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上初中時,理想就像是戴著耳機在路邊聽歌:很多事情匆匆而來匆匆而過,唯有音樂不斷在腦海中流淌。后來上了大學,互聯網把一切都變得直白且迅速,理想也跟著轉身,變成了可以在腦海中不斷翻演的夢。理想之美,是因為人們容易把希望通過某種交易的方式變現價值,比如成就一番事業,比如獲得美滿的家庭。
人們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就猶如為了發動能夠給人提供舒適體驗和增加行程效率的轎車一樣,排出的氣體正在破壞些什么,而你雖然知道,但是你并不會太過在意:因為對我們來說,這樣的交換很劃算。
變味的欲望
以前我剛工作的時候,帶我的師傅常跟我說不要跟沒有欲望的人交朋友,在那個時候我很不能夠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后來我師傅慢慢的通過我們周遭共同感受到的情況來告訴我為什么:徹底拋棄欲望的人,要么是正在掩飾某種極端沖動的企圖,要么就是一種社交中的防御姿態,即“咱們別接觸太多了,我沒想過那么多事情”。
后來,我也在不斷的觀察和體會中真切感受著師傅所說的“無欲之人”,絕大多數無欲的表現,其實隨著接觸的加深都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偽裝。我認為合理的欲望會讓人能夠明確自己的生存意義且能夠正確的創造價值。但當欲望開始過度膨脹,原本用來激發人們奮斗精神的芬芳變成了滋長貪婪需求的溫床。在這個時候,我們究竟要看清什么呢?
看的清自己目前的境況,把前進的步伐邁的穩一些,而不是狂奔沖向遙不可及甚至根本不存在的“終點”。
看得清對當下狀態的總結,讓自己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匹配上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再透支自己的“額度”更不再盲目攀比中迷失。
做到這點難不難?我覺得,對于沉淪在幻境中的人們來說,可能難如登天。
固化的思想
我不知道你們的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說起道理一套一套,真正在實踐中半套都用不上,聽著比誰都明白,做的事不比別人糊涂就算成功。這些人抵觸正能量,因為他們相信他們自己就是正能量,可是卻非常信奉負能量給他們帶來的優越感:你看,其實這個事情跟你們想象的完全不同,你們不知道吧?我知道!
之前我接觸過一個同事,因為業務上脫不開干系所以經常交流,有一次我們去吃飯,點完餐后我把菜單交還給服務員的時候說了句麻煩您了。說完我那個同事就笑了:小伙子,雞湯文喝多吧?一個服務員你尊重他干嘛?做菜的是廚子你知不知道?以后少看那些狗屁不通的東西,現實點,小心被人坑!
其實我這個同事可能把正能量的東西和尊重兩個字搞混了,或者說,他可能無法體會尊重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也許,他可能未曾受到過應有的尊重。
你不得不承認,那些固執己見,認為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對的人過的可能比你要舒服的多: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相信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唯一主宰,而拒絕一切外界所傳達給他們的信號,他們相信的東西只能由他們自己所破壞,殊不知這個世界的變化遠在他們的意料之外。
那些丑陋的欲望和思想究竟在侵蝕這誰的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我永遠也得不出來,因為我的主觀臆斷只能造成我對這些不好的、難以生存的問題產生偏激的態度。為了盡可能客觀的將我的想法傳達給正在閱讀此文的你,我只能放棄用一種探究的態度去面對這種惡。
有時候,我們用獨善其身的態度去面對整個世界,也許正是這樣和那樣的無奈讓我們開始鞏鑄我們心中的防線:因為我們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污,所以必須蓄積力量,讓自己以自己最理想的姿態矗立在這個社會之上。
這或許是一種無奈,但同時也是一種挑戰。