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問題:
1.地級市管縣,行政層級多,西部幾個地級市根本沒有帶動能力,反而成了市刮縣。
2.魯西北地區袖珍縣太多,官多民少,吃飯的多做到的少,不利于發展。
3.大城市分布不均,膠東半島內陸、魯中山區、魯北平原缺少大城市。
4.行政邊界蜿蜒曲折復雜,與經濟輻射區域邊界不一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解決方案:
1.省直管市和縣,地級市不再管轄縣級市。除濟南、青島、煙臺、淄博等幾個市轄區人口較多或面積較大的城市,其它地級市保留正廳級別,但不設區。
2.合并袖珍縣,減少市縣數量。
例如:夏津武城平原合并為一縣,寧津樂陵合并為一縣級市。德州市仍未地級市但只管轄德城、陵城區域,并撤銷德陵兩市轄區,市直接管鄉鎮街道(東莞模式)。
合并后山東省所轄市縣數量在50個左右,恰好符合行政區劃理論中關于管轄下級單位的理想數量。
3.在膠東內陸、魯中山區、魯北平原這些缺少大城市的區域培育新的中心城市,實現全省協調均衡發展。
例如:合并萊西、萊陽,成立地級萊陽市(東莞模式,不設區)。合并惠民、信陽,成立地級惠民市(不設區)。以沂水縣馬站鎮為駐地,析沂水北部、沂源東部、臨朐南部區域,設立馬站地級市(不設區)。
結合當地優勢,給予稅收等政策,以及產業轉移等措施,把它們培育成大城市,并帶動魯中、魯北、膠東內陸等相對落后地區,解決大城市分布不均衡,集中在沿海、膠濟、京滬沿線的問題,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協調均衡發展。
4.調整不合理行政邊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例如:濟南市區向北、向西發展受到齊河縣行政邊界限制,因此可以將齊河、禹城、臨邑三縣并入濟南。并入后原齊河縣東北部劃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西南部并入長清區、城區和中部并入禹城區,臨邑與商河合并為臨商區。
另外,天橋區與槐蔭區合并、市中區與南部山區合并、歷下區與歷城區西部合并、高新區與歷城區東部合并。
離濟南城區較遠的平陰縣脫離濟南,平陰縣與東阿縣合并為一縣。萊蕪區、鋼城區脫離濟南,合并為萊蕪縣級市。
另外,山東行政區劃最奇葩的地方都在省界上。
例如:河南省范縣、臺前縣深深插入山東,割裂了聊城、菏澤的聯系,而且范縣老縣城竟然在山東省莘縣境內,是一塊飛地。
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省際協調,暫不討論。
最后聲明:以上只是作為政區地理愛好者純私人的不成熟觀點。希望不要引起不必要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