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孝。孔子說:現在的人,一說起孝,就說要能夠養著父母,養好父母,老了給他們吃給他們穿,就叫做孝順了。但是家里的狗和馬這類牲畜,也我們也同樣養活著他們。如果只是能養就叫孝順,那養狗養馬也叫做孝順嗎?養而不敬,這兩者又有什么區別呢?
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養著他們,但對他們沒有關愛之心,那跟飼養豬也沒什么區別了;關愛他們但卻沒有尊敬,那和養寵物也沒有什么區別了。
我們會有敬老院,而不是養老院。為什么我們有養豬場、養馬場,沒有敬豬場、敬馬場。牲畜需要飼養,我們會為他們遮風避寒,解決溫飽,甚至會產生感情,但是我們很少會對他們有尊,有敬。而對于人,只是供養,而沒有愛、沒有尊、沒有敬,那跟飼養動物也去確實沒什么差別了。
曾子曰: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孝的三個層次分別是尊敬父母,退而次之的孝是不讓父母丟面子,僅僅在生活上面供養他們,這只是最底層的要求,甚至不能稱作為孝。
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一個君子,如果不能做到尊敬父母,那么他又和小人有什么區別呢?
的確,如果僅僅是養而不敬,又和小人有什么區別?所謂孝心,又和畜養動物產生產生的情愫有什么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