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說的是關于“如何傾聽”。
如果你問你身邊的人,“你會聽別人說話嗎?”或者,“你在認真聽別人說話時,能get到別人說的重點嗎?”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我都聽別人說話這么多年了,怎么可能聽不懂別人說話。但是現在確實有很多人聽不懂別人說話,其中最可怕的是自以為聽懂了,但其實把別人的意思都理解錯了。
我們在接收新信息的過程中,為了讓自己更快的記住這些信息,會自動的將各種信息按照自己認為的方式組織起來,當然這個組織的方式來源于個人的經驗。信息組織完成后,會在邏輯上過一遍,覺得能說得通,并且是自己能接受的,一般就自然而然的認為別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人的本能,也是建構主義認為的知識建構的過程。人類在本質上就是討厭未知,喜歡已知,當遇到未知的、不熟悉的知識時,會自動往自己熟悉的信息上去靠。
但就是因為人類的這種特質,會造成人們對聽到信息的誤解。特別是對于具有一定知識儲存量的人,就相當于在自己大腦中編織了一個網,每當有新信息進來,都會進行一次過濾,按照自己網的構造來選擇知識,從而造成很多想當然的觀點。這種模式下的傾聽,效率是極端低下的。
另外還有一種人,懶得動腦,新信息進來的時候,大腦不會主動對這個信息進行思考,進行建構,只是聽別人說這個信息而已。從而會覺得很容易跟上別人說的話,并且覺得自己還有多余的腦力可以干其他的事情,然后結果就是自己跑神干其他的事情了。而由于缺少建構,新的信息左耳朵進去,很快就在右耳朵出來了。
因此在傾聽時,核心點還是在于思考,并且還要會善于思考。要跟著說者的思路,而不能總是自以為是。但是這個過程中,還有一種特別容易犯的問題就是“過早質疑”。特別是對于自己比較熟悉的知識,當別人講的時候,隨時的打斷別人的講話,是很低效的傾聽。就像笑來老師說的。
說者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必要信息講完,尤其是在說者必須展示一個復雜的說理過程及其煩瑣但又重要的細節、事實、證據之時。打斷對方的講述,提出自己的質疑,不僅提高了說者有效表達的難度,更增加了自己獲得對方講述全貌的難度。這并不是偶然的:不成熟的人、思維簡單的人更傾向于頻繁地插話,并且他們總是認為“我已經了解你要說什么了……”
我也經常有這個問題,有時候當我提的疑問太多時,讓說者半天思路轉換不過來,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現在想想,覺得有點幼稚!
實際上,在聽別人講話時,即使有疑問,也應該是及時將疑問記下來,然后等講完后再集中提問,所謂的答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