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咖啡風味的因素(之產地篇)

我們從精品咖啡的生產過程說起


在產地完成的步驟


  1. 品種
  2. 種植
  3. 人工采摘
  4. (選豆
  5. 后處理
  6. 選豆

()內為可能進行的步驟


上述過程一般在原產地完成

以下是各階段可能對風味的影響

品種

  • 精品咖啡通常采用由 阿拉比卡 衍生而來的品種(大多以產地命名
    ps: 我最近感覺國內最常見的是 耶加雪啡(Yirgacheffe) 和 曼特寧(Mandheling)
    以及近年 頗負盛名 瑰夏(Geisha) ,以及據說風味確實不錯 但一直被包裝過度很貴的 藍山(Blue Mountain)

種植

  • 產地的地理條件 (海拔 降雨量 特質(比如危地馬拉的火山)等等
  • 種植過程的管理

采摘

精品咖啡通常采用人工采摘

后處理

咖啡從採收時的漿果到最後咖啡豆完全乾燥(含水量約為9~13%)的過程。 因各產區條件(水文、土壤、交通、人力資源、地形、氣候)不同,故各產區都擁有最合適的後處理方式,概略可分為日曬法、水洗法、蜜處理、半日曬、半水洗。

日曬法

主要為較貧窮(無設後處理廠條件)產區或是日曬充足之產區所使用。 漿果採收後直接曝曬在大太陽下,需整整兩周無雲的日曬條件。曬至含水量9%後直接脫去果皮、羊皮質並進倉保存。 然而比起水洗,日曬咖啡豆之豐富度更高,但是想達到和水洗咖啡豆相同水平卻必須付出更多的管理、人力、技術成本。

水洗法

水洗法需有後處理廠。採收後先脫去外果皮,之後泡水發酵,發酵時間約為48~72小時不等(依產區氣候)。發酵結束後直接日曬,曬至含水量9%直接進倉,出口前才經過脫殼機脫去羊皮質。

蜜處理

處理方法與傳統濕處理法是相同的,它將咖啡果實厚厚的果皮去除後,保留其下方的黏質狀的果肉層接下來它並不利用發酵來去除黏質果肉層,反之讓它帶著這一層直接曬乾,而後直接去除黏質層及外殼。

半日曬

車中的咖啡半日曬

半水洗

更能發揮咖啡豆的本質

            [復制自維基百科]

選豆

*選豆主要選豆的大小,和剔除殘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