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是如此喧嘩,讓沉默的人顯得有點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宗盛
基于這樣的假設:看我這篇文章的多數人,在幸福和痛苦之間,更傾向于追求幸福。
我讀到下面這段,特別愿意給朋友們分享一下。自己一年多前開始書法,十年前(2007年)開始學習古琴,并且開始一件事就不中斷的決定,有了理論支持,感到非常欣喜。
有人簡單地叫他積極心理學家,他在實驗中提供了10條幸福策略:
受到了他人的幫助,感受到了別人對自己的關心或愛。
對別人做出了善意的舉動,幫助了他人,做了善事。
愉快地跟朋友在一起。
品味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時刻,比如看到了一個美麗的景色,吃了美味的食物。
做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看電影,聽音樂,畫畫,外出旅游等。
做了對身心有益的事情,如跑步、瑜伽、冥想等。
全心全意投入一項活動中,感覺到廢寢忘食。
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事情。
反思了一些事情,感覺了自我的成長。
找到了人生目標和意義,對未來充滿希望。
提出以上10條的就是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國心理學家,曾獲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終身成就獎。
看到上面的策略,不知你會怎么想?
我的反應就是:不知不覺,自己的選擇、決定和持續,是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太讓人喜出望外了,不是嗎?
因為學習古琴與書法,我與外界的聯系,變得不同:多了很多良師和益友,得到很多真誠的關心和幫助。
注意力都被學習、練習、交流所吸引,都用在前進的道路上,所有與成長進步不相關的事,自然很難影響到自己。
心思更專注、更清晰、心態開放。書法群的朋友們,雖然很少聊這個話題,看看他們在群里貼出來的字不斷進步,我想,我們的感受是相通的。這個是不是符合第1條幸福策略?
從組織、參與琴會,到教授古琴,組織百日功書法群,其間幫助到很多人:從不敢開始、不知怎么開始,中途想退縮等等,到現在我和我的小伙伴們實實在在感受到選定目標、持續下去的樂趣,做了很多善意的舉動。很多人(包括我)因此獲得了許多樂趣。書法群友們點評、點贊,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幫助起步晚的朋友,道理相同。這個是不是符合第2條幸福策略?
現在的人群劃分,不再受時間、地域限制,我們完全可以尋找自己有共同愛好、共同價值觀、共同目標的人,互相激勵、共同前行、不斷成長。只要你的愛好,經過自己慎重選擇,且不影響他人,完全可以忽視周邊物理距離上比較近的人,對你的不理解。你可以愉快地與朋友在一起,這個是不是符合第3條幸福策略?
藝術其實沒必要神秘化,它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放松,也不僅僅是為了“有用”。拿手機看幾個搞笑視頻就能很好地娛樂放松。如果為了純粹“有用”,那你就應該強迫自己欣賞那些“別人說好”的“高品位”的東西——起碼可以增加談資。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泰勒·科文(Tyler Cowen)對藝術的洞見是:你欣賞的文化藝術,是和你的自我認同聯系在一起的。
簡單說,你欣賞什么文化,約等于你是個什么人。
所以你喜歡書法,就大膽擁抱它,讓它給你的生活增添美好時刻,這就足夠了。這個是不是符合第4條幸福策略?
第5條、第6條幸福策略:做了自己感興趣的事,做了對身心有益的事情,不必解釋了吧?我的想法是,感興趣的事,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關鍵是開始——持續——獲取反饋——成長進步。想想書法和古琴,都是對身心有益的事情,做起來很開心的喲!
做對身心有益的事情,真正的樂趣,是當你專注于某一事物,完全忘我的剎那。有人把這種狀態叫“心流”,如果你一輩子沒有這樣的感受,極力勸你真的找一件事情去“投入地愛一次”,那體驗確實不可言傳,時間、空間瞬時停滯,靜靜地專注當下。是不是很符合第7條幸福策略呀?
第8條幸福策略,每天向前邁一小步,進步一點點。可能是完成自己的訓練量、可能是彈了一段自己滿意的曲子,也可能是完成一篇滿意的書法作品,發到群里得到高手指點。總之,每天不間斷向目標靠攏的感覺,好極了!第10條幸福策略,也完成了吧——你的人生有了目標和意義,人生充滿希望!
第9條幸福策略,學習過程中,自然會不斷反思。有時候獲得良師益友的反饋,幫助自己反思,發現自己思考的缺陷和盲區,完善自己。
實實在在有這樣一群人,在紛擾、壓抑的生活中掙扎著保持自己的愛好,堅信持續做的事讓自己變得更好,不顯浮躁、不取捷徑,不需要被人夸作聰明。他們也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對嗎?
對照幸福策略,你做到了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