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信好友陳學孟的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說不清為什么,在陳學孟的朋友圈里看這句話看了好久,但是,卻不敢點開鏈接看里面的內容。不敢。
每每到了給故人上墳的日子,心情都會難過幾日,因此,今年特意地早早地回老家上過墳,免得清明節上墳時再度心情不好。但是,雖然刻意地回避,臨近清明,心境依舊有些煩亂。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是的,父母離去的時候,也就是我們長大的時候。父母在,你我永遠是孩子。父母去,你我才體會到成長的痛。
巧得很,晚飯后,從書房里隨手拿了一本書,是林清玄的《情深,萬象皆深》。其中有一篇《黑衣筆記》。寫得是林的父親由病重至病危,回光返照,助念往生,神識出離,入殮,做巡,七七……林的父親的喪事是按佛教的儀式辦的。看著文字,不禁在想,人生的歸途,在哪里?
每每回老家,都會感觸頗深,我小時候認識的人越來越少了。再加上母親去世后這幾年,沒什么事情不回去,偶爾回去,滿眼都是新長大的孩子們,已是陌生的鄉村,不再是我所熟悉的老家。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老病死的事情經歷得越來越多,對于生和死的思考也越來越多。生和死,一個人字的開始和結尾,客觀規律,無所遁逃,人人如此,無論貧富,無論貴賤。雖然如此,當得知某位老人病重,回天無力的時候,仍然痛苦心痛。
一位好友的父親剛過春節的時候在北京301醫院做了肺部手術,后回家休養。得知后,我和好友通過幾次電話,無非是勸慰和提醒,雖然倍加小心,仍然覺得談論某些話題的時候有些殘酷。在生死面前,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所以,后來,不敢給好友打電話問詢。因為,我知道,在某些時候,外人幫不上任何忙。既然如此,那就做好默默地陪伴吧!好在好友堅強豁達,他說,該來的都會來,該面對的就要面對,該經歷的就要經歷。
清明節,春暖花開的時節,走親訪友,探望故人。故人已去,桃花依舊,春草稀稀又一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時光的長河里,你我只是瞬間的微塵。此生,唯有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