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是大儒王陽明講學論道的專著。我是第一次讀到。今天學習的內容主要他的門生和妹夫徐愛所記錄的向王陽明求教的內容。主要涉及《大學》中的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解讀,記錄了陽明先生對“格物”、“親”民、“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解讀與論述,以及作者自身的收獲與啟發。這些對于我這樣一個學識尚淺的國學愛好者而言,直言不諱地說,是有所收獲但自覺領悟仍未到位。但且記錄膚淺收獲與心得一二。
關于“格物”。我們在《大學》里學過“格物致知”,對于“格物”有多種理解和解釋。我們都聽說過王陽明年輕時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但卻無所收獲反累病倒的典故。這個經歷讓他有了“認識的對象應該是自己的心靈,認識的方法應該是向內的自我體驗,并將自己的體驗即心中的天理推廣到外部事物之中。”的醒悟,顛覆了之前朱熹的“認識的對象是自然的事物,認識的方法是外在的觀察,認識的目的是增進知識。”的觀點。這便是其“心即理”觀點的形成吧。孝、忠、信、仁都只在自己心中,心即是理。只要盡力在心里革去欲望、存養天理就會由這些正義的信念引導人們做出正義的行為。我體會這和我們所說的“三觀”有關。但是我們還會發現,其實人是復雜的,每個人的心里存在正義,也會暗藏邪惡,關鍵是內心的取舍。而且現代社會的研究表明很多人會有多重人格。陽明先生所論述和倡導的還是每個人能夠基于有個深厚愛心的。因此,他認為,至善只是自己的心純然天理,達到極點就行。這也直接引導其形成了“知行合一”的立言學說----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而且,他認為知行的本體原本如此,只說不做或懵懵懂懂恣意而行,都不是真正的知與行。對這一點,我似乎看懂了但卻感覺沒悟到位,直接體現了“知”與“行”的分離----其實還未真知真行。我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恐怕需要一生的修煉。包括思想的升華和秉性的磨練,身與心的全面修煉。
陽明先生關于“親”民的解釋是兼有教育和養育二義而言。用現代語言說就是對老百姓的疾苦走心了。使老百姓從身心兩個方面受益且感受到君王的仁德,這樣的統治才是得民心的。
同時,滿篇的文字也讓我們看到了陽明先生的施教傳道方法。他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演繹了“知行合一”的真諦。沒有純粹的說教,也沒有脫離實際的空洞之論。對待學問探究精深且謙虛謹慎,如對朱熹的學說他既有批判也有肯定,其他人的亦如此。解答學生的問題,首先讓學生舉個實際的例子,從身邊的事例說開去,接地氣且深入淺出,表達了真理并非虛無縹緲和高高在上的,使學者更易理解和接受。得此師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