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當下的力量》(【德】埃克哈特.托利著)是在2015年上半年,一位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朋友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我。打開它,第一次閱讀就被深深吸引。筆者在開篇描述其對生命、對自我極度質(zhì)疑的片段,讓我唏噓不已,因為我也如此一般,在凌晨月光下看著房間里各種物件的光影、聽著自己的撲通心跳,千般清晰又萬般不解地在追問,這一刻的時光于我而言有著怎樣的意義?我到底是誰?在這個人世間到底在質(zhì)疑著什么、追尋著什么?我為何如此沮喪且迷茫,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我沒法像筆者一般獲得頓悟,那是不可復制、無法期待的個人經(jīng)歷。但也很感謝他能通過這本書,描述出他所有的感受和認識,讓我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共鳴,哦,原來是有人和我一樣,不斷在質(zhì)疑自己到底是誰?哦,原來我從未活在過當下,只活在了過去和未來。
一、我是誰,誰是我?
我是誰?我們每個人都能說上一大篇。比如,我是一位女性和母親,我是一個努力工作的公司職員,或者我是一個夢想著環(huán)球旅行的人,哇,我的身高如果能更高一些就好了,我很善良且富有原則.....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很說出一大堆自我定義,從各個方面反映著我們的社會關系、人際脈絡、身份標簽等等。
有一天,當我們面對著鏡子,看著這高矮胖瘦、不一而足的身形,不知是否會猛然一驚?“我”,就是鏡子里映射出來的這個身體嗎?這個身體就是“我”嗎??我通過眼、耳、鼻、舌、身、意感受著這個世界,用佛家的語言來講就是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身體的感官幫助我們感觸著這個世界,我們的大腦幫助我們接收、形成、辨識著洶涌而來的信息,形成了仿佛真正駕馭著我們命運的思維、意識或意志。
這樣看起來,大腦應該就是我們的主宰吧,思維對于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仿佛發(fā)揮著最為關鍵的作用。它告訴我們何時該前進、該后退,幫助我們識別和避免著危險,讓我們可以有辦法變得更受歡迎和更被認可,獲得更多的愛和快樂。當然,我們也自然會陷入到情緒里,這是思維與我們身體相遇的表現(xiàn)。當愛人沒有以如我期待的方式來理解我,我的大腦就會告訴我這個“事實”:他不愛我,如果愛我怎么會這樣對待我,然后這個思維下的“事實”就會傳遞“傷心”的情緒給到我的身體,我會感到整個胸腔都積滿了悲傷的眼淚,眼前的世界都灰暗了。
可是,這真的是事實嗎?我們是否懷疑過身體和大腦呢?我們身體感受到的、大腦思維判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嘛?是否會有一種臨在是在我們身體和大腦之外的呢?
身體和大腦可以說只是呈現(xiàn)了一部分的真相。就像這幾天困擾我的牙疼,這份疼痛并不虛假,也明顯地影響了我的情緒,心里暗暗生氣和懊悔,哎,要是兩年前聽醫(yī)生的話,早點把這個齲齒處理補好就不至于今天受這個苦了,太郁悶了,現(xiàn)在還得請假、治療費翻了十倍以上,太不值當了,而且萬一掛不上號,怎么辦呢?......這整個感受與思維的過程,非常清晰,我在干什么呢?我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來回奔跑,在后悔與焦慮中消磨精力!!當然,這期間,我也有意識地跳出來看自己,在牙疼時,嘗試著以第三人的視角關注和感受著疼痛的部位,只是靜靜地感受著、關注著,疼痛似乎在這種時刻會減輕很多,但思維卻如奔騰的萬馬,難以安定、充滿焦慮。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吵吵鬧鬧、唧唧歪歪的那個人是真實存在的,但他/她卻不是事實的全部,那個是我們被思維、情緒控制的小我(super ego)。這個小我非常脆弱、極度緊張,如母愛般地保護呵護著我們,“這個世界太危險,要千萬小心,要努力讓自己安全”。所以,小我?guī)ьI著我們不斷追求財富、成功、權力、名望,讓我們能自我感覺良好、能更圓滿。當小我獲得了期望的東西,當然我們會很滿足,可是奇怪的是這份滿足與愉悅會稍縱即逝,內(nèi)心深處里依然空蕩無比。而且,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時,一個大大的真相會呈現(xiàn)出來,我們帶不走小我讓我們追求的所有東西,小我的面具在那一刻會被擊地粉碎。
所以,小我并不是那個真正的“我”。
二、走出小我的第一步
小我不是真正的“我”,認識小我、察覺小我、走出小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停止“在思維中尋找自己”。“在思維中尋找自己”的一個關鍵表現(xiàn)就是我們都陷在了時間的陷阱里。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生活在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待中,我們的心思完全被過去和未來所占領,我們在過去尋找著自我認同和身份,在未來樹立著希望和期盼,而這兩者其實都是幻想。
也許我們會問,過去與未來難道不真實嗎?我們不是由過去所經(jīng)歷的一切而塑造的嗎?過去決定了我們是誰以及現(xiàn)在的我們所有的生活狀態(tài),而我們對未來的目標不也會引導我們現(xiàn)在該采取的行動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對未來充滿希望和規(guī)劃嗎?難道我們要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嗎?
但其實,在過去與未來來回奔波的我們,就沒有真正活過,我們正過著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所有人都無法在“當下”之外的任何時刻體驗、操作、思考、感受一切,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fā)生在過去或發(fā)生在未來,所有的事情都只發(fā)生在“當下”。過去與未來當然有它們的意義,可是它們本身卻沒有現(xiàn)實性,它們?nèi)绻瓷涮柟饷⒌脑铝粒鼈儾皇枪獾膩碓矗梢越杞o它光亮的就在唯一的真相——“當下”。
認識到這一點,是我們走出“小我”的關鍵一步,再往前一步,我們該如何擺脫“小我”在時間幻想下制造出的麻煩呢?焦慮、緊張、不安、壓力——所有形式的恐懼,都是因為小我只關注未來而引起的,而愧疚、后悔、悲傷、埋怨都是小我只關注過去而導致的。我們不斷地玩味琢磨這些“問題”,小我模式被不斷重復、加強、變成了自我感的一部分,我們逐漸認同或找到了對“自己”的定位和理解,而發(fā)生的各種事、各種際遇仿佛也在證實著我們的理解,就這樣,小我被我們喂養(yǎng)的越來越大,越來越頑固。
該怎么辦呢?活在當下、真正臣服,是打開這個枷鎖的鑰匙。不去質(zhì)疑、對立、對抗當下時刻所發(fā)生的一切,當我們把注意力真正轉(zhuǎn)向當下,不要迫切地想逃離當下的情景,不把未來當成我們救贖的希望,我們就會感受到寧靜、臨在和平和。當然,我們也會擔心,難道要我們消極地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嗎?難道要我們習慣放棄、退縮、遲鈍的感覺嗎?但其實所謂的“臣服”,是隨順生命流動的智慧,是無條件、毫無保留地接受當下時刻,放棄對當下的內(nèi)心抵抗,并不意味著不采取外在的行動來改變現(xiàn)狀。聽任事態(tài)發(fā)展不是臣服,我們要做的是從心態(tài)上接受現(xiàn)狀,不給它貼上心理標簽,不去批評、抗拒,不要產(chǎn)生任何消極情緒,接受它、然后采取行動。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臣服”,盡管我們不斷地采取行動去改變,但在我們的內(nèi)核,會包裹著很多“憤怒”、“絕望”、“反擊”、“焦慮”的恐懼情緒,而這最終會變成飲鴆止渴,無論從情緒還是身體,都會給我們極具破壞力的打擊。
以此小記,時時溫習,“不在一個無常的世界中追求永恒,因為它是一個有形有相、有得有失、有生有死的世界。你不會要求情境、狀況、地點或人物讓你快樂,然后如果他們未能達到你的要求就痛苦。當著變?yōu)槟愕拇嬖跔顟B(tài)時,你就脫離了恐懼”。
Being it not Doing it,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