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寶寶,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接著,家長可以平靜的對孩子說:“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dá)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這句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大家對他并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zé)的口氣,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數(shù)人會識趣的打住。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xù)逗孩子,那么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后再跟親友溝通。只要家長得體的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會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于大一點可以表達(dá)的孩子,可以教會孩子怎么面對別人的“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dá)自己的看法。
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別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壞事,家長處理得當(dāng),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這個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dá)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nèi)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這就是好事。比如逗孩子爸爸媽媽不要你了,孩子可以直接說:“爸爸媽媽不會不要我的,我知道你是逗我呢。”如果親友還是逗孩子,也可以直接回?fù)簦骸皩Σ黄穑也幌矚g你這樣逗我,我不想回答。”或者:“那我們?nèi)枂栁野职謰寢尠桑俊?/p>
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地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會潛移默化地效仿家長,學(xué)習(xí)如何應(yīng)對自己不喜歡的場景,學(xué)習(xí)如何為人處世。
不過,家長們千萬不能因為礙于面子而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孤立無援。當(dāng)然,也不要抱著誰逗我們家孩子就跟他沒完的心態(tài),那會給孩子傳遞一種信息:誰都不要來惹我!這也是不好的。
愛孩子,愛亦有道。成長是我們一生的課題,為孩子,也為自己。我是曉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