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聞余光中老人今日逝世,享年89歲。對于他,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鄉(xiāng)愁》,小學二年級在閱讀書上初次見面。年少不知愁滋味,更不知鄉(xiāng)愁謂何愁?待若有所思,已離家數(shù)月。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在深夜,在陰天,在某一個夕陽西下。夕陽無限好,可有次媽媽告訴我她的恐懼,小時候被姑媽鎖在家里,夕陽落山,黃昏到夜幕都不曾見她們上地回來。于是莫名其妙的,我也開始不太喜歡看晚霞,黃昏后漫步。
有一段時間刻意留意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在某個時刻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心里不太高興,便不喜歡多說話,沒有任何表情,生怕傷害到身邊的人;而在另一個時刻,又是忘乎所以的舒暢,痛快,像是舒服的睡了一覺,拼命的將意識從夢中拉回來,起床,心里滿是愉悅,所有的不愉快仿佛不存在過。
總覺得自己身上少了一種野心,更多的是隨遇而安,不喜歡被打擾,可是那樣或許會少了一些活力與靈動,可當我看到離自己最近的人有時候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不惜出賣旁邊的人,又覺得厭惡,如君子愛財一樣,不是應(yīng)該都取之有道的嗎?
如果問我一七年收獲到了什么,那一定是獨立吧。從大一凡事都需要有人陪著到現(xiàn)在一個人反而覺得瀟灑,這中間經(jīng)歷了什么呢?以前總在意別人的目光,哪怕是陌生人,后來當我觀察她們對于其他人是否關(guān)注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情況下,根本沒有人在意你是誰,在做什么,甚至是那一秒你當眾出丑,下一秒轉(zhuǎn)眼就被遺忘和淹沒了。而且從自身角度出發(fā),我個人好像也并不怎么關(guān)心身邊發(fā)生了什么事,當然遇到奇聞異事還是會討論一下。畢竟培養(yǎng)個人觀點很重要的!于是習慣了自己面對,即使這一年過得并沒有那么順利,甚至有時候稍微一個不當心就會有不好的事發(fā)生。有時候我恨自己,凡事再努力一點,再認真一點,屬于自己的再爭取一下,可能不會有那么多的遺憾。
在不斷前進的路上,似乎總在盡力說服自己學會接受,好事也罷,厄運也罷,這一切都再正常不過了。有幾次,躲在被子里抽泣,過后依然一臉平靜做手頭的事。給自己一個暗示天真提點,不諳世事一點,就不會那么累,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人,我愛莫能助,卻生怕自己也變成那樣,努力掙扎著,早晚有一天,上蒼會被感動。
好好睡,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