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的持續下降,使各級政府倍感壓力,因此,保增長、穩增長一直是政府近幾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以往形成的經濟增長模式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已經產生了不可持續的特性,而在經濟轉型這個新的背景下,拿什么手段來保證經濟增長不出現大的滑坡,也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
2016年上半年結束以后,下半年經濟如何走,是否會出現進一步的下降?經濟學界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而央行在今年下半年內是否會降息降準,也成了人們關注和猜測的一個話題。國家發改委日前在其官網上推出一篇政策研究文章,上午還有“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政策”的說法,到了下午這句話已經刪去。這個細微的改動被媒體捕捉,它似乎是在向市場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至少在可以預見的近期內,以降低存貸款利率和降低銀行準備金率為內容的“雙降”措施不大可能成為現實。
伴隨著最近幾年經濟增速的持續低位徘徊,有關降息降準的呼聲其實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人們之所以會對此抱有濃厚期待,是因為這種措施與擴大投資搭配在一起,對于提高經濟增長水平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存貸款利息降低、準備金率降低,市場上流動性充沛,企業資金充足,經濟增速自然容易上去,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國在以前出現的GDP高增長正是通過這種途徑而獲得,這也是目前一些人念念不忘降息降準的一個強勁理由。
但是,熱衷于以降息降準來換取經濟高增長的這些人,忽視了一個重要的現實,這種以擴大市場流動性為目的的降息降準,雖然確實能夠收到一些預期效果,但它對經濟運行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是很明顯的。市場流動性充沛,投資變得十分順手,但是這種投資的效率卻十分低下,特別是鋼鐵、煤炭等重工業的重復投資造成了難以解決的產能嚴重過剩,已經在我國形成了一批難以消化的“僵尸企業”,即使是中西部地區一些交通基礎建設投資,由于過于超前,也導致投資難以收回。這種通過投資和貨幣的“雙擴張”換來的經濟增長只能解一時之困,但長久來看,反而給未來的經濟運行增加了更復雜的困難。如果說在推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仍然采用這種模式來維持經濟增長,只會增加經濟轉型的阻力,使中國的經濟運行在舊的模式里打轉,與轉型的要求越拉越遠。
這樣說,當然并不是要求我們的貨幣政策只能一成不變。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之一是企業的資金成本過高,適當降低存貸款利息,可以起到降成本的積極作用,幫助企業度過難關。但經過幾年來不斷推進的降息降準,事實上我國在這方面的空間已經不大。僅在去年,我國就經歷了5次降息,但并未換來經濟增速的可觀上升,可見這種手段的效能已經微乎其微。而目前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已下調至4.35%,5年以上商業貸款基準利率也只有4.9%。與此對應的是更低的存款利率,我國的人民幣儲蓄已經處于負利率狀態。如果在目前的基礎上再盲目降息,其實是用老百姓的財產來維持經濟運行,即使經濟增速確實能夠有所上升,算一下總賬也是得不償失。
經濟增長不能老是寄望于降息降準。中國目前的市場流動性其實并不貧乏,問題在于金融流通中的梗阻現象未能有效消除,前期降息降準后釋放的資金未能按預期進入真正需要的實體經濟部門,而是大量流入了房地產市場等非急需的部門。因此,當務之急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消除各種梗阻現象,讓貨幣政策希望體現的效益真正能夠體現出來。
財經聯盟:周俊生
本文作者是財經聯盟成員,轉載請注明本站鏈接和作者信息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公眾號: cjlm2015
閱讀原文:http://cjlm2015.lofter.com/post/1e4503c1_be7b4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