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是聞名于世的十九世紀印象派畫家,他的傳世畫作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每幅畫的拍賣價格都在千萬美元以上,比如代表作《向日葵》售價高達4000萬美元,《加歇大夫》更是創出8200萬美元的天價。
不過這位天才畫家在世時過得卻并不幸福,他得不到別人的理解,沒有朋友可以傾訴心聲,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跟孤獨和痛苦相處。在梵高37歲的時候,他選擇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你有沒有想過,像梵高這么聰明的人,為什么得不到普通人都能擁有的「幸福」呢?《太聰明所以不幸福》這本書,就解答了這個問題。作者把梵高這種人,叫做「資優者」。“資”是“資質”的“資”,“優”是“優秀”的“優”。顧名思義,「資優者」的智商比一般人要高出很多,但是,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也跟普通人不一樣,因此在外人看來,他們常常顯得個性孤僻,難以相處,也就是所謂的“情商低”。如果「資優者」對這些無所謂也就罷了,但高智商往往賦予了他們豐富的情緒和敏感的內心,當他們感覺到自己不被理解也不受歡迎,難免會陷入孤獨和苦悶中,過著痛苦的生活。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類“古怪的天才”?或者你是否突然醒悟,我的人際關系處不好,是不是因為我就是那個「資優者」?不妨跟我們一起來看這本《太聰明所以不幸福》。在書中,作者通過對「資優者」的深入了解,總結出了這類人群的的特點,并且指出,情緒多變、內心敏感的「資優者」,可以通過恰當的方法,做出自我調節,獲得內心的平和。這本書的價值,就在于教大家判斷和識別出人群中的「資優者」,以及幫助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資優者」找到突破口,走出孤獨,在俗世中獲得幸福。
《太聰明所以不幸福》的作者,叫讓娜?西奧-法金,她是法國臨床心理學家,同時,她還是高智商研究方面公認的頂級專家。2003年,她在法國馬賽創建了一所特殊診療中心,專門用來診斷、幫助那些在生活和學習中有障礙的人,這是法國最早的診斷及援助校園學習障礙的診療中心。
---------------------------------------------------------------------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下面,我就為你來詳細講一下書中的內容。這本書一共講述了三個重點內容。
第一個重點是,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資優者」?「資優者」的特質會給他們帶來哪些困擾?
第二個重點,聚焦資優者關鍵的青少年時期,如何避免資優青少年早早陷入抑郁情緒?
第三個重點是,「資優者」應該怎么做,才能放下壓力和孤獨,走向幸福?
---------------------------------------------------------------------
好了,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重點內容:什么是「資優者」,他們有哪些困擾?
「資優者」是本書作者提出來的概念,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在理解上容易產生誤區。作者在這里給我們梳理了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很多人都覺得,「資優者」智商那么高,肯定是說話辦事很聰明的人。
比如說,表達能力特別棒,不用太費口舌就能把話說到點子上;或者做起事來考慮周全,辦事“妥妥兒的”。然而,作者說,恰恰相反,別說辦事了,首先在溝通上,「資優者」不僅不屬于“舌燦蓮花”的那種人,反而往往很難順暢的、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給人一種“笨嘴笨舌”的感覺。
第二個誤區是,你可能覺得,「資優者」智商高,學習對他們來說肯定是小菜一碟,應該都是學霸吧?
但是,作者告訴我們,「資優者」的思維方式和平常人的不一樣。所以,他們在學習某門功課,或者某項技能的時候,可能比平常人還要吃力。比如,你肯定聽說過,愛因斯坦的語言能力發育遲緩,在一般小孩兒都嘰嘰喳喳的時候,他還遲遲沒有開口說話呢。
通過這兩個誤區,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資優者」既不是尋常意義上的“聰明人”,也不是會學能考的“學霸”。那么,我們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資優者」呢?《太聰明所以不幸福》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資優者」,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判斷:智力層面和情感層面。
首先,我們來說「資優者」的「智力層面」。
「資優者」最大的特點是思維能力強,大腦運行速度遠遠高于常人;而且他們高速運轉的大腦仿佛像永動機一樣不知疲倦,總是處于亢奮的狀態。這就導致:別人只能干一件事,「資優者」可以同時處理兩件甚至更多的事;別人一輩子只能專注于一個領域,他們往往是跨領域的天才。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 達·芬奇,就是典型的資優者,他不僅是藝術家,創造出《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還是科學家,在哥白尼之前,就提出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觀點。這種“一心多用”的本領貫穿于他的創作當中,比如,他筆下的《維特魯威人》這幅畫,不僅具有藝術美學價值,同時可以當做一幅專業的人體結構和人體解剖的醫學畫作來看。
其次,我們來說「資優者」的「情感層面」。
研究顯示,「資優者」大腦前部的「前額葉皮質」,功能特別發達。這個「前額葉皮質」,是用來控制我們的情緒的。「前額葉皮質」功能越發達,人對外部環境的反應就越強烈,這就意味著,「資優者」的情感體驗,比平常人更加強烈。比如,當「資優者」發現,自己不能幫助別人解決難題的時候,就會產生強烈的自責感,盡管別人的痛苦并不是他所造成的。
你可能會問,「資優者」的智商高,解決自己的生活難題綽綽有余,就算他們的情感反應比較強烈,也不至于導致他們不幸福吧?為什么說“太聰明所以不幸福”呢?
作者告訴我們,「資優者」的特質,會給他們帶來三個難以逾越的困擾。
首先,他們會出現嚴重的「學習障礙」。
聽到這,你也會很奇怪吧?他們不是有著“超強大腦”嗎?怎么會出現學習障礙呢?作者告訴我們,「資優者」的學習障礙,存在于兩方面。
一方面是,在接受傳統教育時,「資優者」對老師講的問題往往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追問,一旦覺得老師給的答案,沒有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們就會感到沮喪和失望,學習興趣降低,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學習成績。這種學習成績,其實只是傳統教育體系給出的一個打分標準,但對「資優者」來說,這會讓他們逐漸喪失自信,并且,很難對學習再產生熱情。
另一方面,研究顯示,多數「資優者」會伴有“發育性協調障礙”。“發育性協調障礙”以運動技能障礙為主要特征,比如行為笨拙、讀寫困難,或者聽說讀寫不能協調進行,等等。這種行為上的障礙,在兒童身上比較多見。好在,如果「資優者」在兒童時期早點兒接受治療,這種行為障礙可以調整到正常水平。
接下來,讓「資優者」困擾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們會出現「心理成長」方面的障礙。
前面說到,由于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尤其發達,他們的情感體驗比一般人要強烈,比如,更容易興奮,更容易悲傷,更容易自責,所以,也更容易情緒失控,表露在外就是通過大吼大叫等極端方式來發泄情緒,就像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
毫無疑問,這種「心理成長」方面的障礙,會嚴重影響「資優者」的正常生活,特別是在人際交往方面。誰會喜歡跟一個動不動歇斯底里的人交朋友呢?舉例來說,蘋果公司創始人 喬布斯,就屬于控制不好自己情緒的「資優者」,他的同事一致控訴他“脾氣差”,經常無緣無故地發火。誰也不能否認,喬布斯是一位在技術、美學、商業等領域多位一體的天才型人物,但他控制情緒的能力,弱得一塌糊涂。
最后,困擾「資優者」的第三個原因是:思維太快導致行為容易出現紊亂
由于大腦的運行速度特別快,「資優者」的想法極其多變,前一分鐘還在做手頭的工作,緊接著大腦突然想到了其他問題,想著想著,就干脆放下手里的工作,轉頭去做其他的事了。作者說,這樣隨時改變手頭正在做的事情,很容易出現行為上的紊亂,無法跟身邊人保持協調的節奏。
比如,一位成年「資優者」正在準備會議材料,但是,他突然想到了某行代碼應該怎么寫,那么他會放下手頭的會議材料,迫不及待地開電腦寫起了代碼。同事抱怨他拖慢了團隊進度,這位「資優者」自己卻覺得委屈,因為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大腦,基本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卻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給他人帶來的麻煩,在職場上,這樣的人就很難適應團隊合作。
這種行為紊亂,不僅會讓同事把「資優者」看成拖后腿的人,當聽到「資優者」說自己的思考停不下來、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等等這樣的話,同事難免還會把他看成是“怪人”,時間一長,「資優者」就會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遭到排斥的、是被邊緣化的,這會給「資優者」帶來無盡的孤獨和苦悶。
以上,就是為你說的第一個重點內容:「資優者」有什么樣的特征。總體來說,他們擁有“超強大腦”,智力超群,有潛力成為跨領域的天才型人物。同時,他們的情感體驗也比一般人強烈。這樣的特質也給他們帶來了困擾,包括因為適應不了傳統教育以及先天發育不協調而帶來的學習障礙、前額葉皮質過度發達帶來的情緒控制障礙、大腦運行速度過快帶來的行為紊亂等。這些困擾,讓「資優者」很難建立和維系正常的人際關系,為了避免發生矛盾,「資優者」只能選擇減少甚至放棄與人來往。
---------------------------------------------------------------------
下面,我們來說第二個重點內容:「資優」青少年如何避免出現抑郁情緒。
對于「資優者」來說,“青少年階段”是個很重要的轉折期。在這個階段,「資優者」在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發展迅速,因此在學習和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也初露端倪,這會使他們感到困惑:為什么我跟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為什么我的成績一直不好?為什么我交不到知心朋友?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引導,自己又處理不當,資優青少年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甚至陷入消沉和抑郁,,為今后的人生定下悲劇的基調。
作者希望青少年階段的「資優者」能夠引起社會公眾的關注,同時也希望「資優」青少年自己能掌握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那么,「資優」青少年應該如何應對“抑郁情緒”呢?作者給出了三個方法:
第一,運用“安慰劑效應”。
什么是“安慰劑效應”呢?舉個例子,假如患者認定了某種藥品非常有效,即便沒有服用這種藥品,只要提到它,身體上的病痛就會有所減輕。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對吧?但這是被科學證明真實存在的效應。作者說,這是因為大腦通過條件反射釋放出具有麻醉效果的化學物質,抑制了身體上的疼痛。這就好比是望梅止渴一樣,那些暫時不能實現的事情,就先用空想來安慰一下自己。
《太聰明所以不幸福》告訴我們:「資優」青少年的“安慰劑”是“肯定性語言”,也就是加油鼓勁的話。當你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跟自己說,“其實人際交往上的問題不是那么重要”,或者,“學習上的困難只是暫時的”,這些就是“肯定性語言”,它們起到了“精神安慰劑”的作用,能夠幫助資優青少年減少抑郁情緒的發生,慢慢卸下心理包袱,變得更加自信。
接下來,「資優」青少年應對“抑郁情緒”的第二個方法是:調整自己。
因為心思敏感,大多數「資優」青少年容易陷在自己的情緒里面掙扎,反而注意不到別人的情緒,這就給別人留下高傲、冷漠的印象,很難讓別人親近他、和他交往。所以,「資優」青少年會成為被孤立的對象。被群體孤立,也會讓他們出現抑郁情緒。
要想收獲真正的友誼,「資優」青少年就應該從自身出發做出適當的調整。作者的建議是,調動自己敏感的特質,去關注別人的情緒。要知道,如果能有人與自己“感同身受”,人們會很樂意與這樣的人成為朋友。作者還舉出了更具體的場景:當察覺到身邊人不快樂的時候,可以先去問問對方,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并且表示自己的關心,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打開和別人溝通的大門。
最后,「資優」青少年應對“抑郁情緒”的第三個方法是:要認識到,其實自己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
「資優」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感覺到自己和周圍的同齡人格格不入,他也會在別人異樣的眼神中懷疑自己是不是瘋子,所以不能融入其中。為了驅逐這種恐懼,他們會一再努力去合群,去融入。但如果努力之后還是得不到同齡人的認同,還是融入不到集體中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
作者說,如果「資優」青少年不能進入同齡人的圈子,那就放輕松,別再繼續勉強自己了。這很可能是因為「資優」青少年比較早熟,所以,大可以從同齡人的圈子里跳出來,直接和成年人做朋友。成年人心智成熟,更加包容,還能給資優青少年的成長帶來更多指導。
這就是今天給你分享的第二個重點內容:資優者在青少年這個關鍵時期要怎樣做,才能避免陷入抑郁情緒。作者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運用安慰劑效應,用肯定的話語給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其次,避免在自己的情緒旋渦中掙扎,轉而多關注別人的情緒;最后,不要勉強自己得到同齡人的認可,考慮直接與更能溝通的成年人做朋友,借此走出孤獨。
---------------------------------------------------------------------
現在,我們來說這本書的第三個重點內容:已經成年的「資優者」,應該怎么做,才能放下壓力和孤獨,獲得世俗中的幸福?
我們在這里用了一個詞,“世俗中的幸福”。通過前面的舉例大家也能發現,真正的「資優者」,像達芬奇、愛因斯坦、喬布斯等等,往往是不世出的天才,或者說,罕見的奇才。可能有人會問,這樣的人,是全社會的寶貴財富,他們的智慧和才華超越了一切,他們真的在意所謂的“幸福”嗎?甚至有人想到,梵高的畫作里,那些驚人的筆觸和色彩,難道不正是來源于他的痛苦嗎?
不,我們不相信生而為人,不追求在世俗中的幸福生活,更不能贊同,對天才的痛苦作那樣的冷眼旁觀。因為我們看到的,是在各種意義上取得了成功的「資優者」,而我們并不知道,還有多少「資優者」,因為無法適應社會而被生生扼殺了成功的機會。
在前面我們提到了,作為一種特殊人格,「資優者」會有學習和情緒控制障礙,難以適應職場中的團隊合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資優者們因此承受的壓力和孤獨,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那么,作為一名「資優者」,應該怎么做,才能在現代社會中安穩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呢?《太聰明所以不幸福》這本書給出了以下三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接受自己的人格特質,對自己、對外界都保持坦誠。
有些「資優者」認識到自己特殊的人格并不討人喜歡。于是,他們逼著自己表演出讓人喜歡的“人格”。但是,這樣做反而會讓「資優者」更加精疲力盡。作者建議,「資優者」沒有必要為了迎合別人而在生活中戴上面具,而是應該對自己、對他人都坦誠相待。
比如說,「資優者」思考問題的速度比其他人快,并且還能同時思考兩個甚至多個問題,在開會的時候,同事們的思維還停留在第一個問題上,「資優者」卻跑到了下一個問題,這樣會讓其他人感到不爽甚至惱怒。
在這個時候,為了讓自己和別人看起來沒有什么不同,有些「資優者」會故意放慢做事的節奏,假裝自己思考問題的速度很慢。這是一件讓人覺得很心累的事兒。作者指出,其實「資優者」只需要提醒自己,不要“搶跑”,注意和別人的節奏保持一致就好;偶爾沒控制住“搶跑”了,不妨大方承認并道歉,然后重新回到大家的軌道。
還有一點需要資優者正視的是情緒問題。前面也說到,「資優者」由于控制情緒的部位——前額葉皮質——特別發達。所以,他們表露情緒的方式都比較激烈。比如,遭到了別人的拒絕,他們會突然痛哭起來;錯過了晚班車,也會小題大做、情緒失控等等。這些情況讓「資優者」本人感到特別苦惱,但因為是生理構造方面的原因,他們對控制情緒這一點感到深深的無力。
這一點同樣需要坦誠去化解。當資優者又不可避免的出現急躁情緒的時候,對于身邊指出這個問題的人,「資優者」不應該表現出害怕和抗拒,而應該誠懇地表達歉意,并且告訴大家,自己很難控制情緒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有理由相信,當「資優者」坦然承認自己存在的問題,大方地與別人交往,這種真誠的態度自然會贏得人們的好感,和進一步交往的意愿。
第二個方法是,降低自己的敏感度,卸下自我保護的外殼
作者指出,「資優者」對于外界刺激是很敏感的,比如,一個戲謔的小玩笑,在別人看來無傷大雅,但對于「資優者」來說,他會做出非常激烈的反應,要么爆發出夸張的大笑,要么會氣急敗壞地問,“為什么說這個玩笑來戲弄我”。這種過激反應不僅會讓「資優者」自身非常疲累,也會給周圍人帶來困惑。所以,「資優者」需要降低自己的“敏感度”,這就需要培養出“移情”的能力。
這里的“移情”指的是,「資優者」應該把敏感度,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的身上。具體做法是,在自己身上模擬別人的情緒,感受自己的反應,然后,達成對他人的理解。
比如說,「資優者」感知到朋友情緒低落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低落時需要什么,然后給朋友一些鼓勵和支持,這就是移情能力的表現。這種能力的好處在于,能夠幫助「資優者」改善和別人的關系,讓「資優者」以一種“關心他人”的新面孔出現。
第三個方法是,不要執著于做到完美。
很多時候時候,「資優者」的壓力,并不是來自外界,而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比如,當他們知道自己具備智力優勢后,會對自己抱以更高的期待,希望自己成為世人認可的“成功人士”。但重壓之下,反而使他們畏首畏尾,不僅智力上的優勢很難發揮出來,甚至脫離普通人的生活,成為社會的異類。
作者建議,「資優者」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在哪里,然后再適當的加以利用。強大的智力需要的是馴服,而不是讓自己迷失在大腦中的思維風暴里。放下對于追求完美的執念,可能是獲得世俗幸福的第一步。
好,這就是今天和你說的第三個重要內容:「資優者」應該怎么做,才能安穩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獲得世俗中的幸福。作者給了三點建議,一是要坦誠面對自己的人格,大方與人交往;二是降低自己的敏感度,卸下自我保護的外殼;三是,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但不要執著于做到十全十美。這是本書作者、法國臨床心理學家為人群中的「資優者」開出的處世錦囊。
---------------------------------------------------------------------
好了,說到這,今天的內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最后,咱們簡單回顧一下,這本書的重點內容。
首先,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資優者」,一要看他是不是有“超強大腦”二要看他的情感反應是不是比常人強烈;
這些特質會給「資優者」帶來三大難以逾越的困擾,包括因為適應不了傳統教育以及先天發育不協調而帶來的學習障礙、前額葉皮質過度發達帶來的情緒控制障礙、大腦運行速度過快帶來的行為紊亂。
接下來,我們聚焦了「資優者」在關鍵的青少年時期要怎樣避免產生抑郁情緒,有三個方法,分別是:使用正面肯定的精神暗示;多關注別人的情緒,建立真正的深層友誼;以及不強求同齡人的認同,可以與直接與成年人溝通交流。
最后,我們還說了,作為「資優者」應該怎么做,才能放下壓力和孤獨,走向幸福。主要包括三個方法:一是,坦誠面對自己的人格;二是降低自己的敏感度;三是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給自己施加額外的壓力。這本書告訴社會大眾,我們身邊看似性格孤僻、難以相處的人,可能是潛力無限的「資優者」。對于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與眾不同的人,我們不應該排斥和非議,而應該給予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