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姐姐》上映以來,引起了很多現實中姐姐的內心震動和深深的共鳴。
劇情中,父母為了要一個男孩,不惜謊報女兒身有殘疾,是個瘸子,甚至甚至在檢查人員撞破姐姐身體健康的真相時,父親對她一頓暴打。高考時姐姐填報的北京臨床醫學專業,也被父母偷偷改成了家鄉的護理專業,理由是“女孩要早點賺錢養家”。
考研去北京成為姐姐擺脫父母的光明出路。但父母不幸車禍身亡,給她留下了年僅六歲的弟弟。原本已經明確人生規劃的姐姐,面臨著要撫養關系冷漠疏離的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理想的艱難抉擇
姐姐在面對需要撫養弟弟還是追求自己的人生時抉擇艱難,有很大一部分內心掙扎是源自家庭帶給她不可磨滅的傷害。如果這個家庭中,父母對女兒疼愛有加,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充滿和諧與溫馨,那么即便是遭遇變故不幸,姐弟兩個之間的故事可能就是另一種相互溫暖的感動,而不是單單心疼做出犧牲的姐姐。
原生家庭是每一個人的性格溫床,決定了我們未來生命的底色。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深受家庭的影響,甚至會終其一生。所以,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要獲得突破與進步,就要了解我們是如何受到家庭的影響的以及如何從原始家庭中實現課題分離。因為我們不但是每個家庭的孩子,還會成為我們孩子的父母,傳承著下一代家庭。
01家庭關系的模型——依戀循環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有不同的反應,我們也可以說這些個人的反應形式就是個人經驗組織形式。比如,面對高考失利、工作受挫、戀愛分手等人生大事件,有的人失敗了會調整狀態繼續蓄力,等待厚積薄發,他們不怕從頭再來,反而越挫越勇;有的人認為自己沒有天賦,沒有運氣,前途已成定局,從此灰心喪氣,聽天由命。
由此看來,經驗組織形式就是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如何理解和做出反應。它們直接決定著人生幸福感。
那么這樣的經驗組織形式是怎樣形成的呢?它與依戀循環有關。
依戀循環是依戀治療師弗里曼博士提出的臨床模型,這一模型可以很直觀地描述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其經驗組織形式,包括遇到壓力時的感受、歸因、處理;會覺得周圍環境有惡意,還是覺得自己可以獲得幫助也值得被幫助;會退縮還是會沖動行事。這些經驗和經歷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穩定的人格和性格。
依戀循環模型包括四個步驟:需求—表達—滿足/不滿足—心理結果
每個家庭都存在這樣的依戀循環模型,如果模型處于健康良好的循環之中,家庭關系就更加和諧,成員之間關系也更加穩固;反之,依戀循環模型扭曲,或者偏離正常的范圍,就會造成人格上的缺失,從而影響一生的快樂與幸福。
02利用“依戀循環模型”重新梳理自己的經歷
那么,我們可以對照”依戀循環模型“梳理一下自己的經歷,看看在哪一個環節上我們沒有做到或做好,從而可以改進我們的家庭依戀循環模型。
1、需求
這里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兩個層次。
首先,生理需求包括:食物、接觸和運動三個方面。這些需求對于生命的健康成長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都很好理解。
其次,心理需求也包含三個層次,分別對應生理需求的三方面,分別是:愛、聯結和情感流動。
愛,對于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來說就好比食物對身體的重要性,沒有被愛過的人不懂得什么是愛,他以后就缺乏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能力。
聯結對應身體接觸,是和他人之間的關聯。具體來說就是希望得到家人的關注,比如傾聽、理解以及做出適當的回應。
情感流動,對應身體的運動需求,是一種表達和被傾聽、理解和被理解的相互關系。經常交流溝通的親子關系相處起來就比較融洽,而很少進行情感交流的家庭成員之間就會相互孤立,關系生硬。
如果個人的這些需求被滿足了,就會形成良好的家庭依戀循環模式,如果需求不被滿足,就會造成依戀關系的缺口,影響家庭關系的正常持續,還會給個人造成不良反應。
2、表達需求
我們每個人都有需求,也需要被滿足,因此就要把需求表達出來。但是在表達需求這個環節很多人都會出現問題。
有時候要么害羞不去表達,比如長大的孩子依然想要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關注。還有的人不明確表達,總喜歡讓別人去猜。
比如妻子想要老公陪自己去看場電影,但是她不明著說出來,而是說某某丈夫陪妻子看電影的事情。丈夫可能就會摸不著頭腦,回應一句,不要管別人的事了。
這樣的丈夫不是情商低,而是他們不善于去猜,也不會去猜到妻子的真正想法。這樣的表達方式最好避免,因為使用不當可能會讓自己感覺更加失落,甚至會升級到鬧矛盾吵架,最后得不償失。
另外,我們有時候的表達會造成扭曲,也就說本來我們的想法是這樣的,別人說不是這樣,應該是那樣的,最后我們也一直認為應該是那樣的。
舉個例子,妻子在結婚紀念日想要一個小禮物,喜歡儀式感,丈夫卻說老夫老妻了,不要追求那些年輕人的虛無浪漫,油鹽醬醋茶就是最好的儀式。時間久了,妻子也感覺到自己不應該去追求儀式感了,認為自己的想法太矯情。這就是對需求的扭曲表達。
反思一下,我們有過扭曲表達嗎?如果有,請試著真誠、直接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內心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滿足。
03如何應對別人的回應
需求表達出來以后并不一定都會得到滿足,通常存在下面兩種情況:一種是不予回應,另一種是扭曲回應。
不予回應,很好理解就是面對對方的需求置之不理,孩子想要媽媽抱抱自己,她會大哭,而媽媽繼續做著手中的活。這樣孩子的表達就沒有收到回應,或者說孩子覺得媽媽不愛自己,不喜歡自己。
扭曲回應,有的家長對孩子言聽計從,孩子要什么家長就想進辦法滿足孩子。日子久了,孩子以為自己的要求就應該被滿足,家長的愛就是無止境的滿足,如果沒有滿足我就是不愛我。
在《我的姐姐》中,弟弟對姐姐說,這個家里的東西都是我的,我說了算,你也得聽我的。這就是弟弟從重男輕女的父母那里接受到的扭曲回應。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合理表達正當需求,得到合理回應。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健康良好的依戀循環模式。
因此,當合理需求被滿足,個人就會產生安全感,對自己和生活充滿信念 ,也更加自尊、自信。
如果需求不被滿足,孩子就會慢慢變得憤世嫉俗,或者嗜物成癮,更嚴重者還會產生抑郁情節。他們把自己內心封閉起來,通常還會自暴自棄,只怪自己不好。他們感到自己不被理解,需求不被滿足,生活充滿重壓。
結語
了解自己的感受情緒觀點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或者是如何被扭曲的,再慢慢去改變,就能逐漸塑造出真誠的自己和家庭關系。
即便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一些苦澀,也希望我們攜起勇氣去擁抱自己的家庭,與原生家庭和解,活出無憾的人生。也只有與原生家庭和解,我們才能締造出一個更加溫馨的家庭環境,讓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
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修行,但是只要有勇氣,有智慧,相信我們都能夠走出陰霾,擁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