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這個問題,經常在哲學文學中,在心靈成長課上出現,身邊也遇到很多人確實是活著活著沒了自己,整天只知道圍著孩子、伴侶、事業轉,慢慢地忘了自己,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活得很累很不快樂,特別是當自己一直死命緊抓的孩子、伴侶、事業不受自己控制要離開,就爆發出黑洞般的恐懼。
“我是誰”就像是我們人生的坐標,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這輩子為何而來?我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如果我不是別人的孩子、父母、伴侶、職位,我最根本是誰呢?如果我們能想透了,我們的人生就有坐標了。沒想明白前,自己就是浮萍,沒根、恐懼;想明白之后,有根了、踏實了。思考這些,不是不要這些外在身份,而是不執著。這時外在的這些身份就無法掌控我們的身心了,有,我努力做好;無,就順應變化。這時,心是安的,只因不為外在身份恐懼、擔憂;未來也是美好的,只因一個個此刻美好的心情連接到未來的美好。
曾經我也很抓狂,為未來焦慮,為當下不安,為過去悔恨,像陷入黑洞無法自拔。其實這是老天眷顧我們,給我們一個覺醒的機會,就看我們能否勇敢一點再勇敢一點往前走,穿越痛苦,尋究根本。誰痛苦,誰改變,其中有一點就是多思考“我是誰”。
思考“我是誰”,既可外達人生意義、收獲豐盛人生;又可安守當下,不亂于心。
與您共勉,黎玲鉆于2017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