戰爭,從戰爭中獲得別國的利益是可恥的。
這真是兩個世界的挫折!
日本人的“不麻煩別人”,中國人的“到處都走關系”。前者的自律和人情冷漠,后者的無奈和社會溫情,兩者各有利弊。
我們的經濟發展太快,而靈魂沒有跟上!
雖然國外的各種條件優好,但我還是喜歡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根在中國,或者更具體地說,在故鄉。
總有一天,我們會改掉我們身上的劣習,總有一天,我要回到故鄉,讓人和心接受故土的慰籍。
可嘆如今的家鄉,村子被水淹沒了,屋后面的竹園也在水下,貓頭鷹也不見了,所有童年的記憶,仿佛被抹平了。接下來的日子,我只能從異鄉到異鄉。
人有時會想念一些東西,是因為能在那些東西上感受到自己的命運。
我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